打印

神舟会延续二千年不息 黄石西塞山下谱写民俗传奇

神舟会延续二千年不息 黄石西塞山下谱写民俗传奇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长达40天的端午节会
  唐朝诗人张志和道尽西塞山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8日,农历五月十六。
  果真是斜风细雨,依然是西塞山下。
  黄石西塞山区道士氵伏村65岁的村民严基才和老伴游耀玉早早在大门口设下香案,摆上茶、酒、水果等供品,备下一碗茶米(茶叶与白米),一大挂鞭炮,翘首等候神舟。
  和严家一样,道士 村一二组的村民,和已发展成街道的两侧店面,500户左右人家,户户摆香案,备鞭炮。
  神舟8点左右从江堤下的神舟宫出发。四里八乡赶会的百姓,几趟乐班激扬的鼓乐,16名壮汉簇拥着7米长、5米高的神舟,在村里巡游。所到之处,敞门开户,放鞭燃烛,祈福许愿,人们向神舟抛撒茶米。鞭炮声,锣鼓声,响天动地,一波赛过一波。
  巡游一般持续五六个小时。当天因细雨不停,巡游队伍一路疾进,也游了3个小时。
  23岁的当地青年游淦说,其热闹程度,远胜春节。
  神舟会从农历四月初八扎制神舟开始。扎制工艺复杂,雕梁画栋,涂彩敷金,108位神偶栩栩如生。
  扎舟是一项荣誉,手艺多为祖传。今年就是91岁的老扎师乐道银,带着40岁的游建忠和38岁的游仁喜完成的。
  农历五月十五,神偶上船;十六,巡游;十七,点长明灯;十八,送神舟入江。
  入江之日,数万人岸边相送,当地也把十八日称为大端午。
  从农历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长达40天的端午节会,西塞山仅见。
  2000多年的传说与传奇
  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自投汩罗江。
  道士 村民预测,屈原的遗体经洞庭湖入长江到达西塞山,大约需要十天。
  当地百姓捐钱造船,准备为屈原收殓。从 五月十四开始在江中巡游,日夜守望。得知上游收殓妥当,便扎制龙舟一艘,将屈原神像请到舟上,恭送入江。
  据神舟会负责人、73岁的黄太征老人介绍,早在屈原之前,当地就有扎制神舟习俗。
  民俗文化学者费杰成对神舟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神舟会中,屈原是作为“客神”被邀约登舟,与众神共享一炉香,一堂乐。
  费杰成也认为,神舟文化比端午祭祀屈原文化早,农耕文化是其源头。
  2000多年血脉相传,不得不说是民俗奇迹。
  在最热闹的 五月十四至十八,还要唱五天大戏。今年登台的是浠水县楚剧团。据而立之年的范团长介绍,五天演12台戏,每台3小时,他带了40人的演出队伍来此献艺。
  因为有戏有舟,几乎家家宾客盈门。游耀玉请了高龄的乡亲来看戏,游淦外婆家也有数位亲戚到访。
  神舟会历来为民间操办,十数张大红纸公布着功德主名单。记者粗略估计,达四五千人之多。
  村边厂房林立。曾经,巡游走村串户,如今则穿街过巷。逼仄的巷道,低垂的电线,给巡游带来不少麻烦。
  2006年,西塞山神舟会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西塞山神舟会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汩罗江畔端午习俗一起打包,由我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见西方所谓狂欢节,神舟会则欢而不狂。它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文化与旅游价值当不可小视。 (记者 刘长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