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 安 大 鼓
潞安大鼓是主要流行于长治县境内并且听众广泛的曲艺种类之一。清乾隆年间,居住长治西街的民间艺人高来柱以当地戏曲、民间小调为基础,逐渐加工成一种似唱似说的上下句干板腔。它用钢板和平鼓击拍,形成节奏紧凑、说唱刚劲、表演稳健的曲艺特色。主要书目有:《秦琼夜打登州府》、《罗成破孟州》、《燕王扫北》、《大八义》、《小八义》等。高来柱晚年收盲人魏银顿为其第一代传人。当时的鼓书加上了三弦伴奏,钢板改用挎板,创造了起板和简单的间奏,曲目增加了《薛仁贵征东》等四部长篇书目。民国时期,张银娥在“三皇会”帮助下,创造出花板、悲板等板式,形成板腔体结构曲种,又新增书目《呼延庆打擂》、《巧连珠》、《巧奇缘》、《三开关》、《耳环记》、《金镯玉环记》、《洗衣记》、《回龙传》、《青龙传》等。1946年,张银娥和于书田等7人加入民主政府组织的曲艺宣传队——潞安大鼓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于书田在原潞安鼓书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戏曲音乐精华,丰富了花板、悲板,创造了散板和起、承、转、合及栽、溜、过、送等衔接板式(亦叫过渡板式);伴奏增加了二胡、板胡、低胡等弦乐,并配入打击乐器;演唱形式由单人改为单人独唱和多人齐唱相结合。同时,加入动作表演,喜、怒、哀、乐形象逼真,深受群众喜爱。于书田等人还自编了许多新书目,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与长工》、《张凤兰劝夫参军》、《百名英雄》、《红军长征》、《土地法大纲》、《一张土地证》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互助合作》、《潘玉林互助组》、《一颗糖衣炮弹》、《时刻提高警惕》、《小俩口谈应征》等。1959年,曲艺队吸收的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调号从“G”升为“D”调,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1960年,于书田出席“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专题介绍了潞安大鼓,并刊登于书田的照片。1965年后,曲艺队吸收了不少明目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曲艺队伍,促进说唱艺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曲艺日趋繁荣,于书田、师爱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长生、李二狗等民间艺术家倍受群众欢迎。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即大鼓由演员自打划归乐队,吸收秧歌、上党梆子等戏剧唱腔,并借助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来烘托气氛。如今的潞安大鼓不仅板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土香土色、韵味独特,而且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于舞台表演,是本省及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近年来,以付怀珠等为首的曲艺作家,创作出不少名段,如《醋为媒》、《九月九》、《拙老婆造反》、《水》、《火》、《路》、《新编珍珠倒卷帘》等,多次获得全国各种奖项,使潞安大鼓跻身于全国优秀曲种行列,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我省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因其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最初由锣、鼓、钹、笙、管、唢呐等乐器组成,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小镲、梆子、胡琴、笛子等乐器,兼吹兼打,吹打结合。明隆庆年间(1567-1572),沈潘宣王朱恬焌在潞州为官,他喜爱音乐,把昆曲、皮簧等由南京带到上党,与当地原有的音乐交相辉映。当时,不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潞州城内大街小巷大闹灯会,而且还在城西南开辟“天晚集”,在夜间兴起歌舞,为集市生意助兴。长子县西南呈村一带的铜乐器生产作坊创建于清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上党地区民间鼓吹乐器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明清以来,八音会越来越受群众喜爱,凡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功贺典,都要请八音会演奏。上党八音会音乐要素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宫廷音乐。上党八音会从乐器配置、使用到演奏方式、用途皆与汉代鼓吹乐有相同之处。现存泽州县唢呐牌子曲《迎仙客》就是一首唐代宫廷古曲。二是庙堂音乐。上党境内佛寺庙宇极多,高平开化寺和二仙庙至今仍保留着庙堂乐队排座演奏的宋代壁画和金代石刻图。晋城吹打乐中现存的 《大十番》、《小十番》套曲及昆曲与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中的昆曲、粗细十番锣鼓曲牌同名,音律相近。三是戏曲音乐。上党八音会四分之一的曲牌是与上党戏曲通用的。四是民歌小调。八音会曲牌中的《摘花椒》、 《摘豆角》、《打酸枣》、《放风筝》、《闹元宵》、《大观灯》、《迎春欢》等几十个曲牌都是民歌小调。上党八音会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为唢呐、丝竹,武场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要求吹奏者不仅大、中、小唢呐和老咪(口哨)都能运用自如,而且还要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仅能吹奏各类歌曲,而且能吹奏整本戏文;不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如吹奏时口咬铡刀,刀的两端还要挂两大桶清水);不仅有独奏,而且有多人联袂吹奏。有没有几个好“吹家”,是衡量一个八音会团体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武场则是为了突出鼓、锣、镲,“鼓佬”(或称“掌鼓板的”)不仅负有指挥职责,掌握演奏的节奏情绪,而且击鼓要花样迭出、令人心动;锣、镲不仅要节奏有致、嘹亮利落,而且要上下翻动、金光闪耀,乃至高潮处、忘情时,将手中锣、镲抛向数米高空,随手接来,继续按节奏敲打。这种吹打轮番、文武和唱、互为激励、相呼相应、配合默契的演奏技巧,既给了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又使演奏员得以休息和调整。上党八音会的传承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如今,上党地区不仅几乎村村有八音会,有的村多至两三个,甚至还有个体组织的八音会,能分能合,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上党八音现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 豆 峡
红豆峡自然风景区是太行山大峡谷的主要景点,一处美丽神奇的旅游胜地,位于中国山西壶关县境内,是太行山大峡谷的精品景区,也是专家认定的世界级自然风景区。因境内天然生长着南方科目的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
红豆峡雄奇险幽,集北方阳刚粗狂与南国阴柔和美于一体,可谓荟千峡之秀,纳万种风情,这里有雄山秀水,直壁断崖。以寒武纪、奥陶纪两大岩层为主,裸露在河床崖壁的三叶虫、甲胄鱼等130余块古海域生物化石,是地质生物科学研究的集中区域,可谓重要的地质遗产保护区。这里有原始森林,天然浴廊。曲折蜿蜒的河谷山岭上,1000余种原始野生植物依海拔差形成不同的林带,乔灌相间,花果竞艳,裸根盘节,绿藤缠绕,仿佛一座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可谓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这里有高峡平湖、悬泉飞瀑。峡谷上游5道水源和谷内300余处泉眼奔涌汇聚,沿河床断崖拉成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30余条瀑布、30余个湖潭,形成了瀑高百丈、潭深千尺、湖广十里的壮观景象。这里有珍稀红豆杉植物园区。在峡谷深处的裙褶形沟坡上,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成片生长有2万余株天然南方红豆杉,这我国北方地区实为罕见;方圆10里的石树公园,奇石林立、树木参差、石树相依、浑然天成、独具特色,为专家学者拍案叫绝;峡谷内还开发建成了桃、杏、梨、葡萄、山楂、等几十种杂果园区和极具观赏价值的红豆杉、红枫、牡丹等上百种植物园区,是情侣幽会、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这里有乡村人家,田园风光。峡谷山水共天祥地和,红豆情思品和谐温馨。红豆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分体现的是阴阳比和、古今结合、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景点有七仙峪、三叠潭、紫云岭、锯齿嵝、龙眼泉、滴谷寺、石树苑、红豆谷、植物园、鹅掌沟等。沿峡入境,如坠画廊,千峰竞秀,万石争奇,清流潺潺,飞瀑迭迭,湖光山色,五彩纷呈。信攀观红豆,一线天中游,幽谷观奇景,湖潭戏清波,摆渡思古韵,隔岸唱情歌,享受的是和谐、和美、和合,体味的是温情、温馨、温暖。风光绝佳。
五凤楼—玉皇观
五凤楼位于长治市南35公里的长治县南宋村,是玉皇观的山门,高达五层,计20余米,层层桃角飞檐,楼下八封灶顶,结构精巧。该楼建于元代,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四次修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踏石阶扶栏杆上楼顶,凭窗远眺,莽莽山川一目收,浩瀚大地入眼帘,近下是民舍畜脊,远处有高山峻岭。蓝天白云,碧水绿茵,使人心旷神怡,意欲腾飞。五凤楼坐北朝南,两旁筑有钟楼、鼓楼,松柏掩映。下楼进大门,门内有“天上至尊”、门外有“巍巍浩腾”各四个大字。过二门,有一高大的方阉,四角四根青石柱,各雕着二龙戏珠。东西厢房各有10间,其中有4间保持原先风貌。最后是涪然大殿,名叫“玉皇观”。殿内雕梁画栋,别具风彩,殿顶古式琉璃瓦铺砌,殿脊东西各有三条黄、绿色飞龙相映,在阳光照耀下,玉皇观栩栩生辉。它记录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天才。
天下都城隍庙
城隍信仰是与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密切联系的。有文字记载的“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在《周易 泰卦》中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在周代,每年的十二月份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在祭祀八神中,所谓“坊”和“水庸”其实就是后来城隍神的初态。在唐代,城隍神信仰在江南比较盛行,在《太平广记》卷三0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城隍信仰的极盛则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则对城隍神予以重新分封,对应明朝的统治序列,建立城隍神谱系,确立级别,确定庙制。城隍信仰在明清两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官府和民间信仰文化。
长治县“天下都城隍”庙,具有悠久的历史,该庙位于长治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西火乡南大掌村后的一座名叫“天紫岭”的山坡之上。南大掌,掌握什么?掌握着天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城隍!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独矗山头,威武壮观。据说这“天紫岭”上原来只有一座小“山神庙”。相传,当年王莽篡位,刘秀被追杀,逃到了“天紫岭”。这时已是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无力再逃。眼看追兵将至,刘秀无奈,急忙钻进了这里的“山神庙”。这座“山神庙”已破旧不堪,当门被一个大蜘蛛网遮罩得密密麻麻,刘秀惊惶失措地闯进去,那蜘蛛网早已被戳了个大窟窿。他进了庙回头见蜘蛛网已破,不禁想道:“瞬时王莽贼到来,见蜘蛛网已破,定料我在高,岂能活命?”以此他“扑通”一声跪到神台前祷告:“山神爷显灵,你若能将蜘蛛网弥合,救我性命,它日刘秀重登龙位,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言毕看时,那蜘蛛网已被一只大蜘蛛很快给补好了,而且将门遮罩得越发严实。不一会,杀气腾腾的王莽带领人马到来,四下不见了刘秀的踪影,便欲进庙内搜查。他一看蜘蛛网罩门,又无丝毫破损痕迹,便急急忙忙向别处追去了,使刘秀躲过了这场大难。后来刘秀登基,重修了破庙,并亲书匾额,封此处为“天下都城隆”。从此“天紫岭”也就叫成了“城隍岭”,至今,那庙门横额的“天下都城隍”五个大字还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