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那么多执法机构管不住一张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何其多!

89.5%的人支持将食品安全与相关官员的升迁挂钩
97.4%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


本报记者 向楠
《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17日   07 版)

   

    近日,沈阳公安查获40吨毒豆芽,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CFP供图

    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灌石鸡……近期,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这些事故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食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不少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得过且过,只在事故曝光后才被动采取措施。

    最近,各地政府开始积极应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确定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吉林开通了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聘请1300名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深入社区摸排食品安全隐患线索;江苏、广东、内蒙古、宁夏等地则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以及防范、惩处等措施。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搜狐新闻中心,对38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4%的人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的“被动执法”现象普遍存在。82.1%的人认为应该严惩食品安全监管失职行为。调查中,26.6%的人为“80后”,37.7%的人为“70后”。

    89.7%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事故负主要责任

    随着各种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曝光,许多食品已经从陕西省西安市薛女士的采购清单上消失了。她担心,这样下去自己能买的放心食品会越来越少,“难道每个人非要自己种菜、养猪,才能吃得安全?”

    “政府有义务保证市场上所售食品的安全性,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现在食品安全到了如此糟糕的境地,相关监管部门难脱干系。”薛女士说。

    调查显示,97.4%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该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负责,其中89.7%的人认为监管部门应负“主要责任”。

    北京市海淀区居民王风(化名)向记者表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经让他有点儿对有关部门失去信心。“所谓严厉打击、全面排查总是在相关事故被曝光以后才进行。可是在平时,这些部门在做什么?就像瘦肉精猪肉事件,4道监管关卡为什么形同虚设?试问,这样的监管怎么可能取信于民?”

    调查发现,93.7%的人表示“被动执法”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出现,降低了他们对相关监管部门的信任度。

    国内首家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阮赞林,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监管部门的职责在于,通过监管行为减少或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如果监管部门没有做到,就应当承担责任。“若不能明确应该由哪一个部门负责,那么所涉及的部门就应共同承担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敬波也指出,食品安全属于公共产品,政府应该对其负法定责任。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状况,说明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上有“监管失灵”或“监管不力”之嫌。

    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为何一再出现

    实际上,我国一直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今年2月,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首次对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人员的渎职行为追究刑事责任。今年4月29日至5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津考察时指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作为食品安全监管者,一定要严把安全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吃上放心食品。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被动执法”等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为何一再出现?调查中,受访者首选“监管部门缺乏公众监督,执法动力与压力不足”(58.6%)。

    其他原因还有:监管与创收挂钩,造成执法腐败(52.6%);上级政府往往只惩罚事故责任人,很少处罚监管部门(46.1%);一些地方政府为保证GDP增长,放松监管力度(32.6%);举报渠道不通畅,监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食品安全信息(22.2%)。

    “问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王敬波表示,当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主要集中在一些明显违法的行为上,对于“懒政”、不作为等未被确定为违法的行为则很少涉及。

    阮赞林则认为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相对滞后,许多重要的标准还没有明确规定。这不但会给造假、掺假者带来可乘之机,不同监管部门对同一标准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从而影响监管效果;其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中专业人才紧缺,许多基层监管部门没有食品工程等专业技术人才,至于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监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调查中,还有23.6%的人认为,“监管部门职权划分不清晰”也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频现的重要原因。

    据《人民日报》等媒体统计,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国家部委多达13个。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靳晋曾表示,这是典型的“婆婆太多,没有亲娘”现象,管的部门太多,可是各管各的,很容易造成许多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推卸责任。

    针对目前分段、多头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阮赞林建议,我国应尝试采取单一部门监管等集中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监管的作用。

    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有何建议

    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有何建议?调查中,89.5%的人支持将食品安全与相关官员的升迁挂钩,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受访者其他选择还有:明晰监管机构的权责划分,避免相互推诿(76.0%);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应重在平时,不能总是突击(71.5%);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安全标准制定(65.6%);充分借鉴奥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32.7%)。

    王敬波指出,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监督,建立并严格执行巡查、督查等日常管理制度,对负主要责任的官员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食品安全不是单纯管出来的,政府监管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本身的作用。”阮赞林表示,作为“有形的手”,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直接针对市场本身的缺陷,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纠错功能。比如,针对食品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建立全社会共享的食品生产经营安全信息平台;针对市场上部分企业不顾公众健康、唯利是图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重罚让这些企业付出巨大的违法成本,从而退出市场竞争。

    “消费者的信心比金子还要重要。”阮赞林还表示,如何重建消费者对于国产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当务之急。

TOP

近日,沈阳公安查获40吨毒豆芽,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这就是我们政府的真实嘴脸。

TOP

据说有一个省,组织各个方面的记者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20多人,对城市的一个西站的局部出卖馍馍的个体户,抽检了200个,发现有199个个体户的馍馍中掺有程度不同的洗衣粉,仅有一户没有掺和洗衣粉,大家感到事情严重,不敢随意报道,直呈省委书记批示,该书记批示不能报道,就这样压下了此消息。但是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记者和相关技术人员,愤愤不平,就在各个场合大说特说此次调查结果和不能报道的相关信息。

TOP

回复 33# 的帖子

水果浑身都是“药” ,谁说敢吃不敢吃?访问:1398 回复:21  
楚天漫步   

发表于 2011-5-21 16:15     #1
水果浑身都是“药” ,谁说敢吃不敢吃?

  食品滥用添加剂,虽然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然而近日一则消息,还是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据媒体报料,种植业广泛应用“添加剂”,一个瓜果从小到大使用十几类激素。水果浑身都是“药”,
谁说敢吃不敢吃?
  倘若你留意农贸肉菜市场和大型超市,就会发现多种蔬菜水果都跟我们小时候见到的不一样了:香蕉皮鲜色亮而肉涩、黄瓜顶花鲜艳水嫩而不掉、草莓长得像小馒头、西瓜也变得超大超脆…… 据悉,葡萄、草莓、西瓜、荔枝、西红柿、弥猴桃等不少水果蔬菜,在种植和流通过程中都偷偷地使用过催熟剂、膨大剂、增甜剂、抑制剂、防腐剂、分裂素、生长素、生根素、赤霉素、甚至还有避孕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江苏镇江一刘姓瓜农,就因使用了一种“膨胀增甜剂”, 结果导致40亩“西瓜爆炸”, “砸”去26万元血本无归。可怜乎?可恨乎?
  种植户与经销商采用 “高科技” “速成” 手段来增产、增量、保鲜,难以想象这些水果蔬菜是“干净”的,对于滥用各类添加剂所造成的农产品安全隐患,业内人士和部分专家无不表示担忧。
  听说水产养殖也是饲料添加剂,难怪鱼虾蟹鳖、鳝鱼泥鳅、乌龟王八也“变了味”。
  最近还听说,大米也被允许使用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势必埋下安全隐患,且遭业内专家质疑。

  “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毋庸置疑,政府对食品问题是高度重视的,百姓对有毒食品是切齿痛恨的,媒体对食品事故是监督有力的。然而使笔者纳闷不解的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却为何现象之普遍,危害之严重?农副产品中所含的激素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没有安全隐患?激素残留谁来监管,如何监管,有没有这种检测监管能力?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人良心何在?天理何在?对于动歪脑筋,想歪点子,玩歪花样的无良“科研人员”,又该如何惩罚打击?
  触目惊心的食品添加剂,并非“小题大做”,诸如此类的一系列质疑,并非危言耸听,难道不值得人们反思?难道不值得社会警示?难道不值得执政者防范未然?难道不值得为官者警钟长鸣?
  滥用添加剂,害人又害己。呼吁规范食品监管,祝愿人间安康太平!

      写于2011年5月21日中午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1-5-19 21:26 发表
近日,沈阳公安查获40吨毒豆芽,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这就是我们政府的真实嘴脸。
谁管谁负责,谁倒霉。
干多错多,干少错少,不干不错。
这就是体制。

TOP

涉及到豪夺利益,各部门均称”我有权管“;涉及到承担责任,各部门均称“不归我管”。
多年来,大抵都是这样,也都这样过来了,今天依然如此。涉及到豪夺利益的时候,责权就分明得很,大抵都能找出好多的依据;涉及到承担责任的时候,大抵都出现了权力真空似的,责权不明,制度不细,很难找出有力的依据。大抵如此,年年如此。这是不是体制?

TOP

日本食品安全神话归功于谁?
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俞天任
2011年04月26日 08:57   凤凰网专稿

.
作者:俞天任
        核心提示:相比起三、四十年前,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这应该归功于日本的消费者运动。日本的消费者运动是从1945年开始的,但一直到1960年高度经济成长期才构成了规模,这是因为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那段时期到了最高峰,受到现实威胁的消费者们只能自己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日本食品给人的印象比较是安全,这可能和一般日本人都给人一种工作认真,很敬业的印象有关,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因为日本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日本的食品质量也肯定能够得到保证。

        但实际上想一下,“工作认真”和“食品安全”没有逻辑上的因果联系,实际上也有人很认真地在制造着各种黑心食品,在不少情况下,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并不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所造成的事故,而是黑心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有意干的,干这种事的黑心商人不仅在中国有,日本照样也有。可见日本食品的安全并不是因为日本人的敬业态度,而是因为别的原因。

        原来日本可没有什么“食品安全”的神话,“痛痛病”,“水俣病”这种因为饮用食用了被污染了的水源或者其他食物而造成死亡或其它后遗症的公害病是举世闻名的,有关水俣病的诉讼在五十几年后的今天还在进行。

        除了这些公害病之外,日本还有人为的食品事故,这些事故不管是在规模还是范围上都能和任何国家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相比,像1955年日本发生的森永砒霜牛奶事件就是因为奶粉中混入砒霜而造成12,159人中毒,其中131名死亡,1968年的米糠油事件,中毒人数多达1,283名,28名死亡。

        但是从80年代之后,日本的食品安全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1998年7月在和歌山县发生的有毒咖喱在事后被判明为投毒案件之外,一般所发生的食品中毒事件都还规模不是很大,还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起码没有什么恶性案件。

        现在日本谈起食品安全,在更多的时候是指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比如美国产牛肉所牵涉到的BSE(狂牛病)问题,中国产蔬菜的残留农药问题等等。在牵扯到日本国产食品的时候也多与进口食品有关,一些不良商人以次充好,以普通食品冒充高档食品,以进口食品,尤其是从中国等国进口的食品冒充日本国产食品等等。

        应该说相比起三、四十年前,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这应该归功于日本的消费者运动。日本的消费者运动是从1945年开始的,但一直到1960年高度经济成长期才构成了规模,这是因为高度经济增长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在那段时期到了最高峰,受到现实威胁的消费者们只能自己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由于消费者的努力,196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把基本姿态从重视生产者改为了重视消费者,表明了保护消费者的方向。以后又在1970年开设了“消费生活中心”,专门处理来自消费者的投诉,而在开始时这种投诉基本上集中在各种食品上,尤其是各种食品添加物上,这很好理解,民以食为天嘛。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因为消费生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食品之外的各种投诉也有所增加,有关食品的投诉在总投诉中所占比例在不断减少,但是就绝对件数来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日本的消费者运动和一般想象中的仅仅是就商品质量问题而投诉有点不同。日本消费者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有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备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发生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责任首先是在政府而不是在肇事者。这样政府就必须担负起责任起来整备有关法律和保护食品安全的行政体制,因为不少情况下消费者自己是无法保护食品安全的,比如产地的作假问题,消费者自己几乎无法判断,这时候消费者就有权要求政府保护他们。如果发生了产地作假事件,在弄虚作假的商人受到惩罚之前,消费者首先追究的是政府的责任,因为政府没有保护他们。

        这个权利是很重要的,这个权利的根本就在于建立了“食品问题上出了问题首先是政府的过失”这个理念。这样既能防止政府在出事之前玩忽职守,也能防止政府在出事之后借惩罚不良商人而转移消费者视线从而推卸责任的做法。最后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的权利就转化成了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的实际形成。

TOP

中国的消费者协会,遇到这种事情就装聋作哑了。“315”才是他们的节日。

TOP

雨润火腿疑掺过期肉被厨师揭发 公司欲赔偿私了

2011年05月25日20:45人民网


  5月19日中午,合肥一家5星级酒店向媒体反映,该酒店在采购的雨润牌方火腿中,发现了包装塑料膜和金属卡扣。该火腿的外包装上印着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制造,生产日期是2011年4月8日。

  据该酒店的厨师长李成林介绍,“在将方火腿切片加工的过程中,发现刀子卡住切不动,仔细一看,这块方火腿中夹杂着包装塑料膜和两个金属卡扣”。厨师长随即将情况反映到酒店采购部。

  酒店采购部与雨润公司的经销商联系之后,雨润公司区域经理何晓宇和城市经理严辉一同前往酒店查看了该问题火腿并拍下照片发往公司总部。他们对产品出现这种情况表示抱歉,提出赔偿酒店2000元现金或者等值的产品,但被酒店方拒绝。

  酒店采购部的胡经理表示,看到如此问题火腿,她感到很震惊,“因为觉得雨润是大品牌,在食品安全卫生方面应该信得过,所以酒店近几年来一直购买雨润公司的方火腿,可以说是雨润的忠实客户,没想到现在竟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令人非常失望。”

  塑料膜及金属扣是包装时搅进去的?

  从外观上看,这块火腿和其他火腿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表面平整而且光滑,包装膜和金属卡扣是如何进入火腿内部,并且和火腿肉搅在一起的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雨润公司合肥地区经理严辉解释说,火腿的生产过程都是自动机械化的,可能是在包装的时候把包装膜和卡扣搅到火腿里面去了。但他同时又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小,或许是当时机械发生了故障。

  酒店方面对这个解释显然不能接受。厨师长李成林质疑,“包装膜和金属环是在火腿的内部接近中心的位置,紧紧和火腿肉搅在一起,用手拽都拽不出来,在它周围,还包裹着外层的火腿肉。即便是按照厂方的解释,是包装环节出了问题,这些包装皮和金属环也应该是在外部,而不可能是在中间。”

  雨润将过期火腿二次加工销售?

  厨师长李成林认为,塑料袋及金属扣以这种方式混杂到火腿里,看上去更像是在生产火腿肉的时候就已经搅进去了,也就是说“还没到包装环节,这些东西就已经在里面”。

  一位在食品行业工作多年的黄先生与酒店厨师长的观点相似,他认为,雨润公司可能存在把接近保质期甚至超出保质期的火腿去除包装、高温消毒后,再次投放到市场的行为。他分析,可能是由于厂家在去除包装的过程中疏忽,导致原包装膜和金属卡扣残留在回炉的火腿肉里,经过搅拌和塑型,导致残留的包装膜及金属扣与火腿肉紧紧粘合在一起。

  记者截稿前最新消息:事发第三天下午,该问题火腿生产单位马鞍山雨润公司总经理亲到酒店赔礼道歉,原本一块价值几十元的火腿,雨润方面欲以赔偿5000元现金及价值5000元火腿的方式与投诉方“私了”。(人民网安徽频道苗子健、岳晓龙)

TOP

现在就是谁能折腾啥就折腾啥。

当官的,有权的,管人的折腾人,管事的折腾事,管工程的折腾工程。

老百姓,做豆腐的折腾豆腐,生豆芽的折腾豆芽,蒸馒头的折腾馒头,杀猪卖肉的就折腾猪肉,看门房的不给盒烟夜里不给你开门,看停车场的不要票可以议价……

反正都得活,而且都想活得滋润点,不折腾没外财,太老实等于无能,社会就是个这,主意(主义)你自个儿拿,你无能你不折腾你受穷,怨谁啊?

所以大家伙儿都看开了,都学会了,都在迅速致富的大道上动脑筋,想绝招,奋勇向前,力争上游……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1-5-26 13:01 编辑 ]

TOP

香辣味靠添加剂帮忙 重庆千美香辣馆查出敌敌畏  

2011-05-27 10:28:40


馆子里面的“香辣”,为什么能那么美味?昨天,在南岸弹子石的千美香辣馆,各种添加剂让人对“香辣”的产生震惊了。“我们这些添加剂,都是有QS标志的哦!”千美香辣馆老板说。

“确实都带这个标志,但是谁知道你用了多少!”南岸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举着一袋“肉味精粉”,舀了一勺里面的“面面儿”,递给大家闻。

还没有递到鼻子前,记者就闻到了扑鼻而来香得闷人的肉味。

库房里,所有的“提香”物质的旁边,紧挨着还放着半瓶敌敌畏。

添加剂都有QS标志

“我也不晓得厨师采购这些东西来干啥子。”昨天下午五点半,在南岸弹子石的千美香辣馆,面对南岸食药监局检查人员的查问,店老板如此回答。

这些“东西”是在这家店的库房里面发现的,有如下几样:202飘香(牛肉味)、肉味精粉、川味精油、敌敌畏。

202飘香的瓶盖打开,是液体,油状物香气逼人,很有牛肉味,但根本不敢把鼻子凑得太近。

“香气逼真自然,留香时间长。”包装上这样描述了这东西的神奇力量。

检查人员发现,202飘香、肉味精粉都有“QS”标志,看上去都是合法的。

“就算是合法的,放多少,固体的要有称重的设备,液体的要有量杯,你们有吗?”检查人员问。

“没得。”老板回答。

“你们有这些东西的进货台账吗?”检查人员问。

“有,但是我找不到了。”老板回答。

“那如何证明这些东西是正规的进货渠道,如何证明你放了多少呢?”检查人员问。

老板答不上来。

辣味靠川味精油来提

另外一种添加剂,是“川味精油”,这东西同样有“QS”认证标志。

川味精油是拿来干什么的?

凑着鼻子闻,有一股辣味,看来,川味精油是用来产生辣味的。

“不仅是辣,还有香辣的味道。”检查人员仔细闻了一番。

打电话到生产厂家,厂家说,这东西是“合法”的,确实是川菜店、火锅店经常用到的东西。

就在这些东西的旁边,还有可疑的———

一堆吃过的香辣锅,干货被筲箕晾着,筲箕的下面,是一桶红彤彤的老油。

如果是给收潲水的,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分类回收”啊,为什么店家要把红色的老油专门滤出来呢?

老板答不上来。

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食品添加剂和半瓶敌敌畏放在一起,敌敌畏还开了一半,这敌敌畏是干什么的?

“敌敌畏这个东西是啥子东西我都不晓得!”老板的话,让大家哭笑不得。

没有进货台账,食品添加剂不公示,无法证明用量,无法说明敌敌畏的用处,员工没有健康证,老油干什么说不出来,一家店,就有这么多的问题。

来源: 重庆晨报

TOP

面馆员工揭黑幕 香喷喷菠菜面竟这样上桌的

提醒
真正的菠菜面一般呈浅绿色,而深绿或墨绿的菠菜面90%就是用色素染成的。
萃取菠菜汁和面,做出翠绿筋道的面条,用滚油一泼或浇上西红柿鸡蛋或臊子,吃起来爽滑可口,这是咱老陕最喜爱的面食。曾在多家面馆当过面工的杨师傅透露,一些面馆老板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和面时添加色素,用染出的绿面冒充菠菜面欺诈食客。

面工揭黑
很多面馆的菠菜面用色素染成
近日,家住东郊的刘先生在咸宁路东段一家菠菜面馆吃饭时,发现端上来的油泼菠菜面呈深绿色,入口没有一点菠菜味,而且面汤碗上还有一些绿色印痕,刘先生越发觉得这碗菠菜面不对劲,怀疑其为色素面。刘先生的这一疑虑很快得到一位长期在面馆打工朋友的印证,这位面工师傅称刘先生就餐的面馆,十有八九是用色素染成的菠菜面。

菠菜价高 面馆和面就用色素
据在多家面馆当过面工的杨师傅透露,现在很多菠菜面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用色素面冒充菠菜面。“按理说,一年四季都有菠菜,但每个季节菠菜的价格都不同,在菠菜上市旺季,一斤菠菜才一两块钱,而在淡季,菠菜一斤涨到四五元,面馆无法随着菠菜价格涨跌来调面价,加之菠菜和面的工序要比白面繁琐很多,所以一些菠菜面馆老板为了节约成本干脆就用绿色素和面。面煮熟后,将色素染成的绿面用滚油一泼,加上酱油、醋和其他调料,就成了假冒的菠菜面了。”杨师傅说。

杨师傅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一些人利欲熏心,光图自己赚钱,根本就不顾忌消费者的健康。他在三四家面馆打工近10年了,几家面馆的老板个个都有自己五花八门的“歪招”。
杨师傅说他最初在南郊吉祥村一家面馆打工时,老板是兴平人,平日里菠菜价格便宜时,老板会整袋批发菠菜榨汁和面,卖上一阵货真价实的菠菜面。可一遇到菠菜涨价,老板就会拿出色素让他和面。为了以假乱真,老板将少许剁碎的菠菜与色素面搅在一起,若食客提出质疑,老板便会理直气壮地说,“看看,面里很明显有菠菜纤维,咋就不是菠菜面呢?”以此打消食客顾虑。

面店员工再饿都不吃色素面
“三年前我在三桥一家颇具规模的面馆打工时,老板心更黑,为了图省钱、省事,店里一年四季卖出的菠菜面几乎全是用色素做的,为了糊弄顾客,老板在浇面的臊子上下足功夫,炒臊子时将调料搭得很重,用这样香喷喷的臊子拌面,味道不错,可食客哪里知道菠菜面里会有猫腻呢?一般清楚‘内情’的老板和面馆员工,再饿都不会吃这样的色素面,只有蒙在鼓里的顾客,花钱吃假冒菠菜面,为自己的健康埋下了隐患。”杨师傅说。

深绿菠菜面90%是色素染成
采访结束时,杨师傅给记者算了笔账,通常一斤鲜嫩的菠菜榨汁后能够和大约一斤的面粉,而几元钱的色素就能够和近七八斤的面粉,一斤菠菜按均价2元来计算,若和10斤面粉,老板就要多掏近20元钱,所以一些“精明”的老板为了少摊本,便用色素和出绿面假冒菠菜面来卖。
“当了近10年的面工,谁家卖真正的菠菜面,谁家卖色素面,我搭眼一看就能辨别出真假,真正的菠菜面一般呈浅绿色,而泛深绿或墨绿的菠菜面90%是用色素染成的绿面。”杨师傅提醒市民,这样的色素面对人体有害无益,最好别去吃。

源于网络 发表于 2011-5-27 10:10

TOP

儿童玩具被曝生产两套标准 “毒玩具”只销国内


   日前,一家国际环保机构公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国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据悉,目前包括欧盟、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均已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该物质的玩具。
  记者调查还发现,相当一部分色彩玩具含有多种危及健康的超标重金属,而这之外还存在大量重金属符合中国标准而超出欧盟标准的玩具。

  有业内人士爆料,国内企业生产儿童玩具有两套标准,出口的标准很高使用无毒无害的漆和原料,而国内使用的是有很多隐忧的低成本染料和原料,玩具生产内外有别“毒玩具”只伤害中国孩子?!

  内外有别面面观

  @标准:

  在欧美等国家与地区,邻苯二甲酸酯在儿童产品中已被禁止使用;我国对于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要求并无相关规定。

  欧盟对玩具中特定重金属的限制有19种;我国玩具国家标准只对8种重金属有限量规定。

  @产品:

  国内玩具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生产标准很高,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而在国内销售的产品生产标准低,使用低成本有隐患的染料和原料。

  @检测:

  欧盟等国家对玩具产品安全性更关注的是化学元素和重金属;我国儿童玩具的抽查检验项目主要为物理机械性能、燃烧性能、化学性能、标志和使用说明,不涉及重金属和其它化学物质。


来源:南方日报 2011-05-27 15:28:58

TOP

公安部官员概括当前伪劣商品形势:无处不假无货不假
2011年05月27日 18:00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李恩树


本报北京5月26日讯 5月26日下午,15位公安部特邀监督员参观了全国公安机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成果展览。

现场的展品包括“亮剑”专项行动收缴的假烟酒、假食品、假药品、假种子、假名牌服装箱包等伪劣商品,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会现场,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高峰将当前伪劣商品形势概括为:无处不假,无货不假。

展柜中的假铅笔吸引了特邀监督员的注意,高峰介绍说:“这些假铅笔有的根本写不出字来,害苦了一些参加高考的学生。”

一些特邀监督员不由得感慨:“假铅笔虽小,却害了孩子的一生!”

现场展出的假药中,有生活中常用到的感冒药,也有一些抗生素类药品。当高峰介绍“造假者为了增加药品重量,甚至在假药中掺铁粉”时,特邀监督员们无不唏嘘不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中心主任王承德说:“医药行业确实有许多造假现象。这些伪劣药品在腐蚀着国家形象,在危害着人民健康,公安机关一定要坚决地打下去!”

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墨汁粉条……现场展品中不乏被缴获的伪劣食品。

“假食用油足以乱真!”听完许多食用油是由地沟油制作的介绍后,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创作研究部主任赵卫看着一桶假食用油发出感叹。

高峰介绍,近些年,造假者造假水平越来越高,许多都达到真假莫辨的程度。“一些造假者用病死的鸡肉、猪肉泡在羊尿中制作假羊肉片,口感并无二致。”高峰指着一些假羊肉片说。

“我们自己没准儿都是受害者。”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于炼建议,一方面要加大对消费者的教育工作,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犯罪成本低,对造假者来说冒险造假很合算,所以要加大处罚力度。

“触目惊心,任重道远!”看完展出后,民建中央组织部部长李世杰感慨地说,“今天看到这么多的打假成果,感觉公安机关的此次行动非常好!公安机关尽到了责任,但今后还要加大执法力度”。

TOP

月饼使用添加剂达几十种 过期两年仍油光发亮
2011年05月27日 14:15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 记者许悦报道:一块小小的月饼,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却可能多达上十种。羊城晚报记者26日了解到,目前添加在月饼中的食品添加剂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保鲜,而更多的是为了“美容”,如增光剂、漂白剂、馅料改良剂等。

市民杜女士就曾拿着一块“非常可疑”的月饼找到记者。由于杜女士的疏忽,这块月饼在过了保质期两年后才被发现。但在没有冷藏,也没有特别保存措施的情况下,这块月饼在两年后被发现时,表面仍然油光发亮,没有霉变也没有发黑,更让人惊讶的是,切开月饼后,里面的馅料也没有发臭。这让杜女士很害怕:“到底添加了什么防腐剂这么厉害?”

在网上记者也发现,销售月饼添加剂的企业数量众多,销量排名前列的添加剂分别是月饼防腐保鲜剂、月饼馅料色素、月饼专用香精。光是月饼专用香精就有几十种味道可供选择,如葡萄油香精能有浓郁、强烈的葡萄香气;香芋油香精能有浓厚、炒熟的香芋泥香气;芒果油香精能有熟芒果的香气;绿茶油香精能有浓郁、逼真的绿茶香气……

而一份月饼生产企业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名单也显示,目前允许添加在月饼中的食品添加剂多达几十种,除了人尽皆知的防腐剂,还有增稠剂、膨松剂、乳化剂、稳定剂、抗结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着色剂、水分保持剂……

对此,在广州从事糕点食品生产业几十年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雪清表示:国家规定合理使用添加剂并非不好,但其实生产月饼根本就不需要使用这么复杂的添加剂。

据介绍,改革开放以前,制作月饼完全不需要使用任何添加剂,甚至连保鲜剂都不需要,月饼用玻璃纸包装后就放入铁盒,照样可以漂洋过海,三四个月都没有问题。但是,如今月饼的添加剂五花八门,年年都有新品种推出。

究其原因,张雪清认为,关键就在月饼原材料的选择上。如今面粉、莲子、花生油、白糖等月饼的主要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还掺杂了一些其它东西,如莲子价格贵,有些企业为了省成本,掺了白豆、甚至淀粉,而为了令其有莲子的味道,这就需要添加莲子香精。

不仅如此,有些名气不大的企业,为了与知名品牌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不从质量上下工夫,而是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使得产品更“出彩”。如增光剂能使月饼外表看起来更有光泽;而莲蓉馅用上漂白剂,就更符合白莲蓉的卖相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