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岳永逸:《飘逝的罗衣:正在消失的服饰》

岳永逸:《飘逝的罗衣:正在消失的服饰》

飘逝的罗衣:正在消失的服饰
作者:岳永逸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页码:20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01009533
·条形码:9787801009531
·版本:2003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知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煌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

媒体推荐
飘逝的罗衣(序)
  刚刚逝去的这一百多年,中国社会经历着巨大的转型——真正的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随之带来的是,那些与农业文明风雨同舟,与刀耕火种相伴的,原始的、素朴的、结实的、笨拙的、粗糙的、手工的、费时的,同时传递着深情厚谊的服饰的自然消亡与流失。是要顺其自然地让这些服饰成为农业文明的殉葬品、工业文明的牺牲品、未来世界的嘲笑品,还是让它们在后人心目中有一些“真切”的活的记忆?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活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煌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的、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
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为此,尽我自己的所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在他人的记忆中去搜寻这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亡的服饰,从而给过去这一百年的历史做一个小小的注脚,给历史的细枝末节做一个记号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而每天人们都得裹覆自己裸体的衣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岳永逸

--------------------------------------------------------------------------------

编辑推荐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知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煌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目录飘逝的罗衣(序)
1 斗笠
2 苏公笠
3 白缠头
4 暖帽
5 霞帔
6 乌毡帽
7 三角帽
8 瓜皮帽
9 简爱帽
10 礼帽
11 老风帽
12 火车头帽
13 学生蓝布帽
14 纸帽
15 铠甲
16 龙袍
17 凤袍
18 唐装
19 补服
20 长衫
21 褂子
22 氅衣
23 旗袍
24 薯莨衫
25 学生装
26 中山装
27 神衣
28 袄裙
29 棉袍
30 棉袄
31 小布衫
32 列宁装
……


书摘
  从有科举考试的那一天起,历朝历代,有无功名的读书人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不光表现在他们能摇头晃脑地读读“之乎者也”,也同样体现在他们获取不同功名时的服饰和标志其斯文的行为举止上。
  清末民初,能出国留学的人除了去欧美的之外,另外的人就去了一水之隔的东瀛。因此,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既接近于当时的日本制服,又受欧洲西服的影响,是在二者的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一种不需要有背心套装、比较简单的西装。学生装一般不用翻领,是窄而低的直立领,穿时用纽扣绾紧,从而免去了打领带或戴领结的麻烦。在胸前左侧有一个明袋,在下方正面的两侧各有一个暗袋。穿学生装时,头上往往还戴着鸭舌帽或者白色帆布阔边帽。
  在那个时代,与长袍马褂瓜皮帽相比,学生装是一种有朝气、体现潮流的服装,从形制上它没有将人体紧紧地束缚,而是略呈开放之势,虽然仍稍微有些拘谨,却十分精神。正因为学生装的简洁、明快又不失民族特色,学生装也就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不读书的青年人,思想观念开放的人常常把学生装作为自己不落伍的标志穿了起来。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还偶尔有人穿这种衣服。  
  现在,不论是繁华的大城市还是边远的乡村,各个大、小学校 都有自己的校服,但与民国时期的学生装相比,这些校服都少了底蕴。因此,现在的学生装真正的只成为学生在学校穿的衣服。而在偏远的农村,没有多少意义的校服不菲的价钱已经成为不少孩子 失学的原因之一。
  尽管费正清在他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很不客气但又不失公允地说孙中山是在用他单薄矮小的身躯竭力地担负着与他身躯不相称的历史使命,但就是这个在西方人看来身躯矮小单薄、终生都革命的孙中山却给中国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比如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中山装”在海峡两岸相当长的时期都艮有市场。
  中山装是在民国时期的学生装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装而成的:它将学生装的立领加上一条翻领,使一件衣服兼具西装上衣和衬衣硬领的功效;将原来学生装的三个衣兜改为四个带褶、外露的明袋,即随物品放人褶可伸展的“琴袋”,下面的两个大袋子大到可以放笔记本的程度,袋上再加软盖;衣服的背部有中缝,在后背中腰处加有腰带;原来前襟的九粒单排扣简化为五粒扣,袖口处有三粒小排扣,后来又将下面两明袋与上面的两小口袋都改成了现在的平贴口袋,袋的软盖上开明眼加扣。下裤则前面开缝,用暗扣扣上,前侧左右各一暗袋,再在前腰处开一暗袋,用来装怀表,右后臀部也挖有一个暗袋,用来装东西。
  中山装名字的得来一直都说法不一,但说它是因孙中山设计而得名是较为普通的一种说法。民国18年,孙中山已经逝世,国民党在制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上行下效,这些举措使中山装自然具有了较长的生命力。新中国诞生后,新中国的领导人也长时间穿中山装出席各种重大的庆典及外事活动。这同样使中山装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延续。就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山装在一个村子里还是村长、书记、小学老师、退休干部等有别于一般农民的标志。
整个二十世纪,各级政府都在竭力地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具有非常态功能的在民间声称神灵能附体的巫婆、神汉一直都是官方要打击、取缔的对象。人们都知道和尚有和尚的装束,道士有道士的装束,同样,民间的这些巫术性质很浓的巫婆神汉们在进行祭祀、拜神、给人看病等仪式操作、表演时都有他们自己的职业服装,这就是神衣。在冯玉祥将军把溥仪从紫禁城赶出去之后,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龙袍也就不再那样的高贵和威严,因此,民国期间的神衣纹饰的内容和规格都与龙袍有很多雷同的地方。这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龙袍的世俗化
吧。
  神衣的底色一般都是红色,龙纹是九条,前四后五,与皇帝的九五之尊的“九”、“五”相吻合。神衣的下端有许多呈三角形状,称之为水脚的线条,水脚之上是波涛翻滚的水浪和山石,俗称“海水江涯”,这在龙袍上象征“一统江山”、“万事升平”等,而在神衣上则只有如江水般绵延不绝的吉祥之意,或者就仅仅是一种摹仿而来的纯粹的装饰。
如果想到在很多土著社会,酋长同时就是巫医、神汉,皇帝就是国家中的手中握有天赋神权被神秘化的酋长的话,那么在皇帝与能通神的民间的巫婆神汉之间,我们或者可以划出一条若有似无的虚线。因此,在民国期间,是神衣而不是其他的衣服对曾经不可一世的龙袍进行了摹仿是很自然的。但今天,虽然还有巫婆神汉,但他们是没有谁用自己的职业服装来宣扬自己的身份的,神衣也因此成了龙袍的尾音。
当大批的学生在清末纷纷地涌向日本求学时,不光是可以称之为学问或者科学的东西,日本人的服饰也对中国人产生了影响。与学生装不同,袄裙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受日本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都市女性服饰。
  与同时期的旗袍相比,袄裙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致。它常配套穿着,上身是尽可能体现女性身体曲线美的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身一般是黑色长裙。上衣窄小,袖长不过肘,袖口似喇叭形,衣服的下摆呈弧形,多在边缘部绣有花边。裙子在后期缩短至膝下,取消折裥任其自然下垂,也有在裙子的下部边缘绣花或加以珠饰的。
  与现在女性的吊带裙,露腰衣等惟恐露不完自己胴体的“美丽”的衣服相比,袄裙明显保守,算不上什么了,但毫无疑问,在还有不少女性裹脚的年代,袄裙是相当前卫的,在那时它是新潮、典雅和放荡的标签。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耿羽 宝葫芦 +9 2009-4-19 22:22
  • 耿羽 +9 2009-4-19 22:22

TOP

感谢上传者,还这么细心,把书籍简要的介绍一遍!

TOP

谢谢楼主,顶一下

TOP

谢谢!

TOP

不错,抱走

TOP

好资源,谢谢楼主分享

TOP

非常感谢 还很细心的介绍了大致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