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出炉 有多少"非遗"濒
□首席记者张体义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报告》昨日出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文化系统自2009年3月份开始在全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以来,共投入经费近1600万元,直接投入普查人员达16万人,到2009年9月底各地基本完成了田野调查与资料整理工作,已普查整理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共整理文字资料30204万字、照片10万余张、录音3800余小时、录像4300小时。
通过全省集中普查,初步摸清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来看,各省辖市及各县(市)、区乡镇分布较为均衡,尤其是在豫东、豫南、豫西、豫北的一些农业区域,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由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个门类也都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现状和趋势。
生活变了“非遗”险了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歇后语、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普及多种因素的冲击,对依靠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影响较大,大部分民间文学日益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
民间美术:剪纸、编织、石刻等少数几种工艺仍有一定的市场,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其他传统美术形式受现代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冲击较大,多数已后继乏人濒临灭绝。
民间舞蹈:河南民间舞蹈是全省广大农村春节及其他节日期间重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但大多因受经费所限,自生自灭。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项目火老虎、清皮吼、八仙人、独杆轿、花轿舞等已濒临灭绝。
民间音乐:我省的民间音乐形式多样,有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全省民间流行的乐器有几十种,主要有唢呐、笙、管子、笛子、筹、坠胡、曲胡、板胡、二胡、三弦、软弓京胡、月琴、扬琴、柳琴、琵琶、箫等,但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民间乐器濒临失传。
传统戏剧:全省的传统戏剧表现出“四多”:剧种多、演出团体多、剧目多、著名演员多。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外,大平调、道情、二夹弦、四平调等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戏剧不仅在城市演出遇到困难,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曲艺:河南传统民间曲艺形式丰富多样,但曲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专业曲艺演出团体大幅减少,曲艺艺人生活艰难,专业演员后继乏人,演出场所大面积萎缩,观众人数急剧下降,曲艺的创作和研究力量也十分薄弱,生存发展状况不佳。清音、莺歌柳、琵琶词等已日渐消亡。
民俗:河南文化积淀深厚,儒、释、道等多元文化以及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均与河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南的民风民俗也因此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但同样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民间习俗在人们观念中已日益淡薄。
传统手工技艺:河南省的传统手工技艺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知名度很高,全省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传统民间小吃,大多发展传承较好,但也有一些项目因生产工具和方式的转变,渐失文化内涵和精髓。
传统医药:河南省的传统民间医药资源丰富,其中尤以骨病、皮肤病、儿科、妇科疾病治疗分布最广,但大多属于小作坊、单门店式,亟须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传统体育竞技、杂技与游艺:中国300多个拳种1000多个套路,河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河南三大拳种演练者众多。其他的一些小拳种则因知名度、影响力小而日趋消亡。
抢救保护鼓励传承
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将在5年内公布4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点抓好40个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扶持50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规划省、市、县三级命名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乡、50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据悉,近期,有关部门将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部分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扶持和补贴,并鼓励市、县对市级、县级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扶持和鼓励。
本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本文转载自:新浪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