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软"文物保护堪忧 "非遗"文化品牌亟待形成

"软"文物保护堪忧 "非遗"文化品牌亟待形成

"软"文物保护堪忧 "非遗"文化品牌亟待形成





川北灯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源于人类文明口头的、文字的、民俗习惯和传统工艺中的优秀传承,是“软”文物。南充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加强保护,受到“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18日,部分市政协委员对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川北灯戏、大木偶、皮影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巴象鼓舞、翻山铰子、嘉陵江船工号子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多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于顺庆、阆中、南部、仪陇、营山等县(市、区),是我市巨大的文化财富。

    市政协委员冯大文认为,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起步较晚,主管部门在工作中常常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部分非遗传承人因不能通过保护“非遗”获得经济收益而不愿意再做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缺乏专项资金等。委员们建议,应该培育一批非遗品牌,选取具有代表性、独特地域性和排它唯一性的种类予以重点保护。应出台相应政策,搞好融资,向上争取资金,逐渐形成一批非遗文化品牌。有了品牌就有效应,有了效应就会有效益。

    冯大文建议,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惠政策,解决非遗传承人的后顾之忧,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确保非遗项目申报和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来源:南充日报 记者 卜兵 实习生 曹雪蓉)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