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队泥咕咕小分队【持续更新】
(通讯员 张斯迪)7月5日九点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非遗调查“千人计划”第二期暑期社会实践队河南分队在村民们的指引下终于到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学峰老师的家。王学峰老师的家位于中国泥塑第一村——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
王学峰老师耐心地为我们展示他的作品并介绍作品的寓意。浚县的泥塑之所以称为泥咕咕,是因为泥塑尾部的哨洞吹起来会发出咕咕的响声。而斑鸠鸟的鸣叫声也类似于咕咕之声,因而泥塑斑鸠便被称为泥咕咕。传统的泥咕咕以黑色为底色,上面绘有淡雅的花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的变化,王学峰老师的泥咕咕创作也在求新求变。他为我们展示一组以“夫妻情”命名的一对泥咕咕,底色大红大黑。羽翼上的花纹细腻亮丽,极富现代感。除此之外,还有兽头人身的抱着寿桃祝寿的十二生肖、滚绣球的狮子、龟背过海的唐僧师徒等。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猪骑猴寓意旧时的朱侯。
下午,王学峰老师为我们详细展示泥咕咕的制作过程。做斑鸠时,首先要将泥巴揉成球形,但又要不能揉得太圆。把大拇指放在泥巴中间,让泥巴顺着大拇指转动的方向旋转,使之呈窝窝头的形状,这一步俗称“蒸窝窝”。最后边转边收口,在收口处捏尾巴,尾巴可以呈分叉状。最后,捏脖子,捏嘴巴,雕眼睛。捏泥咕咕最重要的一步是扎哨洞。一般前一天捏好泥咕咕的形状,风干一晚,第二天早上再扎哨洞。在泥咕咕的尾部用扎哨棍扎出两个一大一小的洞,两洞连通。嘴巴对准小洞,则可以吹出咕咕的声音。除了斑鸠,老师还展示了绵羊、青蛙、鸭子等动物的制作过程。几分钟之内,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诞生了。在王学峰老师看来,民间手艺最强调的是传神。也许比例不一致,但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为何物。老师捏动物时,常常同时捏好几个,比较之下才能够发现优缺点,才能慢慢发现更好的那一个。
实践队的同学们还跟着王学峰老师学习如何捏泥咕咕。老师手中几十秒内可以捏好的最简单的斑鸠却让同学们感到非常棘手,也使大家体味到民间手艺的难度与老师熟练的技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非遗调查“千人计划”第二期暑期社会实践队河南分队第一天的行程圆满结束。通过短暂的相处,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民间大师的精妙技艺和为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