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北师大的“四不”校长董奇

北师大的“四不”校长董奇

董奇任北师大新校长 承诺“四不”





昨天(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换帅,原北师大常务副校长之一的董奇接任钟秉林担任校长(副部长级),钟秉林因年龄原因卸任校长一职。

当天,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在北师大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

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说中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将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

他说,自己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要首先改革自己,然后才能改革学校,高校管理改革,要从校长自身改起。

董奇承诺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他说,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

他承诺,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

原校长61岁的钟秉林已于5月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担任北师大校长达11年3个月,他也成为继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之后担任该校校长时间最长的人士。

■ 解读

60后校长书记群体出现

自去年11月1日张尧学接任黄伯云任中南大学校长以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共更换了10名校长和7名党委书记,另外还有长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4所高校更换新一届行政领导,而长安大学校长马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东北林大校长杨传平得以留任,共涉及1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地处北京的高校自2011年11月以来,共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均更换了校长职务,北京语言大学更换了党委书记。这4名新任校长都是60后。

在这7个月来更换的17名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和党委书记里,共有9名60后,超过了变更人数的一半。

在这轮人事变更中,体现为四种形式:其一,高校内部提拔或岗位调整。其二,全国范围内公开选。其三,校际交流。其四,则为教育部的官员到高校。

【董奇·简历】

51岁的董奇1961年9月出生于重庆,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正局级),200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工作34年。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测评、儿童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基因-环境-脑-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研究。承担十余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

TOP


北师大校长履新:能否成为“校长职业化”的开始

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明文规定学者担任大学校长后,不得再从事学术研究;即使没有明文规定的,学者一旦担任校长,就将减少或不从事学术研究,也成为校长们遵守的惯例。

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本人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将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这个“四不承诺”,在新闻界和教育界引起一片哗然,赞扬其开新气象者有之,质疑其做新官上任秀者有之,期待其言行能为教育界改革添砖加瓦者有之,担忧其面对强大的惯性力量难有作为者有之。

不管持什么观点和态度者都无法否认,“四不承诺”作为一个新任校长面对全校师生甚至整个社会的自我期许,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的,它是一个长年处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现行高校教育中累积下的弊端的一次正中靶心的反思——目前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校长兼职太多无暇集中精力,科研、管理二者无法兼得;科研资源向权力而不是学术倾斜等现象颇多引起诟病。

资料显示:2011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计划”项目,由大学承担的占63项。其中,项目首席科学家为现任大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等校级行政职务的共计16项。去年中科院、工程院新增院士公布,媒体统计发现,新增工程院院士中现任或曾任高校校长、副校长的共有16名,占29.6%。这两组数据,都曾引起过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董奇版的“四不”承诺,是去年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的“两不”承诺(在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带新研究生)升级版本。支持者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自我觉醒,是“校长去学术化与学术去校长化”的过程中一个闪亮的开端,是校长角色本位的回归和学术在校园的重新定位。但质疑者却认为,仅凭一个个人化色彩很浓的“承诺”,而不是从制度层面去思索校长与学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对早已约定俗成并成为习惯的做法有任何实质性的撼动作用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明文规定学者担任大学校长后,不得再从事学术研究;即使没有明文规定的,学者一旦担任校长,就将减少或不从事学术研究,也成为校长们遵守的惯例。

这个惯例,与我们的习惯,还有太大的不同。这不是一个赵跃宇或董奇的“两个”或“四个”承诺就能将其彻底改变的,这应该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并从制度设计上考虑改革之。只有这样,才符合现代大学制度对校长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如此,校长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管理中,同时也切实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

作为一个教育专家,多年来董奇对中国当下的教育事业有着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他对包括择校费及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师职业的退出机制、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以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都有质量颇高的发言。而“四个承诺”,作为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有理由对其报以期待,并希望它能成为引发“校长去学术化”大潮的第一枚多米诺骨牌。

董奇语录

●大学校长是一个管理的岗位,是一个服务的职位,目前中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大学校长必须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董奇表示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要首先改革自己,然后才能改革学校。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需要一流的学生,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他指出,要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必须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管理质量。大学管理要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一流的管理者要有锐意改革的魄力,推动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北师大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师大特点的现代大学制度。

围观者说

@张铁鹰:董奇校长的这四条承诺,应该成为所有领导干部共同遵守的规则,当然,对于不同的领导,承诺的具体内容可有所调整。比如,“个人不申报院士”一条,可改为“个人不申报职称”;“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可改为“不申报任何荣誉称号”等。

@王旭明:有关部门应把“四不”列入硬杠杠作为选大学校长必须条件,而不是个别校长自我约束,公众才能看到点希望。

@自由花岗岩: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的承诺让人赞许,但要全面推进校长职业化,单靠校长的自我觉悟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推进现代化大学建设,改革我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任命、评价机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