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诗歌是我永恒的归宿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18日 20:04 来源:文学报
●今天的人类似乎离我们出发的地方越来越远,我们要在精神上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已变得非常困难,此时的诗歌是一位真正的引领者
●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足够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来关注这个世界,他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诗人往往最关注人类命运,政治家也需要关注人民福祉;好的政治家和好的诗人,都应该对这个时代充满着责任
“诗歌节的成功举办,对作为诗人和地方文化官员的我而言,都有种幸福感。”接受记者采访时,青海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如是说。
8月7日至10日,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西宁举办,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们对于诗歌节的评价惊人地相似:这是他们所参加过规模最大、最令人赞叹的诗歌节。在主题论坛、诗歌交流与紧凑的参观活动背后,是诗歌节组委会自去年年底就开始的紧张筹划。谈起诗歌节,身为组委会主任的吉狄马加始终挂着淡淡微笑。
关键词一:诗歌节
2007年8月,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举办时,许多报纸将“世界七大国际诗歌节之一”放在标题中,为它下了定义。在吉狄马加看来,中国理所应当需要有这样的诗歌节,这也是他顶着不少质疑,将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成功举办的原因。“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之余,真正最终在世界上进行较量的是文化。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会时缓时快,而文化则能起到衡态作用。”他深刻认识到,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不是靠嘴上谈论,而需要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品牌来支撑。作为三江之源,青海拥有广博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生态环境,民族多样与文化多元也是这片美丽土地的一大特色。在2006年就任青海省副省长后,吉狄马加就开始思考如何为青海省乃至中国打造一个文化品牌。最终,诗歌节作为传递文化理念的平台与窗口,成为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扉。“诗人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言人,”他说,“他们之间交流完成的,是民间的、也是许多高层政治家不可能完成的。”
对吉狄马加来说,举办诗歌节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复杂的筹备工作,而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诗歌节。他坦率地承认,在当下,诗歌、纯文学及一些高雅艺术被边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科技在发展,人类的精神生活却不断缺失,在当今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趋势中,文化传承正在流失,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也正在变得模糊而抽象。“尽管如此,作为艺术形式的诗歌不可能消失,诗歌可能在不同形式间变化,但它最原始和根本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藉由诗歌节,吉狄马加希望带人们重新体验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形式。“中国是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诗歌与民族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史紧密相联的,”他说,“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受过诗歌的影响,我们不应也不能深陷在物欲世界,应该有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在他眼里,诗歌节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对于诗歌的信心,让高雅诗歌也能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而在他看来,诗歌节不止为振兴诗歌,“而是要以诗歌来振兴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二:文化理想
筹办诗歌节的过程,将吉狄马加的文化理想变成了现实。作为一名诗人,他比任何人更深刻理解诗歌节的重要性,也更了解诗人们的想法,这是他操持诗歌节的有利因素。而作为一名组织者,如何将激情“落地”是他一直在考虑的。在内容设置、活动方式等各方面,他都进行了妥善安排。
首届诗歌节上,诗人们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所要为此担负的责任进行了讨论,本届诗歌节则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建设。在设置两届诗歌节的主题时,吉狄马加充分考虑了各国诗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避免狭窄与不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而在诗歌节的许多方面,也都能看出他的细心。比如矗立在青海湖畔、用代表藏文化玛尼石堆砌而成的诗歌墙便是由他一手设计,包括诗歌墙上镌刻的28位中外著名诗人头像,都是由他精心挑选。在诗歌节上,平时三五成群、持有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诗人齐聚一堂,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吉狄马加认为,诗人之间只有一个根本区分,那就是好或者坏。大多数诗人都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跨越国度、立场、意识形态坐在一起交流,这本身便是诗歌节所想要达到的和谐沟通的态势。
关键词三:诗歌精神
诗歌究竟有没有用?对这个问题,吉狄马加有着自己的感悟。在他看来,诗歌应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并且应该更关注现实,帮助人类走出精神困境。“从历史到今天,诗歌都未曾失去过它独特的影响力,直到现在这个支柱依然牢固。今天的人类似乎离我们出发的地方越来越远,我们要在精神上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已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当整个人类都处在这交叉十字路口时,此时的诗歌是一位真正的神圣的引领者,他就像原始民族中的一位祭司兼酋长,能在迷茫里把他的部落带到光明的地方。在世界性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大师,需要有一批重要诗人,站在精神高地,写出高质作品。”
在被问起中国当代诗歌究竟处在怎样状况的时候,他说:“在任何时候,文学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左右。我相信作家和诗人是时代所造就的,怎样的时代就会产生对应的代表性作品,我对中国文学与诗歌创作充满信心。”他同时表示,中国古代诗歌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当代诗歌则由于与国际的交流有限而甚少受到国外关注,汉语翻译难的原因也是阻碍当代诗歌“走出去”的原因之一,各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关键词四:写作
谈到写作,吉狄马加总会提起老师艾青对他的影响。“他对于人民与历史的深切关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的诗歌创作。”他说。对他而言,诗歌的出发点永远应该是人的心灵。“我不可能去写什么‘命题诗’,诗人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否则他的诗歌无法感动他人。”在此之外,必要的道德法则与深邃思想也是他的写作基准,三者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力量。在形容他的诗歌时,评论家与读者最常用的词汇是“真诚”。也有读者在网上留言说:“马加的诗有一种脚踏实地的质感,让我每次回味时,都能想起他背后质朴善良的民族。”
身为少数民族,吉狄马加在生活中创作了许多带有民族印记的作品,他也戏称自己为“彝族精神文化代言人”。在作品《自画像》中,一句“我是彝人”振聋发聩,他以诗歌的方式向世界倾诉历史、倾诉民族文化。在写作中,彝族文化与曾经生活的广袤土地始终是他凭靠的文化背景。“那个地方的河流、群山、鹰的影子,始终漂浮在我的诗中,那里是我的精神故乡。”
在长达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吉狄马加对现实投以极大关注,并融入带有浓郁民族性的思考。他的诗大都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命运等人文角度入笔,侧重于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心理的打探,在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谈起自己的写作立场时,吉狄马加说:“彝人相信万物平等,并存在微妙的联系,人类在发展中不能破坏这种平衡。我一直认为,作家和诗人要在世界发展中起作用,要坚持、要扬弃的都会在我的作品里得到体现。”对于民族语言的日渐消逝,他表示忧虑:“语言的消失,并不简单是没人能说这种话。文化是藏在语言里的,这个民族用语言承载的东西,会随着语言的丢失而永远失去。”
在近期的作品中,他的诗歌创作则更加入了一种普世情怀,《南美诗抄》等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记忆与现实的追问。在被问起所关注的层面是否发生变化时,他说:“我的诗歌对人的关注从未发生改变,它们从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我不仅关注彝族人,也关注这世界上所有地域的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没有足够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来关注这个世界,他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困扰他的最大难题,则是缺少写作的时间。他曾计划在《南美诗抄》中收入约30首作品,但这个计划已经被推迟了很久,除了已问世的6首作品外,他手上还有十多首作品尚待修改,却总是没时间。“这也算是个矛盾吧,人总是在矛盾中前行的。”他笑说。
关键词五:两种身份
如何平衡诗人与政治家这两种身份?——这是吉狄马加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诗人和政治家,前者需要感性与热烈,后者则要求理性和果敢,每个人都想知道他怎么将两者相融。“曾任法国共产党总书记的阿拉贡是著名现代派诗人,塞内加尔前总统桑戈尔也是第一流的诗人,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则是很优秀的剧作家……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他们在从政的过程中和他们在写诗的过程中有什么不协调。”对吉狄马加来说,副省长是他的工作分工,是一个公共职业,而诗人则是他一生都想保持的头衔。“诗歌是我发自内心的东西,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倾诉方式,我希望一直被当成诗人。诗歌对我来说是永恒的归宿。”他这样说。
在他看来,诗人与政治家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好的政治家和好的诗人,都需要富有激情与想象。“想象能为政治家开辟政治之路,激发对社会更大、更有影响的思想,并最终落实到政治现实,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他同时认为,诗人往往最关注人类命运,政治家也需要关注人民福祉。好的政治家和好的诗人,都应该对这个时代充满着责任,关注人类的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而这两者所有的目的在最终层面上也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为了使世界更加美好。对他而言,诗人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还有另一层意义:“作为一个诗人,对肮脏、违背道德的事物,或者是卑劣的政治手段会有天生的抗拒和唾弃,从而成为一种警惕和警觉。这对我来说是件好事。”
关键词六:规划
作为分管文化艺术的副省长,吉狄马加对于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有着清晰规划。他介绍说,让中外作家有深层次互访与交流是扩大作品在外影响力的最主要方式,“蜻蜓点水式的访问是没有用的,作家之间相互能够理解和沟通、相互出版作品、并与读者深层交流,才能让别人真正走进你的作品”。而与国外出版基金会建立联系,也是加强文学交流的方式之一。这需要和相关机构建立联系,并形成对等效应,让作家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推广。他提出,对于作家的培养,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每一个具体发展阶段上进行引导和扶持。
对于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发展,吉狄马加也充满了信心。在预期中,除了主题论坛和更深入的诗人活动外,在今后的诗歌节上,“金藏羚羊奖”的评奖机制与规则将得到完善,努力使它真正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奖项;将提前准备不同语种的诗人作品,以便诗人们更好地交流;组委会将不断扩大,今后可能在别的省份和地区设立分论坛或分会场;诗歌节也正考虑在今后增设给学生的列席与旁听席位,让诗人和诗歌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张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