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纵歌载舞向太阳:景颇族(组图)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纵歌载舞向太阳:景颇族(组图)

纵歌载舞向太阳:景颇族(组图)
祁德川(景颇族)/撰文  张学忠(满族)刘扬武 陈安定/摄影 刊发时间:2008-12-21 10:48:08 光明日报
 

景颇族姑娘


  传说景颇族的祖先发源地在木转省腊崩(景颇语),意为“天然平顶山”,据老人解释说,这是一个终年积雪,非常寒冷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景颇族较早时期从青藏高原一带,经过无数次的南迁,最终来到云南德宏地区定居。
  德宏是个绿色世界,民族的大观园,动植物的基因库。德宏,一座山就是一片绿海,一条河就是一幅画。热带、亚热带植物让大山和村庄四季常绿,大地上的鲜花、平坝上的江水、天空中的白鹭让人流连忘返;热气腾腾的温泉、晨雾中的水井、边境上的一寨两国,无一不让人沉醉。那山中丰富的动物种群和植物资源让专家感叹不已,宜人居住的气候使德宏当之无愧地成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之一,被誉为美丽的康体天堂,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景颇族生活在千里丛山之中,在密林翠竹深处,往往掩映着一幢幢金黄色的景颇竹楼,那就是景颇山寨。

  “景颇”一词是“人”的意思。景颇族不愧为宁贯娃的后代,来到德宏地区后,不仅为开发祖国西南边疆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而且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做出贡献。一百多年前,景颇族人民敢于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为景颇族历史谱写了新篇章。

  如果你有幸来到景颇山,在盛大的目瑙纵歌节里或是庆丰收的日子里,会听到老歌手在竹楼的火塘边,吟唱着悠扬动听的历史的歌“目瑙斋瓦”。这是景颇族的创世史诗,它描绘了景颇族是如何来的,又如何顽强地与变化无穷的大自然做斗争的美丽传说。

  歌中吟唱到,天上有个太阳,太阳神有一对儿女,男的叫宁贯知能,女的叫木占威纯,他们是景颇族的始祖,有了他们就有了景颇族,正因为如此,景颇族被称之为太阳神的女儿。他们有个儿子叫做宁贯娃,他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敢做敢为,太阳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用石锤猛敲大地,大地变得凸凹不平,凹下去的地方变成了平地,凸出的地方就成了大大小小高矮不平的群山。宁贯娃的传说,反映出景颇族先民的意志和精神,激发着景颇族子孙后代不畏困难,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他是景颇族的化身,世世代代鼓舞着景颇族人民。

  也许是巍峨峻峭的景颇山,使景颇人练就了“山”一样的性格;也许是浓密苍翠的密林,赋予了景颇族聪明与智慧。景颇人从小就与大山和密林打交道,这造就了景颇族的勇敢、倔强、聪明、智慧。凡是到过景颇山的人,都会被景颇人那种特有的爽朗、粗犷、热情的性格所感染。景颇族朴实好客,乐于助人,象火塘中燃烧着烈火,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景颇族主要使用景颇语和载瓦语两种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自称景颇的人讲景颇语,属于景颇语支;自称载瓦的人讲载瓦语,属于缅语支;自称浪峨、勒期、波拉三个支系的人讲的话同属于缅语支。景颇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景颇族历史上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全凭口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景颇族群众创作的在景颇族中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是景颇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民歌、情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儿歌、谜语等多种形式,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主要有举行重要庆典时唱的《目瑙斋瓦》(《历史的歌》)、吃新米或庆丰收时唱的《目占》(《种庄稼歌》)、结婚时唱的《孔然斋瓦》(《结婚歌》)和人死后送魂时唱的《丧葬歌》等,在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间文学中,这些作品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最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它广泛地反映了景颇族人民千百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生活风貌,表现和揭示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有着珍贵的文学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景颇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它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颇族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是景颇族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景颇族就是通过董萨文化的形式,从古至今,一代传授一代,促使景颇族的传统文化沿袭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是景颇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景颇族历史发展的见证。董萨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核心,对远古时代的景颇族先民生产生活等,以及思想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景颇族原始宗教董萨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景颇族传统文化资料,不仅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更是研究古代景颇族的活化石。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又是景颇族隆重的歌舞盛会,同时也是景颇族最主要的节日。“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意为“大伙跳舞”,是区域性较大的祭祀活动,是为祭献最大的天鬼“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仪式。歌舞盛会目瑙纵歌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文化艺术特点,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鲜活材料。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凝聚景颇族的一条精神纽带。它一般是在正月十五以后选双日举行,舞时身着盛装的景颇族群众分男女列队,男子手持长刀,妇女执手帕或花扇等物,尾随两位身着长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瑙双”,踏着木鼓节奏,边歌边舞,歌声此起彼伏,不时鸣枪助兴,上万群众步伐整齐,翩翩起舞,称得上集体舞蹈中之最。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颇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景颇族地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景颇族人民找到了开发、建设山区的金钥匙,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和巨变,在各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景颇族不仅儿童能够上学读书,而且有了第一代景颇族大学生,有了本民族的领导干部、大学教授、工程技术人员、高级律师和医生。在广大农村,尘土飞扬的山村小道被平整的水泥路所代替,早期的景颇竹楼被崭新的瓦房所取代。如今在平整的水泥路上,汽车、拖拉机、摩托车飞驰而过。在崭新的瓦房里传出电视机、录音机的声音。

  今天,景颇族人民怀着丰收的喜悦,迈着大型歌舞盛会目瑙纵歌的步伐,景颇汉子长刀亮晃晃,景颇姑娘的银泡叮铛响,唱着奔放热情的“喔热热”的歌声,阔步向前。

  太阳神的女儿——景颇人未来的日子啊,就象攀枝花那样火红,象米酒那样香甜。

  【链接: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五县境内,在怒江、临沧、普洱及西双版纳等地州也有少数散居。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有132143人。景颇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

  祁德川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云南民族学会景颇族研究会副会长。



舂米



林中欢宴



赶早市



传统竹编



边走边纺



载舞迎客



葬舞



云南省陇川县景罕镇祁四代一家



欢度目瑙纵歌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