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泸沽湖九月随想 【之二】 摩梭人生活里面的《马背上的法庭》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云南泸沽湖九月随想 【之二】 摩梭人生活里面的《马背上的法庭》

云南泸沽湖九月随想  【之二】    摩梭人生活里面的马背上的法庭




















这是一部用纪录的方式呈现地方本真的民间生活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2003年8月中国《南方周末》做过一期专题,讲述西南边陲山区的基层法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到山林深处百姓家里开庭断案的故事。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缓缓的走过来这样一支队伍: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队伍的最后是他们的特殊成员:一匹老马。





中国首部反映基层法官工作生活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是2005年12月在云南美丽的泸沽湖畔悄然开机拍摄的。接着,在云南。在山区。在宁蒗。普米族还有摩梭人,成为了故事的画面中心。现在我们来到了这里。依次泸沽湖畔寻找《马背上的法庭》的摇曳影子?









记得画面当中,在一个普米族的山寨里面,老冯热心的处理了猪拱罐罐山的事件,在摩梭人的沼泽地方,阿洛因为不甚丢失了象征国家权利的国徽,老冯一行人求助当地的女长老,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国徽。电影故事最后,他们走到了阿洛新娘子的家乡……在这里,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他们的命运和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和老冯的见解和看法的不同,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背叛了这条在他看来没有前途和希望的路。退休的杨阿姨留在寨子里了,失去了相濡以沫的伙伴,忽然衰老的老冯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孤独的路……



电影导演这样阐述道:2003年我去云南.之后我六次来到云南省的宁蒗县。宁蒗县地处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高路远,这里的道路和经济条件很比较差。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1万,有12个少数民族。至2004年底全县仍有19万余人的年人均收入不足650元人民币。这里的摩梭族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我力图透过一支流动法庭的办案之旅,制度下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中国法制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民族的问题,文化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宗教的问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更直接表现出司法公信力的问题。《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艺术电影,感兴趣的人自然会来看。







在电影里面,现代的司法体制就像驮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像这样的地区在中国有近千个,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有着普遍性。它是真实的,真真实实的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开片构建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从事“流动法庭”工作数十年的司法干部杨书记员(杨阿姨)因为文凭与年龄的问题而不得不退休,取代她工作的是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阿洛,革旧换新的人事变动意味着所处在当今改革如火如荼的文明社会。很快将镜头我们又带到了古老的地域,窄小的山路已容不下汽车的轮胎,交通工具换作原始的马匹。当象征司法权力的国徽挂在马背上时,“马背上的法庭”就形象地映入观众的眼睑。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电影故事,在边远的云南山区深处,电影男主人公基层法官老冯骑着马驮着国徽翻山越岭给山民们断案。他7天里他走了3个寨子,断了5桩鸡毛蒜皮的家务事。电影故事最终以老冯的意外死亡为结局。故事情景简单,拍得朴素。影片马背上的法庭的剪辑师、也是侯孝贤多年搭档的廖庆松说,这影片纯粹得让他想起了侯孝贤早年的作品,这样形式纯粹的影片现已不多见。导演刘杰自己笑说:“片子平淡得像杯白开水,但是我心无杂念做了这部电影,心里够纯净吧。”








影片马背上的法庭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入选的是鼓励小众探索和实验的“地平线单元”。 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 穆勒对于影片的评价则是:又像纪录片,又像故事片。电影导演是为王小帅多部影片掌镜的刘杰。他这一回完全放弃了自己在电影《十七岁单车》当中彰显纯熟技法。刘杰带着摄制组来到人均年收入仅650元的深山老区,在那里架起摄像机,“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TOP

谢谢乌尔沁老师的分享
我去找来看看。。。O(∩_∩)O~
云南太美了。。。真羡慕。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10-15 20:43 发表
谢谢乌尔沁老师的分享
我去找来看看。。。O(∩_∩)O~
云南太美了。。。真羡慕。
洛洛,借用一下
我也找找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