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李龙]春节申遗实在毫无必要

[李龙]春节申遗实在毫无必要

                                        春节申遗实在毫无必要
                                      [ 来源:海南日报 | 更新日期:2010-02-20]

                                                                  李龙

  就在人们为“年味”是变浓还是变淡而各执己见时,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站在保护年俗的角度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再不将春节“申遗”,会不会和端午一样,有其他国家与我们争抢春节?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冯先生才发出了春节“申遗”的呼吁。当然,春节要优先“申遗”的初衷可以理解,它体现了民俗专家学者对传统节日文化式微的一种焦虑。但是春节“申遗”并无多大意义,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春节是否“申遗”都不重要,其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会因为“申遗”成功与否而有所改变。

  眼下,很多“申遗”都成了一种姿态,似乎一个节日只有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文化内涵,也才能显示人们的足够重视。于是一些地方不遗余力地积极申报文化遗产,甚至赋予其“政治意义”。可是一旦申报成功后,就又束之高阁,甚至为此背上一个巨大的财力包袱。如此看来,“申遗者”要的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至于文化内涵倒是其次。

  以拯救人们不经意间丢失的“年味”为由,为春节“申遗”,看似很有道理,但细加分析,其实毫无必要。现在所说的年味变淡,只不过是春节的部分年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已,春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却并没有随之变淡。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回家团聚的亲情伦理,依然是春节抹不去的节日内涵。可以说在国人心目中,春节的重要性远非圣诞节、情人节所能比拟。倘若仅仅将春节等同于过年的气氛淡了,年俗变了,从而发出“申遗”的呐喊,实际上是对年文化、节日文化的曲解。

  节日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载体,任何一种节日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时代脱节的节日只是一种僵死的文化符号,毫无活力可言。作为沿袭了几千年的节日,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其春节习俗都各有差异。而且节日文化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加入新的元素,旧的年俗去了,将会有新的年俗取而代之,这也正是其生命力的表现。因而,我们不能单纯地以若干年前的春节标准来衡量、要求现在的年俗,这只会将春节固定在一个死的框框里面。很显然,失去了活力的春节便失去了传承历史文化的内涵。

  只要春节的传统文化意蕴还在,年味的变迁充其量只能是过节方式的多元化而已,又何必多此一举地去“申遗”呢?再说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也代表不了节日文化的回归,春节到底有多重要,置身于其中的普通老百姓无疑最有发言权。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