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资助项目
让我的研究更为从容和踏实
刘建军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6日 11 版)
2009年初,经过近10年的研究写作、3年多的沉淀和1年多的精心修改,我终于完成了近40万字的书稿《文化发展与欧洲中世纪文学》,并以此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获得了批准。批准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我又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建议,集中精力进行修改与完善,并顺利通过结项。2010年7月,中华书局以《欧洲中世纪文学论稿》之名予以出版。有同行学者指出,全书构思严谨,立意高远,见微知著,对重新审视欧洲中世纪文学具有较大价值。
作为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承担者,我对后期资助项目有着几点较为深切的体会。
一、可以让研究者远离功利性,潜下心来进行基础性、创新性的研究。20多年前我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我国的欧洲中世纪文学研究非常薄弱,于是就选定了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个课题较为冷僻,但却非常必要。而这种基础性的、需要花长时间进行研究的领域,必须要有更多的知识积累、文献积累和研究眼界的不断拓展与提升,需要花费极大的气力去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没有沉下心来长时间研究,是不可能做好的。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恰恰为我潜心研究、试图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而使我在对中世纪欧洲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建立了“维系方式”的变迁的文化发展理论,得出了欧洲中世纪文化不是过渡阶段而是新创阶段、不是成就较低而是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等一系列新看法、新结论。
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可以把同行专家的智慧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深刻感到,在做其他各种规划项目的时候,结项时反馈回来的专家鉴定意见往往不能真正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已经通过结项了。而后期资助项目则不然,作者提供的成果只是供评审的稿子,评审专家对成果提出的修改意见在鉴定结项时是一个重要参考,因此这些意见会得到申请者的格外重视,从而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我感到,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往往会弥补研究者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专家们的提示可能会改变原有的一些思路,促使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成果的质量。《文化发展与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专家意见反馈给我之后,我从中获得三大启迪:一是专家的肯定使我对自己的创新理论和提法更有信心。二是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某些部分的不足,使修改更有针对性。三是专家们的意见让我接触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从而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正是在汲取众多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更为自觉地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维系方式的变更、思维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传承规律为学理根据,从来源论、演进论和成就论三个维度对欧洲中世纪文学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全面探索中世纪西欧、拜占庭、北欧文学产生、发展的文化渊源、演进机制、基本成就和艺术特色。
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还为项目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持。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专家们的评审意见促使我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为我下一步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例如,有位评审专家在建议中写到,应该注重中世纪拜占庭文学的研究与考察,这不仅因为拜占庭文学在国内研究领域还几乎处于空白,更重要的是拜占庭文化与文学对斯拉夫文化与文学以及东地中海诸多文化与文学的影响需要深入考察。这使我看到新的研究领域。第二个方面就是我的研究又获得了财力上的支持。按照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管理办法,资助的资金除前期研究补偿外,主要用于资助后续研究,如有节余,还可支持转入其延伸领域的研究,这也使我摆脱了收集国内外第一手资料缺少经费的窘境。
总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在鼓励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多出优秀成果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重大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在发挥学者学术优长和尊重学者个人研究兴趣方面,弥补一般规划项目的选题不足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作为一个后期资助项目的受益者,我衷心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的这一项目,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学术精品通过此类资助方式问世。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