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图
收集整理:三峡在线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忌日。三峡在线看到,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的故乡在三峡在线的家乡,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做为家乡人,三峡在线知道,在秭归,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它地方。而且对屈原的故乡人来说,一个端午节远远不够表达人们的那份思念的情怀。他们要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每年的五月,秭归人都要过三次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品味传统文化的底蕴,寄托对屈原的无限情思。而且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01.jpg (33.66 KB)
2009-5-27 14:45
屈原的故乡的端午节
02.jpg (58.77 KB)
2009-5-27 14:45
造龙船
03.jpg (53.39 KB)
2009-5-27 14:45
挂艾蒿
04.jpg (58 KB)
2009-5-27 14:45
包粽子
05.jpg (48.49 KB)
2009-5-27 14:45
如今,在端午节里,屈原家乡人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民俗方式有三种: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
06.jpg (38.98 KB)
2009-5-27 14:45
龙舟竞渡现场
07.jpg (41.85 KB)
2009-5-27 14:45
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让常年角黍盘。”(《归州重五》),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描述秭归当年的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
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
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
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
东不可往啊,东有旋流无底,
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
西不可向啊,西有流沙千里,
北不可游啊,北有冰雪盖地。
惟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
衣食勿须问,楚国好天地……
两岸的人们都随着游江龙舟的鼓点节奏,深情地唱和着“我哥回哟”,并满怀着崇敬之心把预先备好的粽子纷纷投入江中。
08.jpg (39.96 KB)
2009-5-27 14:45
端午诗会
端午节来到诗人的家乡,诗会是定要参加的。屈原的《离骚》等22篇诗歌是屈乡人最大的财富,办诗会也是屈原乡人欢度端午的独特形式。在屈原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的乐平里,读书风气始终盛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支农民诗社,叫骚坛。乡亲们爱读屈原的诗篇,自己也忙里偷闲地吟诗作赋。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骚坛诗会,农民诗人们就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庙。他们用乐平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正宗的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09.jpg (53.64 KB)
2009-5-27 14:45
祭祀仪式
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到今天。所谓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三闾)大夫魂兮归来”。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全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孩子们稚嫩而有活力的诵读声,让整个屈乡充满朝气。随后各参赛龙舟队的领头人扛着龙头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后是众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屈原故里过端午,那优美的传说、飘香的菖艾、香甜的粽子、飞渡的龙舟、悲壮的招魂、精彩的诗会……无不让人感到民风的古朴和文化的厚重。
如今,“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屈原家乡人举办的各种旅游活动也为这个珍贵的文化品牌注入了新活力。
(特别说明:本文资料与图片由湖北省秭归县文化馆郑坤老师提供给三峡在线。他的很多文字作品与摄影都发表于人民日报等大型媒体。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