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罗康隆】建构缓解水资源匮乏的文化对策

【罗康隆】建构缓解水资源匮乏的文化对策

要实现公正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利用水资源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生物的多样性。尽管科学技术对于了解水循环和利用水资源至关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适应具体的环境,并且反映人民的需求,而这又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更好地了解社会、水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水资源管理本身应该被视为一种文化进程。



  按年度人均水资源占有水平排序,中国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中国年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极不均匀;在我国的660个建制市中,有551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90%的城市地表水和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亿多农民饮用水质量不达标。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明显感到水资源匮乏危险的存在,这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水资源的构成格局极为复杂,水资源危机的爆发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二是由于我国各民族文化在水资源管护和利用上优于那些相对富水的国家,从而推迟了水资源危机爆发的时间。
  中国年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性缺水和社会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由自然地理结构造成,在全国人口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力量无从改变。社会性缺水包括水质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等,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力量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同时,水资源的消费量却在以20%的比例增长,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的水资源消费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这就意味着我国是在以最少的水资源储备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态问题,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固然与技术、工程、政策、资金相关,但其根源在于文化,在于如何认识、处理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各民族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另一方面又控制着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就中国西部地区而言,从水资源储养能力方面入手,可以识别出众多不同的文化区,比如以蒙古、哈萨克、鄂温克等民族为代表形成了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以古代百越和今壮侗语族各民族为代表形成了西南东缘区域的水田文化区;以苗、瑶、畲等民族为代表形成了湘、桂、滇、黔山区的耕猎文化区;以藏族为代表形成了青藏高原以耐寒青稞及畜养牦牛为特征的农牧文化区;以维吾尔等民族为代表形成了河西走廊至准噶尔、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人工灌溉农业区;还有独龙、怒、景颇、佤等民族为了适应亚热带山区环境而建构了西南火耕山地农业兼事狩猎的文化区。
  不同的文化区生态系统各异,寄生于此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与其所在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发人深省。就我国西部而言,依据所处区位的水资源特点和生态系统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片区:高原寒漠区、荒漠草原区、沙地灌丛区、林草错杂区、焚风河谷区、喀斯特藤蔓丛林区和暖湿丛林区。只要稳定和扩大这7个片区的水资源储养能力,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就可以得到缓解。
  人类社会在客观上存在着文化的分野,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对水资源的认知与理解、利用与维护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可以改变的。人类对自己特有的文化存在着宏观调控的能力,其调控的结果会随着文化格局的变动而引发水资源分布、水的物态转换和循环走向的改变。因而,对文化格局的调控也可以对水资源储养能力的稳定和扩大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缓解水资源短缺方面收到明显的成效。立足于对人类社会中民族文化对水资源的认识与理解、利用与维护的差异,就能找到稳定和扩大我国江河上游水资源储养能力的依据和手段,由此形成的可以为我国水资源宏观调控所利用的文化对策,将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的困境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水资源的认识与理解、维护与利用都互有短长,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也有失败的教训和理解上的偏颇,综合比较各民族在水资源调控方面的利弊得失,可望总结出有效调控我国水资源的成套规范。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与此有关的理论建设和资料积累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研究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以水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特别是水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和生态学对我国的水资源做过精深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验证依据。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作为人类学者,我们研究水文化的目的和使命在于围绕我国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立足于文化人类学有关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探讨,建构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文化对策。通过文化对策的实施,确保未来水资源的供应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