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丁贤勇]近代交通与时间观念的变革

[丁贤勇]近代交通与时间观念的变革

近代交通与时间观念的变革



丁贤勇


  

        时间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神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对时间的研究较多;在史学研究中,对古代传统时间观念研究较多,而对处于从传统向近代转变时期的研究则较少。交通是物质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吃穿住行——之一,“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在近代,轮船、火车、汽车等利用近代机械力的新式交通工具的进入,对人们的时间意识、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以江南区域为中心,作一探析。
   
使人们形成科学的时间观念

        计时工具:从自然钟到机械钟。过去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主要是以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植物的枯荣与动物的迁徙,这些大自然周期性的变化作为参照系。日晷、沙漏、香线等均是古人想方设法要捕捉住时间身影的智慧结晶,从而使时间成为人们可以度量的单位。近代机械钟表的出现,使时间开始走进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时间计量:从年、月、日到时、分、秒。在基本的时间观念中,小于日的时间单位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以大自然生物变化的样态来确定的,一般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即使像时辰这样的时间单位,在民间运用过程中因为依靠太阳、鸡鸣等进行判断,只能说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近代,出现了可以进行明确划分的短程时间概念:时、分、秒。科学的时间走进民间,还是靠了近代交通的进入与近代工厂制度、教育制度的推行。交通实现了客货空间位移,而时间就是用来表示空间中物体位移的一个计量标准。交通与时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

        时间标准:从地方时到标准时。人类经过漫长的时间,选择地球作为人类的钟,太阳作为钟的指针,其最明显的是每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达到最高点。直到近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准确的时间”依然是当地的“太阳时间”。近代开埠,机械时钟随之输入。约在1884年,上海外滩建造了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它通过悬挂不同的旗帜,公布每天最新的气象预报和核对时钟,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交通运输是最需要时间约束以维持工作效率的现代生产部门。1927年9月,中国第一家官办广播电台——交通部北平广播电台成立,排定每天20:14—20:16为“时刻象象”节目时间,规定以北平市政府标准时则为准,每晚八点一刻为校对时刻时间。近代以钟表表示的时间制度,其最大特征就是标准化,它意味着人们能够用一致的单位来调整人们与社会的作息步调。

        虚拟时钟:新式交通成为一种替代性时间。在人们的视野中,定时的列车、班车、轮船,周而复始,往往成为某一时间的代表。茅盾说:“每天早晚两次,机关车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袅起了白色的炊烟……‘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汽管叫声。”这是一张水陆空新式交通时刻表,也成为茅盾家乡最早最常用的现代时钟。这就在传统乡土时间和自然时间概念中增加了轮船、汽车、火车、飞机路经城镇乡村的时间。
  
改变人们的时间节奏

        缓与赶:新式交通背景下的时间节奏及其感知。在生产生活中,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古往今来的共同话题,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在农业时代,人们每天只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年中同样只要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作物生长规律,其生产与生活都是舒缓的。与此相关,以自然力作为驱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其通行速度也极为缓慢。新式交通工具则因运行时间上相对精确而固定,成为人们要追赶、去等候的对象。钟表不再是当初的工艺品,而成为人们的日用品。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徐志摩则代表人们适应新时间的姿态,飞滚的车轮成为飞逝的光阴,通过“催催催”声让人们正视千百年来无需正视的时间。

        朝发夕至:新式交通与人们的出行方式。在农业时代,人们常以自然力状态下旅行所需的时间,即月、天、时辰来表示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距离。即使到了民初,由于交通不便,“民有至老不履城市者”。几乎是机械力时间取代自然界时间的同时,水陆空机械力交通开始逐步取代了水风畜等自然力交通,人们也从墨守乡土到走出家门,闯荡世界。在近代宁波约有近2/3的人移居上海,其原因之一是沪甬间便捷的水上交通。1924年某夜,朱自清因急于从绍兴赶赴杭州,乘了夜航船,上船以后他才发现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那班士大夫到哪里去了呢?都到了轮船里去了!

        时速:新式交通与人们的活动半径。以蒸汽力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交通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从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如从上海往杭州乘坐民船约需1周,列船(一种拖船)约24小时,汽船仅16小时。沪杭铁路开通后,约需5个小时,1937年4月特快列车则为3小时30分。以时速计,在近代交通方式下,江南城镇的腹地半径或人们日常活动半径约增加了4倍以上。同样,“为缩短里程宝贵光阴而设”的城市电车与公共汽车开行,人们可居住在偏离市中心的区域,乘车通勤。胡适写到,“欢家住城西,依家住城北,一日十往还,电气车儿速。” 徐珂说,“盖以粗足自给之人,节衣缩食,视一钱如性命,而乃甘心舍此二三枚之铜币,无所顾惜,或且以工作往返,晨夕乘坐。”
  
催生新时间价值观念

        光和水:传统时代的时间价值论。仰望天空,人们会发现最早的时间观念来自距离,时间就是光走过的距离。低头看地,最早的时间观念也来自流水。对时间的价值考量在农业时代的时间观中是淡薄的。丰子恺写故乡石门时说“到嘉兴或杭州的人,稍有余闲与逸兴,可屏除这些近代式的交通工具,而雇客船走运河。……这种富有诗趣的旅行。”但新式交通已作为传统交通的巨大对照物存在,并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推广开来。

        理论与实用:新式交通使分钟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钟表普及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人们养成了衡量时间之习惯与出现了精确时间的需求。在近代,生活中最为广泛的时间需求,即是由新式交通带来的。如1925年12月的《余临汽车时刻表》中的时间细化到了分钟。只有在新式交通运输行业,分钟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机械钟表与从前计时装置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其精确性,而在于其普适性。

        时间就是金钱:新式交通与时间价值诠释。传统的时间观念往往给人一种凝固不变的印象,漫漫的日常时序浓缩成一幅田园式画卷。而新式交通条件下,人们要求方便、安全、快捷,缩短运输的距离,节省时间,减少费用。1934年南京政府为了提高铁路运输的时效性,要求以沪平联运直达通车为标准,制定铁路联运时刻表。“时间就是金钱”只是近代的舶来品,但随着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一时间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1936年夏,平湖客商为保证运沪西瓜的新鲜度,租用双引擎登陆艇5艘、货驳50艘。为赶时间,人们要出较高的价钱,时间就直接成了可以用金钱来分割计量的单位,时间成了可用金钱换取的成本。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2-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