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析】从“政治裂痕”透视“内在隐情”
——简析西方国家抵制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的根源
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于4月20日至25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如果说8年前,美国和以色列只是不满会议“被伊斯兰国家劫持”而中途退出,那么这次,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荷兰、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波兰和以色列等8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拒绝与会。在20日的会议上,因伊朗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在演讲中怒斥以色列为“世界上最残酷的种族主义国家”,英国、挪威和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代表纷纷离场。对此,美联社等西方媒体评述称,同8年前反种族主义大会各国不欢而散相比,日内瓦会议遭遇到更大的“抵制潮”,会议更加“充满了火药味”,伊斯兰国家和西方国家间的深刻“政治裂痕”难以弥合。
从表面上看,这种评述似乎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但其实完全背离了事实真相。在笔者看来,西方国家掀起“抵制潮”,至少有五大“内在隐情”。
首先,西方国家不敢公然反对反种族主义大会的主题,但要抵制会议必须寻找“适合借口”。联合国召开这次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审查自2001年南非德班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以来相关事务的进展,并就各国政府在反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有关不容忍行为等方面所作承诺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借审查《德班宣言和行动纲领》的落实情况,跨越分裂、分歧的过去,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和谐相处,避免因当前日益加剧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新的种族歧视、排外主义上升,为建立一个旨在消除贫困、偏见,摆脱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的世界而努力。对于日内瓦会议这个主题,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是不知道,但不敢也无法公然反对,只能采取回避的立场,紧紧抓住大会宣言草案所谓暗含指责以色列和所谓禁止言论自由等“不可接受的内容”不放,就枝节问题大做文章,其目的是给拒不与会寻找“合适理由”。
其二,反种族主义话题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重大软肋,西方国家对此难以正视,采取“走为上”,既是“无奈”之举,更是避免遭受攻击的“自保”之策。从这次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来看,重在评估反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有关不容忍行为的事务进展情况。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存在着“隐痛”。从历史上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曾是殖民主义、对外侵略、奴隶贸易和推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典型代表,其中,贩卖奴隶是西方国家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数百年来始终解不开的“结”。非洲国家在德班会议上,明确要求西方国家就贩卖奴隶道歉赔款,西方国家害怕对上次大会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从现实来看,旧的种族主义余毒尚残存,新形式的种族主义又有抬头端倪,这些现象在西方国家国内和处理国际关系中均有表现,势必在大会上遭遇到负面评价。
其三,反种族主义的本质是在世界范围内维护人权,这个话题同西方国家动辄对别国人权问题“说三道四”的人权卫道士面孔很难协调,其所作所为同其宣扬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内在抵触,西方国家在此问题上遇到了极大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联合国召开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本质上是符合西方所倡导的维护人权等主流意识形态。但问题在于,西方国家在反种族主义问题上表现极差,甚至劣迹斑斑,与其宣扬的主流价值相去甚远,在反种族主义话题上讨论维护人权问题,势必引火上身,他们当然不愿把枪口对准自己。
其四,反种族主义问题同巴以问题、同犹太人问题始终纠缠在一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此背上了一个难以摆脱的沉重历史包袱,他们在同情犹太人的历史悲惨遭遇与刻意回避巴勒斯坦人的现实悲惨境遇之间,采取了双重标准,这势必遭到伊斯兰国家的坚决反对。尽管伊朗总统内贾德高调反以言论备受争议,但他从一个侧面也道出,在反种族主义问题上,西方国家采取了明显偏袒以色列的不公正立场。即便是在2008年底以色列在9天之内造成3000多名巴勒斯坦人伤亡的事实面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仍不断为以色列入侵加沙进行辩护,丝毫没有任何阻止以色列大规模军事打击行动的意图,无怪乎伊斯兰国家要借反种族主义大会强烈抨击以色列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奉行的种族主义了。
其五,反种族主义大会是由联合国人权机构主导的一个全球性会议,美国等西方国家深知在这次会议上将面临“寡不敌众”的困难处境,企图改变会议的基调也将注定落空。与其在会上成为众矢之的,倒不如会前“主动出击”,给会议主办方施压,做到进退自如。早在2月27日美国就发表声明,要求会议宣言草案必须在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关系等几个议题上加以修改,否则就不参加会议。尽管大会文件最后文本作出修改,但美国仍以文本中没有提及其关注的反以色列和反西方偏见为由拒不与会,这充分暴露出美国图谋左右会议基调的霸道心态。如果会议主办方不满足美方要求,美方就拒不参加,这或许是“抵制潮”的真实根源所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