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刘德龙 刘德增:齐鲁文化与山东人性格

刘德龙 刘德增:齐鲁文化与山东人性格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4月22日   


书博会专刊•齐鲁文化之旅
  
齐鲁文化与山东人性格

■刘德龙 刘德增

--------------------------------------------------------------------------------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在华夏大地的不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文化传统的不同,必然地熏陶造就出这些地区的人们相互间迥然相异的性格特点。山东的山山水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尤其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造就了山东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什么是山东人?什么是山东人的性格?

  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就是山东人的性格。

粗线条的山东人

  山东人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粗线条。实际上这也确实是山东人典型的性格特点之一。

  山东人质直朴实。他们胸怀坦荡,感情直露,天晴天阴,全挂在脸上。他们讷于言而力于行,惯用实际行动来说话,看不起“嘴上功夫”。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也是山东人。实际上不独他们二位,山东人大都耻之。在他们看来,能说会道等同于花言巧语,甚至无异于骗子。

  山东人素以节俭著称,省吃俭用。但是,山东人的节俭乃自我克俭,自己省吃节用,对亲朋邻里又极为慷慨大方。谚云:“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河北人好穿衣裳。”山东人崇尚节俭,历史上如此,今天亦然。

  同时,山东人又特别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为朋友两肋插刀。古代的秦琼、宋江,现代的王廷江、韩金来等,都是仗义疏财。请客吃饭从不搞AA制,结账争先恐后。一瓢面供来宾,一杯酒端给客人喝。这都是在山东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沂蒙红嫂甚至用自己的奶水喂八路军的伤员。这不是文艺作品中的加工编造,而是发生在革命老根据地临沂的真实故事。

  体魄强悍,粗犷刚烈,嗓门粗大,不善言辞,这是“山东好汉”给人的印象之一。小说家写山东人,往往尽力刻画山东人的这一面。瓦岗寨的程咬金、梁山泊的李逵,就成为典型的山东人的文学形象。这并非小说家面壁虚构。即便是一桩与人为善之事,明明一片好心,可话从山东人嘴里说出来,就多了几分粗犷,几分火药味。杨年慈,原籍曹州府,寄籍济南市。抗战时期投笔从戎,1949年去台湾,是20世纪50年代台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故乡的民性》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外地人路过本乡,碰上大雪天气,向一位老者请问什么地方能找到旅馆,老者摇头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说:“你张口就找旅馆,俺当你嫌恶俺家里肮脏,容不得你这个贵客呢!”老者把客人安置在客房里,脸色冷冷地往里院去了,客人不敢再兴求食之想,就饿着肚子睡了。一会儿,老者转来,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骂道:“你怎的这么看不起人?当俺一顿饭也管不起你?”客人举眼一看,竟然摆下好几样菜肴,有酒有肉。大雪数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招待。雪霁之日,客人不敢不告而别,留在客房里等老者出来。老者出来了,一看客人没走,怪生气地说:“怎么,你想叫俺养你一辈子么?”客人表示连日打扰,于心不安,想付给老者饭钱,老者大声嚷着:“你从哪点儿看俺像个卖饭的?”客人急忙收回钱来,向老者道谢,老者更火了。“谢啥?几顿饭也不能把俺吃穷喽!”

  山东人特别能喝酒。山东生活民俗的很多特点,在饮食文化,特别是在酒文化方面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即使提出很多个“不食”的孔圣人,对酒也是情有独钟,并谆谆教导我们说:“唯酒无量,不及乱”。山东人既接受孔夫子的熏陶,又秉承了梁山好汉的性格,所以养成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说话大嗓门,喝酒杯见底的习俗。筵席落座三杯酒,客人不醉不罢休。与山东人打交道,如果能喝白酒喝啤酒,能喝半斤喝二两,是最让山东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以后再想和山东人打交道就难了。

忠孝仁义之邦

  山东籍学者张天麟先生说,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梁山泊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在齐鲁大地上,忠孝仁义之风源远流长,概括起来主要是逐层递进的四个字:“孝——爱——忠——义”。因为孝敬父母,所以热爱家乡,因为热爱家乡,所以忠诚国家,因为忠诚国家,所以特别重义气,讲气节。

  山东人特别讲孝道。孔老夫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山东人历来奉行“百善孝为先”的信条。对生育自己的父母,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对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文化,都是百依百顺,毕恭毕敬。世代相传的“二十四孝”中至少就有十位是山东人。还有一位没有被列入二十四孝的女孝星颜文姜。红遍全国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戚建波是山东人,另一个作者车行祖籍也是山东。以拍摄《俺爹俺娘》著称于全国的摄影作者焦波同样是山东人。

  山东人慎终追远,家庭观念重。春节、清明、中秋节必回家团聚。春运的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上,大包小包、成群结队、粗喉咙大嗓门的很多都是赶着回老家过年的山东人。除非天上下刀子,否则,那顿年夜饭是一定要陪老爹老娘一起吃的。

  山东人特别爱家乡。在歌曲《父老乡亲》中,山东老乡、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唱出了所有山东人心中的浓浓乡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是山东人的真实写照。支边去新疆几十年的山东汉子,在采访他们的摄像机面前,齐刷刷地跪倒,面对几千里之外的齐鲁大地,和着夺眶而出的眼泪,高喊一声:“山东的父老乡亲,俺们给您拜年了!”这是他们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

  山东人特别忠诚可靠。由于深受儒家“畏天命,畏大人,畏祖宗之言”思想的影响,山东人特别敬重权威,服从领导,顾全大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山东有胶东、渤海、沂蒙山三个革命老根据地,还有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一部分。建国前人民军队四个野战军,其中的第四、第三两个野战军都是产生在山东这块土地上。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百万指战员中,有28万是山东兵。至今在部队服役的仍然是山东兵员最多。支援西藏、新疆、内蒙、东北,山东人最多。山东籍的领导干部到偏远的边疆省份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也最多。基于这些因素,所以历来有“山东干部保边疆”之说。

  山东忠义报国型的圣贤人物、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古有诸葛亮、辛弃疾、戚继光、王懿荣等等。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山东人对国家、对革命的忠诚和奉献更是有口皆碑。例如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爱国志士蔡公时、鲁南铁道游击队、胶东地雷大王于化虎和赵守福、沂蒙“红嫂六姐妹”、掏粪工人时传祥、英勇战士王杰、领导干部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青年楷模张海迪、农村党支部书记榜样王乐义、当代工人楷模许振超、感动中国的支教模范徐本禹等等。

  据统计,抗日战争打了八年,中国曾出过汉奸、伪军200多万人。但是在山东,当汉奸、伪军的特别少,为人民解放参军和支前的却特别多,革命烈士特别多。光是一个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就有20多万青年参军,100多万民工支前,登记在册的烈士有就4万多名。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上,战死沙场的军衔最高的将领,是山东临清籍的张自忠上将。

  山东人深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正直忠厚,好仁不争,老实憨厚,特别能忍辱负重,随遇而安,甚至委曲求全。山东老乡乔羽的居家、处世之道就是一个字“忍”。当着忍无可忍的时候怎么办?还是要忍。那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山东人不乏服从领导、埋头苦干的精神,超越进取精神却相对不足。山东人最愿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历史上,宋江请大宋皇帝当舵手;诸葛亮辅助刘备当助手。刘备临死前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托付给诸葛亮,他都鞠躬尽瘁地辅佐,一直到自己累死五丈原。所以有人戏称山东人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舵手找舵手,心甘情愿当助手,一心一意跟着走”。

  山东人特别讲中庸,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本分老实,不为人先。正因为中庸,所以山东人前行的道路相对平坦,很少大起大落。但也因为过分讲中庸,山东人往往认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所以往往办事不抢先,不落后,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当中游,缺乏开拓进取的闯劲。

山东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是距今约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在古文献中,最早的山东人被称为“夷”。“夷”有二义,一指远古时期华夏族以外的所有部族,此为广义;狭义的“夷”仅指东方之人。从“沂源猿人”以后到齐、鲁建国,这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山东人,皆可谓之“夷”。

  许慎《说文解字》大部“夷”条:“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在甲骨文中,“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两腿分开的人形;《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大”字也如是。“夷”字的造型乃一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这就是东夷人的形象。

  东夷人又以仁义著称。在远古“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中,古人对南蛮、西戎、北狄颇多贬斥,说他们是不识礼义的未开化的粗俗鄙野之人。而对名列“四夷”的东夷人,虽也有贬斥,但也不乏称颂赞美之辞,说他们仁而好生,天生柔顺,容易以“道”来感化他们云云,还说东夷有“君子不死之国”。就连孔子对东夷人也极具好感。

  这大概是山东人传统性格的“基因”。

  但是,山东人传统性格的奠基,自齐、鲁两个诸侯国家的立国始。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把他两个最大的功臣周公和姜太公纷纷分封在山东的鲁国和齐国,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子孙,姜太公及其子孙,在其治国理政中,实行了崇礼尚义的政策,加上管仲、孔子、孟子、孟庄子、墨子、荀子、晏婴、房玄龄、郑玄等历代贤哲的倡行弘扬,形成了闻名世界的齐鲁文化,加上无数民众的躬身实践,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山东人的性格特点。

  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齐鲁文化塑造了山东人鲜明的传统性格。在山东,齐鲁文化特别是孔子作为一个文化巨人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山东人独特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和主张,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山东民众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安排自己的生活、处理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成为民风民俗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遵循,成为塑造山东人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给齐鲁大地带来荣耀和辉煌,也给予这块土地太多文化传统的负荷。山东人性格中也有诸多不足,主要包括:思想保守,文化守旧;观念闭塞、言行土气;义气至上,不计后果;讲究排场,死要面子,等等。因此,山东人在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应该在自己的文化和性格中增加新的因子,修订损益,除旧布新,才能变得更加完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