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专家:“舜帝故里”在诸城 韩复榘曾重修舜庙

专家:“舜帝故里”在诸城 韩复榘曾重修舜庙

专家:“舜帝故里”在诸城 韩复榘曾重修舜庙



2009年07月29日 10:26 来源:大众日报 





















  日前,中国大舜文化节在诸城市举行。圣帝明君大舜,旧籍中众说纷纭,或是有种种神异的神话人物,或是有生活情节的传说人物,或是列入官定史籍的真实人物。近代以来,有的学者因其神话传说很多而怀疑其真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学的探讨,考古发掘的旁证,古文字的诠释,肯定大舜存在的史学家渐渐多了起来。




  “舜帝故里”应在诸城

  现在,“舜帝是哪里人”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东夷之人”、“冀州之人”是两大代表性说法。《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云:“舜,冀州人。”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类为求生存,必须不断迁徙。这也成为有关舜帝的遗迹传说在众多地区出现的原因所在。不过,对舜的研究,需要区别其出生地、安葬地、迁徙地、巡视地、祭祀地。而舜帝生于(故里)诸城,是见诸最早的典载和当今权威史家的共识。

  据了解,诸冯地处潍河岸边,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尤其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堆积层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这些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时间,与舜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基本相符,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潍河流域的这些具有地方特点的古文化遗存,很可能就是舜之时代的遗物。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考证认为,舜生于诸冯。“诸冯”,源自邾风二族的合名,春秋鲁国设诸邑即由诸冯而名,西汉在原诸邑设诸县,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取汉故诸县城为名”改东武为诸城(《太平寰宇记》),从邾风到诸冯,从“诸冯”到“诸邑”到“诸县”到“诸城”,历经数千年。

  当代考古学者王树明指出:“古史传说中的太昊氏、少昊氏,分别代表古代东夷部族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而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是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物质文化上的反映。……诸冯传说在山东诸城、莒县一带。郭沫若认为,传说中的舜即商的远祖帝喾;童书业考证,帝喾即太昊。可知舜即古史传说的太昊氏。由此,‘风姓’始祖的发迹之地,应在诸城、莒县一带。”因此,“舜生于诸冯”之说是成立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任密州(今诸城)知州时,曾登常山广丽亭作诗一首,诗中有“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尘埃;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 可以看出,北宋以前,有关舜的传说已广为流传。


  “尧天舜日”传说的由来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天子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相传,舜出生后目中有两个瞳仁,故又名重华。母亲早亡,父亲瞽叟又娶了个妻子,并且生了个弟弟,名叫象。父亲瞽叟心地险恶,继母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为了让象继承家产,三人竟串通起来,要谋杀舜。可是舜仍然很恭顺,不失为子之道,待弟弟亲爱友善。

  在20岁时,舜就孝闻天下;30岁时,帝尧询问可以重用的人,四方首领全都推荐虞舜。尧采纳了首领们的意见,于是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观察他怎样治家;让九个儿子与舜相处,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在舜的教化下,二女甚有妇道,尧的九个儿子更加淳朴厚道,尧十分满意。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尧召舜去做了第一辅佐大臣。有一次回老家诸冯时,舜看到有个大汉站在太阳底下挨晒,眼看要倒下的样子,就说:“你赶快找个地方凉快一下吧!”那大汉说:“我是坐牢受罚呀。”原来,尧在几年前下过一道命令,对犯了法的人,如离邑太远、押送不便时,路上可画地为牢。

  舜果然看到大汉脚下画了个大圈,不过见此人一脸憨厚,心中不由起了疑心,便问:“你到底犯了啥罪?”大汉名叫豹子,父亲被共工氏抓去治水,染病死在了南方,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前不久,豹子又被鳏征去治水,正赶上母亲生病在榻,就在夜里逃回家照顾母亲。

  舜听了豹子所犯罪过,叹了口气说:“原来你是个孝子。”然后,舜手书:“豹子,孝子,为母病治水逃离,为彰忠孝,逃罪可抵,废其劳役、稻、粮、藜、稷。”豹子虽然不识字,但后来却知道是舜解救了他。

  为了感恩,豹子凭着那天的记忆,先用红笔在白缎子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代表太阳,又想起解救他的人目生双瞳,就在下面画了一个双目重瞳的人头,又想到是尧做皇帝时发生的事,但尧字不会写,他便找了个尧字描下来,然后剪下来贴在太阳一旁,以此作为日期。

  从此,母子俩每天向那白缎上画的太阳和目生双瞳的人头供水供饭做祈祷。这事传了出去,有人进屋偷偷看了那牌位,认作了“尧天舜日”,原因是尧字在最上边,在太阳顶上为天,舜在太阳底下为日(即日子),越传知道的人越多,从此,便有了尧天舜日之说了。

  诸冯一带,现在还能听到许多舜帝的美丽传说,像《史记》的“让畔”、“让居”、“涂廪”、“穿井”等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故事往往和各地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相互结合,形成了传说遗存地。过去,诸冯村内有舜井、舜庙、历山、雷泽,这些恰与“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墨子》)相吻合。


  韩复榘重修舜庙揭秘

  据《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充分表现了舜是如何获得人民信任、爱戴的。数千年来,诸城一直延续着公祭舜帝的活动,以此来传承和纪念大舜的伟大功绩。

  相传,祭舜活动源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三次东巡琅琊台,每次都要去诸冯村祭拜舜帝。前两次祭舜时没有正式的场所,第三次来祭拜时,令工匠在历山脚下盖起三间坐北朝南的草屋,塑了一尊舜帝像。因舜生于古历的6月11日,便下令这天为祭舜日。这是诸冯村传下来祭舜的最早传说。

  此后,舜庙多次修缮,祭舜活动时有开展。据2006年在诸冯村挖掘出的一块残碑记载:明朝中叶,诸城北乡徐家河岔村(今属昌城镇)等十几个村庄,选出近300家出资者修缮舜庙,并代表诸城北乡百姓,抬着整猪、整羊、鱼、鸡、鸭、面食、水果等祭品,到舜庙举行祭舜大典。

  1937年,刚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在省内要员会上发誓说,在就任期间,他一定要使山东大变样,要让山东“尧天舜日”再现,使之成为富饶之邦,为此,他命令手下从书本上摘抄大舜功绩,一条条归结成文,印发到各级各阶层人员手中,要他们背颂、引用、宣扬。

  后来,韩复榘打听到舜出生于诸城乡下诸冯村,便要去大舜故里察看一下。他名义上学舜德不惊扰百姓,每到一个县城,便派心腹之人去通知地方官,说本次去祭奠圣君舜庙,不得外传,不得外出接送。不过,韩复榘此行,好似一路上散发了传单,成了不公开的公开秘密,就是让人知道他学舜治国为民的决心和行动。

  到了诸冯乡下,韩复榘进了那时规模不大的舜庙之后,以大礼拜祭了舜像,接着在舜庙对所有人员发话说,上古贤圣帝王虞舜,是为官者的楷模和偶像,凡为官者必当效仿。为了弘扬舜德,他要想方设法投资重修这座庙宇,以表他敬贤效贤之心,望百姓及各阶层支持。

  回到省府,韩复榘便发布了一道命令,凡诸城临近的七县地盘上,都要捐款捐物发往诸城作重修舜庙之用,又专安排他那心腹师爷查收。只用了一月工夫,就收到了十几万大洋,足够修三座大舜庙用。可惜韩复榘雷声大雨点小,只拿出了一千多块大洋派人赶紧开工,从此没了下文。

  此后,那个县官把留下的一千块大洋,对舜庙简单地作了修葺,却留下了韩复榘在民国二十六年,重修大舜庙的一笔史载。


  ·相关链接·


  大舜文化

  □ 王红军 刁玉凤 整理
  在中国历史上,舜以“德”著称。他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尚书》开篇所记的核心人物,也是《史记》中记述的“五帝”之一,《孟子》、《墨子》、《吕氏春秋》等典籍对其均有记载。

  大舜所处的时代,是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转折过渡时期。舜以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治世才能,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发挥了开天辟地、影响千秋万代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都给了舜极高的评价,《尚书》说“德自舜明”,《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后世则干脆将其拥为道德文化的鼻祖。

  大舜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德为先,重教化”。对于大舜文化内涵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往往局限于“伦理道德”方面。这可能与人们对“舜孝感动天”的故事耳熟能详,而对其他事迹知之较少的缘故。其实,大舜文化实际上是道德文化的一个大集合,它包含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

  伦理道德。舜的父亲及后母和弟弟不讲道德,屡次想杀害舜,均被舜巧妙脱逃。面对父亲、后母及弟弟的不仁不义,舜却始终以人子之礼孝事父母,友爱弟弟,最终感化了父母。舜也被列为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之首。此外,舜还在天下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的教育,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标准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社会道德。舜耕于历山时,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时,把丰盛的渔场让给他人。他的行动影响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愿与他为邻,同村而居,所到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也是他赢得社会尊敬,名声远播,最终被举荐于尧的重要原因。

  职业道德。舜年轻时从事过多种职业,无论“陶于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还是“灰于常阳”,他都用心研究和改进商品生产和经营,坚持以诚信至上,绝不唯利是图,他的行为影响和带动了同行业者。时至今日,人们还习惯上把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器称为“舜陶”,足以表明他所作出的贡献。

  政治道德。舜继位执政后,非常讲究施政道德。在对待用人上,“举八恺、用八元”,“流放四凶”,举贤任能,唯才是用;在对待问题决策上,“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妄人。”;在对待民族问题上,“舞干戚于三苗”,以道德和高尚的音乐艺术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在对待接班人选上,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政治道德,慎重选定被自己诛杀的鲧的儿子禹,心怀天下,赏罚分明。正是因为舜的清明政治,才使天下实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孔孟言必称尧舜”。

  □ 本报记者 杨国胜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郭沛盛

TOP

支持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