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庄辉锦】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

【庄辉锦】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成因及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三月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切实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始终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上下功夫,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5月上旬,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民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庄辉锦同志率领该局有关科室人员,深入到西藏山南地区珞巴族、门巴族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地——隆子、错那两县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期间,调研组翻雪山、过草地、穿丛林、跨沟壑,克服路途遥远,经历车胎爆四次的险情,迎着风雨,深入到珞巴族聚集地斗玉乡的斗玉村、青玛普、加麦村和基巴门巴族民族乡、贡日门巴族民族乡、麻玛门巴族民族乡、勒门巴族民族乡以及勒村、色木扎等地,进村入户,到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家中访贫问苦,仔细听取乡村汇报,走访边防哨所、茶场、学校、卫生院等基层单位。调研期间,他们还主动与当地县委政府领导、乡村干部、普通群众座谈了解,共商继续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举措,亲眼目睹了居住在边境地区较少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的状况,直接聆听了少数民族群众、乡村干部的呼声,了解了基层的真实情况。总的感觉,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尤其是“兴边富民”行动、“安居工程”建设等规划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边境地区的发展,成效显著。
      现将此次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有珞巴族、门巴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处祖国西南边境,与印度、不丹、泥泊尔等国接壤,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景色宜人、风景优美,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农牧业结合,主要种植小麦、荞麦、青稞,养殖牦牛、绵羊等牲畜。主要分布在隆子、错那两县的5个乡8个行政村,总人口823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7%。
      (一)珞巴族基本情况。珞巴族人口249人,聚居在隆子县斗玉乡斗玉村,有46户199人;在准巴乡达嘎村有16户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千分之七点三。
      (二)门巴族基本情况。门巴族人口574人,聚居在错那县勒布办事处所辖的基巴、贡日、麻玛和勒4个门巴族民族乡。
      2008年底,珞巴族、门巴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粮食播种面积45.69公顷,粮食总产量104170公斤,肉产量80940公斤,牲畜存栏数2883 头(匹、只),奶产量277830公斤,人均纯收入3374.5元,基本实现了“六通”和“五有”。即: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有学校、有卫生所、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牧场。
      二、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以落实“兴边富民”项目为突破口,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摆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战略位置来考虑。自2000年以来,山南地区具体负责监督、协调、抓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族宗教事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关于“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惠及较少人口民族群众的方针政策,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与落实“兴边富民”行动同安排、同部署,精心指导隆子、错那两县落实了1855.3万元,实施项目91 个,其中,门巴族地区投资970.5万元,实施项目64个,较好解决了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六难”(即:住房难、吃菜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增收难)问题。
      (二)全力整合各方资金,实施整乡推进。根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有关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山南地区以“安居工程”建设为主,扎实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整体发展。错那县县委、县政府将工作思路重点放在勒布门巴族聚居地,相继出台了《错那县勒布四乡发展规划》、《错那县小康示范打造“山南边境第一乡”创建方案》等举措,从政策上重点扶持、从资金上重点倾斜,从2004年开始,错那县整合援藏资金、扶贫资金和“兴边富民”资金,通过三至五年的重点建设,投入资金4000万元,实施基础建设项目39个,对勒布门巴民族四个乡进行了小康示范点建设,重新改造了民房、路灯、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山南边境第一乡、山南边境红旗乡。目前,四个门巴族民族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错那县四个门巴民族乡7个行政村都基本实现了“四通”(即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在调研中,当地群众由衷地告诉我们:“国家开展的“兴边富民”行动好,帮我们修了路、拉了电、盖新房,还为我们通了手机和电话,如今的日子过得真幸福,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我们由衷感谢共产党!”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据统计,到2008年底,错那县四个门巴民族乡7个行政村都实现了有学校、有卫生所、有安全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牧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学生已全部享受“三包”优惠政策,该县已实现了“普九”,15-50周岁青壮年人口实现脱盲率达到96.8%。2008年3月,麻玛民族乡二村还通过了山南地区组织的“无文盲村”验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少数群众看小病不出村的目标,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有所缓解。该县还通过“村村通”、“西新工程”和“2131”工程,在勒布办事处建成了“村村通”站点5个,“4+3”广播电视站点3个。8个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建成了门巴族民族文化园。在勒布办事处还建起一个邮政代办所,四个民族乡实现每周2次通邮。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2008年,国家投资135.09万元,新建了四个民族乡的7个村委会,调整配备了3-5名的村干部,村干部平均每月有2000元以上的补助,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2008年,勒乡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了4040元。四个门巴民族乡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980元增加到3699元,增加719元,在全县各乡镇中排列第一。目前,勒布办事处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民主和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边境更加稳定开放。
      (三)实行统一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山南地区以“安居工程”为重点,大力对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实施安居房建设。自从2006年以来,全地区投资7465.12万元,实施农牧民安居房建设1580户,其中对错那县安居房建设1226户,投资7004.32万元。一是实施易地扶贫开发搬迁工程。针对部分珞巴族群众居住条件差,面临滑坡等自然灾害袭击等情况,隆子县对这部分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开发搬迁工程。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该县扶贫办专门组成工作组到林芝地区考察安居房建设,实行统一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将部分斗玉村珞巴族群众搬迁至斗玉乡政府旁边,实施饮水、通电等工程,大大改善了珞巴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二是统一“安居工程”实施方案。他们将较少民族的安居房屋建设列入全县整体工作来规划,由县安居办统一负责实施,建成了独家独院、人畜分开、宽敞的石木结构的藏式民房。三是对项目工程资金进行统一管理。为切实加强边境县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协调配合,整合项目资源,隆子、错那两县都由县政府对安居工程建设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由县财政局负责对全县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安居工程资金进行统一分配和调度,加快了安居工程建设。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得到了有效落实,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增强,参政议政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对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2007年,山南地区实施了600余万元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直接用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说:“我们要用好国家扶持的每一分钱,建设好我们的家园”,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小加油(珞巴族)说,斗玉村在安居房屋改造时,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国家有限的投资,还在村里形成了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成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我们在斗玉村,珞巴族群众异口同声称赞党和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安居工程”政策好,他们积极主动向调研组人员请求多实施“兴边富民”等行动项目,特别是当前在当地实施的藏鸡养殖、蔬菜大棚等项目特别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我们认为,在实施一些项目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引导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由“输血”变 “造血”,这样可以逐渐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增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内在的发展动力,提高项目实施的最大效率。
      同时,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充分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目前,四个门巴族乡都有2-3名门巴族干部,全国人大代表有1人、政协代表有1人,党的十七代表有2 人。珞巴族群众小加油连续2届当选为全国党代表。四个门巴民族乡乡长都由门巴族干部担任,民族乡共有15名门巴族干部,任副县级以上门巴干部有2人,使他们充分行使着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充分体现了党对民族大家庭中的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无比关怀与厚爱。
      三、目前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和支持下,在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与全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教育基础设施仍然十分简陋,教育手段仍然十分落后,高素质的教师仍然十分有限,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为零;基本医疗设施条件差,乡村医生严重不足,且医生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偏低;乡村卫生防疫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看大病难较严重。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薄弱,少数民族群众平常或节假日、婚庆等时间聚集在一起,主要就是抽烟喝酒,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等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困难。目前,以门巴戏为主的门巴族文化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来进行保护,有11个民间艺术传承人;2008年,珞巴族服饰也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中来进行保护。但是,在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具有门巴族、珞巴族特色的民族建筑十分少见,民族群众基本穿着汉服,很少有人穿着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也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而且是没有经过精心打造的。由于珞巴族、门巴族人口少,民族文化建设比较落后,传统文化保护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并且由于珞巴族、门巴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学习使用的是藏文),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村级基础建设尤为脆弱。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珞巴族、门巴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8个行政村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实体,产业结构单一。 在交通方面,从县城到珞巴族、门巴族乡镇基本上打通了砂石土路。例如:错那县城到勒布沟交通状况是夏季雨季到来就会发生泥石流,冬季大雪封山就会出现交通公路中断的现象。各民族村虽然修了毛坯路,但晴通雨阻、塌方、滑坡的情况还十分突出,给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边境管控带来较大困难;在通讯方面,在8个行政村中还有2行政村不通电话,各民族乡不通网络,村民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情况;农村卫生方面,多数村寨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白色垃圾污染尤为突出,人畜混居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农村电力方面,虽然民族乡都实现了乡乡有小水电站,但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操作人员技术含量低,机器经常发生故障,农村经常停电,特别是基巴门巴民族乡缺电问题尤为突出;农牧业生产方面,多数村寨耕地零星分布,单位面积小、坡度陡、靠天吃饭、耕作难度大的现象十分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当地人口较少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瓶颈。
      (四)基层民宗部门参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较困难。一是人员少,县民宗局平均只有3个编制,人员多的只有5-6人,而且主要任务是宗教工作,特别是2008年拉萨“3•14”事件以来,主要精力都放在维护稳定工作上。如隆子县民宗局和县委统战部是合署办公,错那县民宗局独立办公,但是县委拟将把民宗局和统战部合署办公,这两个县都没有专门人员开展民族工作;二是工作经费困难,基层办公设备较差;三是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民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项目下来后,地、县发改委与地、县民宗局没有相互通报,工作协调配合不够。
      (五)缺乏总体和长远规划,各部门通力合作不够。山南地区没有一个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构,隆子、错那两个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就只能有地区和县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在抓,地、县两级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责任有待进一步明确。并且从目前的规划来看,从上到下只注重抓眼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和总体长远规划。
      (六)对居住在边远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需要进一步扶持。由于珞巴族、门巴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大多居住在山高谷深的边境地区,过去,为解决他们的发展,国家采取了移民搬迁和定居点建设,这部分人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比原来相对较好,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在仍在固土守边,为了祖国安全的需要,还有部分群众现在继续居住在土地贫瘠的边境线上,他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生活环境十分艰苦,需要进一步重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问题。
      (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山南地区珞巴族、门巴族群众与边防部队之间建立的关系良好,经常开展军民联欢活动,有的还在蔬菜种植、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少数民族居住地方目前的安全状况有所改善,没有发生过一起治安、刑事案件。但是因处于边境,难免与境外群众开展交易,尤其是隆子县斗玉乡珞巴族聚居地群众多由境外迁回,有的在境外有爱人和小孩,到斗玉乡后又组成了新家。每年5月-8月之间,境外珞巴人到斗玉探亲是高峰时段,当地没有宾馆,探亲都就居住在当地珞巴族群众家中,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存在潜在的隐患。而且门巴族群众与境外距离不远,当地群众放牧要到我国领土被印度军蚕食的地方,这也给国家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安全稳定等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关于西藏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几点建议及对策
      (一)建议增加国家、西藏自治区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专项扶持资金的安排上,国家、自治区、地区对珞巴族、门巴族民族发展要结合实际给予继续扶持。要克服偏重抓硬件设施的改善,轻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加大对教育、卫生等事业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卫生水平。一是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继续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要想法解决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在各民族乡开办一所幼儿园;想方设法配备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民族教育水平。二是在抓好各种层次的正规学校教育外,当前急需开展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尤其是加大科技知识、农牧业防灾、抗灾知识的普及;三是改善乡村医疗卫生问题。有序地解决乡村医生不足问题,首先,要有计划地培训乡村赤脚医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其次,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录一批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当中来。四是建设民族体育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高民族群众的身体素质。
      (二)建议要坚持扶持与传统文化保护并重,继承和弘扬民族体育、民族文化等。珞巴族服饰、门巴戏、门巴民族“萨玛酒歌”、勒布竹器编织、勒布门巴族编织4项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其中,门巴戏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勒布门巴族编织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民族“萨玛酒歌”、勒布竹器编织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门巴族民族文化得到了继承和保护。但今后还要加强:一是对有专长、有真才实学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登记在册,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鼓励他们采取收徒弟、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二是在珞巴族、门巴族民族中新建设、或者选择一些有本民族特色建筑而且有条件的村寨,建立一批民族文化保护村或保护区。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将各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在民族群众中。通过唤起本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恢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从民族内部鼓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探索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相协调的综合发展道路。三是对开发与人口较少民族相关的文化产业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其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的以藏家乐为主的旅游业,帮助群众增收。四是制作民族服装,在民族乡村,要鼓励民族群众穿民族服装、说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在各人口较少民族乡组建有本民族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制作统一的民族服装,在民族文化村、群众中进行宣传表演,使本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三)建议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办村级集体经济实体。二是修建通油公路。修建从错那县城至四个门巴民族乡的油路,隆子至斗玉乡的油路;从勒布办事处至基巴乡、至勒乡的水泥路;三是继续实施通讯工程。在2行政村开通电话,在四民族乡开通网络;四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当前乡村卫生差的现象;五是改善农村用电。新建基巴乡水电站,对当前在民族乡水电站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确保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用电通畅不断电。
      (四)建议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指导,实行各部门共同扶持的模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相比,其贫困主要是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等因素造成的,加之山南地区隆子、错那两县整体贫困程度较大,而由此造成的贫困,仅靠人口较少民族群众自身来解决是不可能的,需要国家在目前给予众多扶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给予更大的扶持。这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从前一段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其他省区的经验看,我们对西藏山南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工作,特此建议:第一,组建相关机构,加强协调工作。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民族宗教工作的副主席任组长,民族宗教、发改、水利、交通、教育、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自治区民宗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析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督促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部署相关工作,包括用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的资金和项目的倾斜,集中力量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发展。各地、县要成立相应规格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统筹协调工作;第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加强指导和督查。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整合力度。要以县为主体,以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为纽带,集中力量,着力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聚集效应。第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扶持。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础较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民族乡,可加快落实《规划》考核验收步伐,对目前考核验收合格的村,进一步支持这些村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居住环境等,促进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五)建议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基层民族工作。第一,要适当增加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费。 建议山南地区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发展设立专门的资金,实行年度财政预算,并多渠道地筹集经费,设立专门的基金,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第二,要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工作,切实加强基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建设。一是明确机构,充实人员,设立专项资金。各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工作机构要单设,属正科级建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于民族宗教事务局当前工作人员少的,县委政府要想法增加人员。二是明确专人开展民族工作。尤其是边境民族县的民族宗教事务局,要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民族工作。三是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要配备电脑、车辆等基本的办公设施,加强基层民族宗教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确保民族宗教工作正常开展;四是增加工作经费。要提高目前的经费标准,尤其要解决一定的业务经费,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六)建议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小康建设,加大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群众安居乐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当提高较少民族群众的安居房屋建设补助资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小康建设。一是建议成立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族民族乡。目前,隆子县斗玉乡斗玉村珞巴族群众有46户199人,占斗玉乡总人口580人的34.3%,根据国家《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目前,该乡已经符合成立民族乡的条件,并且成立民族乡能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二是加强边境县游牧点建设,改善错那边民放牧条件差的现状;三是加强边境一线人口较少民族群众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因守土固边的边境地的民族群众,要加强安居房、道路等建设,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守边固土。
      (七)建议继续落实好“兴边富民”行动工程,增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一,要营造亮点,大力培植民族企业。就山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要借鉴云南等省区开展的“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多策”等措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特色经济,特别要努力打造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是大力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勒布旅游工作。勒布具有独特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但由于政策、资金等问题至今没有形成,有效开发利用的程度远远不够。三是扶持发展勒布茶叶民族企业。要从现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注册商标,打好品牌,走向生产高品味、高质量、大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四是壮大发展麻玛蕨菜加工厂。勒布林下资源丰富,盛产三七、黄莲、虫草、天麻等药材,野生蕨菜满山遍野、松茸等绿色食品也有较大储量。要对现有的野生蕨菜加工厂进行扶持,维修好机器,培养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生产销售。 五是成立珞巴族、门巴族民族竹器编制工艺工厂。两地竹子较多,两个民族群众都有传统的手工艺,目前,错那县该企业有门巴族职工24人,拥有固定资产18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主要生产木碗、竹筐等工艺编制品,年加工木碗2万只,生产竹筐工艺品8600只,商品主要在西藏全区内销售,供不应求。珞巴族虽然有好的工艺,但还没有开发出来。下步要从资金上、技术上进行扶持,发展两个民族的手工艺,扩大生产规模。第二,扶持发展好第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一要切实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在牧业上通过改良、引种等方式,优化了牲畜结构,使牧业生产呈直线上升趋势,农牧民群众牧业的收入大大提高。在农业种植上,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经济果业、藏药材种植,努力提高群众增加收入的成份;二要培育和扶持发展传统特色产业,三要建立农牧业科技体系建设。
      (八)建议采取得力举措,教育和引导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本民族素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群众思想解放和开放意识不够,市场经济观念不强。致使农畜产品商品率低,变现金收入能力差,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新机制尚未形成。今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领群众:一是要深入开展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工作协调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二是努力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总结好民间社团在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工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在制定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时借鉴。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实施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工作的人员,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活动。三是在制定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的规划、政策和工作措施时,应将是否增强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作为一个标尺,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对于已经制定了的文件也应加以重新审视,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订,以促进和缩小人口较少民族与全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九)建议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安全稳定工作。一要继续完善军警民联防机制、民族矛盾隐患排查机制等制度,从机制上抓好维护稳定工作;二要继续开展守边固土活动,深入开展反分裂、反蚕食的斗争,维护好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好民族团结;三要加大境外珞巴人入境的管理,加大日常排查机制,确保珞巴群众的安全稳定;四要继续深入开展以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为主的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增强边民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使边境地区群众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祖国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新更大的贡献。

本网原创(湖北省援藏干部、西藏山南地区民宗局副局长   庄辉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