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敬畏与苛刻——围绕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争

敬畏与苛刻——围绕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争

【内容提要】对于一代社会学大师,无缘相见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幸运的是,韦伯留下了许多著作,可以让我们这些后辈一瞻前辈的风采。针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激进的崇拜者,也有乱说一气的诋毁者,本文略过他们,只是探讨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该著作的中肯的批驳。韦伯大师雄辩的说服力和严密逻辑下的思维力令笔者叹为观止,本文最后也谈及了一些个人观感。
【关键词】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学术价值  论争
一、前  言
    在中国,深受传统思想的制约与影响,相比其他理论,我们更容易接受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毕竟,在中国,均衡论和结构稳定论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初探个体行动主义者的理论,笔者即被其匪夷所思的理论构架和思维方式所倾倒,尽管对其解释的牵强性不太满意。作为另一种视角下的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笔者很难不报以倾佩之情。世界缺少的正是不同的声音。在中国,在集体主义思潮的控制下,如何去分析个体行为、如何去认识到个体行为的价值以及如何促进个体行为对社会的意义,之于我们,是一次神奇的旅行,亦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笔者对此深感兴趣。
  唐纳德·麦克利(Donald Mac Rae)说过,“所有针对韦伯的写作其实都出于敬畏。”诚然如此,对韦伯的崇拜,驱使笔者去阅读韦伯的著作,去真正认识韦伯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评述走。韦伯思想和语言的晦涩艰深主要是由韦伯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所使用方法的独创性所造成。幸运地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中较易理解的。作为韦伯著作中最浅显易懂的学说,笔者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入门书,从该书入手最能迅速进入韦伯思想核心的路程。
二、著作介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与马克思、迪尔凯姆并称社会学三巨头的马克斯·韦伯写作而成的,成功地尝试探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04年和1905年,是以论文形式刊登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上;1919年左右,韦伯决定将此文收录在《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并且增添了不少注解1。韦伯去世前对之作了重要修订后于1920年汇成一集,正式作为《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第一部出版。
在对该书进行评论前,笔者有必要申明,对韦伯此书的介绍、赏析事实上已经有了一本相对权威的著作——《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2对此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阅。
  此外,需要特别注明的是,韦伯这本书 “注释”部分的篇幅不下于“正文”部分,有些“注”一条即长达六、七千个字,几乎可以看成是一篇独立的论文;所以该书英译者、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帕森斯(T.Parsons)曾特别强调,韦伯这些原注具有和正文同等重要的价值,是绝不可以省略的3。我们绝对有理由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注释作为该书的除导论、正文外的第三部分。除了是对韦伯正文的补充外,韦伯加入了许多对其他学者的著作或理论观念以及其资料来源的说明与观念阐发,此外,该书的注释部分也几乎可以被理解为韦伯对有关该书的争论的反思与辩护的舞台。
三、学术论争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确实是一本一流的社会学著作,尤其是其对西方合理性资本主义形成的文化性解释更是出类拔萃,然而,恰正因它的独到,也产生了各种批评与反驳,以下是围绕该著作产生的一系列论争。
(一)过于简单化
  资本主义几乎是一个全球性课题,宗教更是复杂难识真面目,全面探讨如此宏大复杂的两个事物(体系)及其相关性,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韦伯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化繁为简,研究论文都着意强调该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那些因素。但由此导致了各种批评,如“理论分析太过简单”等。
(二)西方中心主义
  韦伯开篇即从西方的众多建树回头探讨成功的原因何在,并且特别关注在精神层面的转棙契机。它的这种发问方式,不免令非西方人感觉咄咄逼人,又好像趾高气扬,落入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格局。并且,韦伯得出的只有西方才存在着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的论断也难免令非西方人士不快。
(三)新教伦理的误读
  唐·麦克雷认为韦伯把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经济的飞速增长归功于新教伦理——这种关系发生在几乎不知道基督教,对新教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的国土上——这是令人惊奇的。受韦伯思想的影响,英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用节俭和勤勉的新教伦理来解释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认为正是依仗着这两种伦理品质,资本才积累起来,技术发明才被诱发出来。这种观点被唐·麦克雷戏称为莫里哀喜剧式的解释4。
(四)忽视与夸大
  作为一个新教徒,韦伯没有恰当地注意到占人口40%的是天主教徒这一事实。韦伯论欧亚两洲宗教的丰富著作是以新教徒的论断立场为出发点的,并且心照不宣地承认这一命题:新教徒的精神与德国精神是同一的。不仅新教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而且遍及美国、英国和德国,富裕、强盛和勇猛都被认为与基督教改革有关。有时这种关系被用来解释条顿民族的一些生物学上的独特优点,有时,新教本身被认为是富裕和强盛的原因,更是富裕和强盛的报酬。
(五)理想类型
  围绕韦伯“理想类型”这个术语表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引发了许多争论。韦伯理想类型事实上就是找出事件的某些核心特征,以此建构理想模式。但是哪些是事件的核心特征呢?这都是人为决定的,难免不够客观。究竟有没有可能去建构一种没有受到解释性运用的污染的理想型?这种结构必定要加入道德因素,而且,通过变化对主要特征的选择标准,最终的结构可以被随之改变。因此,帕金评论道,“任何理想型都必然是在调查者从一开始便带入调查之中的偏见的脚手架旁边营造起来的。”5
(六)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的关联性
  资本主义精神能否来自早期新教之外的某种源头?韦伯把其他重要的世界宗教都描绘成理性精神繁荣的直接包袱。然而,辛格(Singer)提出,印度教包含了许多对于支持合理的经济行为来说是潜在的“有用”的教义戒律。6罗迪森(Rodinson)和特纳(Turner)也各自对伊斯兰教提出类似的观点。7因此,“究竟'障碍的关键’的确是这些宗教的本质,还是它是韦伯理想型的产物,这至少时悬而未决的。”8
(七)唯物论与唯心论
  围绕韦伯著作争论最多的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的讨论。韦伯之所以名不副实地有了反唯物主义者的名声,主要是因为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在这本著作中试图论证在某些教义戒律和某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联系,这常常被转变成为歪曲了的主题:加尔文教是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因。他的论点能被批评家们和崇拜者们归结为如此简单和戏剧性的公式,并非完全归咎于他的阅读者们未能完全体会韦伯的思想,他自己的情况就充满了模棱两可、前后脱节,以及其他的理智谬误。  
四、结语
     只要我们还未能完全体会韦伯思想,关于韦伯著作的论争仍将持续。但睿智如韦伯,早已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了出路,“一切科学研究都是要被更替的”9,对韦伯学说进行深入、细致探讨的顾忠华先生也强调所有学术研究工作的“命运”,就是有一天被“超过”的时候,才算为知识的进步作了见证。10
    韦伯自认其思想深受尼采和马克思影响,但相比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韦伯与两人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韦伯寻求的是找出社会预言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制造社会预言。韦伯的奋斗目标,是要对他的社会,他的时代和他的国家做出诊断,而不是做出预测。
  显然,我们敬佩于韦伯严密逻辑思维的强大说服力;却也由于自身的专业教育而不免怀疑他的理论分析纯属个人空想。人类学最引以为傲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作为这种抨击最强有力手段。
  首先,由被救的渴望引发对世俗劳动的热衷,似乎两者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证明自己选民资格的方式何其多,例如身体的健康、家庭的美满等,加尔文教徒为何一定要选择这一种呢?如果无法解释这一点,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内在联系的解释将成为毫无说服力的空谈。
  此外,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产生必须有两个要素——质料(结构性支持)和精神(规范性支持)11的结合。他表明现代合理资本主义只在西方产生正是因为结合了质料和精神。而中国和印度都具备了现代合理性资本主义产生的质料,却没有产生合理性资本主义,那么唯一的解释似乎是因为中国和印度缺乏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形成一套类似新教伦理的信仰。而正是在此关节点上,韦伯又处于最能使他发狂的前后矛盾中。在韦伯著作的某些部分,他坚持认为,东方文明所拥有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制度的支持,正如在西方已发现的那么多。
    作为一本著作、一种学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仍存在着论据不足、论证资料错误、事理前后矛盾、分析过程过于专断等的缺陷,但作为一种分析手段,《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具有开创性的。
  韦伯对社会发展的预见,也可看作是对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警醒与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韦伯著作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与论争,对人类社会的预见与关注已无愧于其一代社会学大师的风采。
参考书目: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7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Guenthev Roth and Claus Wittich所编)Bedmister出版社,纽约,196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德】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传》。阅克文、王利平、姚中秋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德】迪尔克·克斯勒:《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郭锋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  
  【英】唐·麦克雷:《世界热潮的中心人物——韦伯》,赵立航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英】D·麦克雷:《韦伯》,孙乃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2月。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唐长孺 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6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
  【中】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中】姬金铎:《韦伯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作者简介:
    孙燕,女,1986年出生,汉族,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无数的崇拜者,也有各类学科、研究领域的批评家,所以韦伯注释的将近一半内容都在为自己的著作与那些批评的言论进行论争、反驳。当然,最后韦伯也表示不会再为此做更多的辩论的。
2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 事实上,笔者本来读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晓京、彭强译本,但在读到英译者帕森斯对韦伯的注的高度评价时,发现该译本没有将韦伯的注翻译出来放进该书,一直觉得甚为遗憾。最后终于多方打听,借到了三联书店出版的于晓译本。
4 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中提出这样一个解释:鸦片引起昏睡,是由罂粟中的催眠素所致。用新教伦理来解释工业革命的发展,的确与莫里哀的戏剧中的这个解释一样是形而上学的。
5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88页
6 弥米顿·辛格:《当一种伟大的传统现代化时》,伦敦:Pall Mall出版社。1972年。
7 马克希姆·罗迪森:《伊斯兰教和资本主义》。Allen Lane,伦敦,1974年版;布莱恩·S·特纳:《韦伯与伊斯兰教》,Routledge,伦敦,1974年版。
8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87页。
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7月,“导论” 第17页。
10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04页。
11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92页

文章来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415/18/37268_314339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