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故事中的道德观

民间故事中的道德观

民间故事中的道德观
.李绪鉴
   民间故事的功能之一,是作为人民群众道德观念的载体,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一文中指出:“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晓膺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枪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恩格斯的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民间故事的娱乐作用和寄托民众生活理想的作用,还指出了民间故事寄托道德愿望,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古往今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蕴含道德观念的各种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笑话、寓言、生活故事、幻想故事等,它们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以颂扬,或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使听者或读者既得到心理上的快乐和安慰,又在快慰中受着道德熏陶。传统的民间道德故事在现代和今后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教材。
   各种道德是评价人的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规范。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在他们的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或道德标准是建立在对民众、进而对民族和国家是否有利这一基点上的。凡是对他人有利,对人民、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有利的个人行为,人民群众都认为是合于道德的。反之,损人利己,危害人民、民族、国家的个人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从我国各族民间故事中便可清楚地看出,民众的道德倾向都是从这种利害关系的基本立场出发的。
    民间故事常常赞美勤劳俭朴的品德,这是因为勤劳简朴是个人生存、家庭富裕、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人民群众把勤俭视为传家之宝,以勤劳为光荣,以剥削为可耻。汉族故事《传家宝》正是表现的这种道德观念。勤劳的铁匠为了把懒惰的儿子变为勤劳俭朴的人,在把工具箱传给儿子之前,要求儿子用自己的劳动去挣一块钱。铁匠在试探儿子是否是用劳动换来的钱时,先后将钱扔进火炉和河中。儿子果然不爱惜那钱,因为是他诈骗来的。第三次,儿子用十夭劳动才挣来一块钱,这次当铁匠把钱扔进火炉时,儿子急忙从火中抢出钱来。铁匠“只有亲自参加劳动,才会爱惜用劳动换来的一切东西”。这时,铁匠才把一箱工具传给儿子,并教育儿子只有用这些工具去劳动,才会永远得到幸福。有些爱情题材的民间故事,如汉族的《荷花仙女》、苗族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等,总是把勤俭品德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与勤劳相反,懒惰,甚至诈骗、偷盗的犯罪行为,只会造成家败人亡、危害社会的恶果,因此,有的故事又从反面对懒惰和不劳而获的人进行鞭笞,象清代《笑林广记•懒妇》中那个睁子上搁着饼都不愿动手往嘴里喂的懒妇,象维吾尔族《两个懒汉》故事中的懒汉,都只有受到,死亡的惩罚。这些故事都给人以明确的道德启示,说明勤劳节俭品德是作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见义勇为的勇敢精神和舍己为群的集体观念,是民间故事中常见的又一道德主题。这些道德观念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那时人们为了征服自然,猎获野兽,求得生存,为了同氏族人的相互援助、保护,既需要每个人的勇猛,又得依靠群体优势。群体围猎的野兽属于整个群休,因此撼个人又都是为了群体而勇猛征战。因此,谁最勇敢,最能舍己为群,谁就德高望重,受到人们敬佩,甚至被公认为首领。这种道德观念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就有反映。象为民除害,使“万民皆喜”的后界,使“额民生”的女锅,象娶妻三夭就去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大禹等,都是古代人们崇敬的英雄或首领形象,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道德理想。这种征服自然、拯救众人的英雄也是历来人们敬仰的,因而类似的形象出现在各族民间故事中。《搜神记•李寄》中的小姑娘李寄斩除大蛇,为民除害。白族故事《蛇骨塔》的段赤城,牺牲自己,斩除恶蟒,拯救儿童。蒙古族故事《猎人海力布》中的海力布为了不让洪水为患,救出大家,宁愿牺牲自己,变成石头而死。侗族故事《长发妹》中的长发妹,为使村民有水饮用和浇地,甘愿被山神处死。台湾高山族故事《麻达》中的麻达和凤姑娘为了取得仙奶医妈妈和很多人的病,宁愿牺牲自己,变为沃土和凤梨。‘这类民间故事颂扬的形象,都是在改造自然斗争中牺牲自己为群众谋福的人,一方面表现了人民对给众人带来利益的英雄的怀念和崇敬心理,同时也反.映了民众的见义勇为、个人服从集体利益的道德众念。
   祖国是历代各族人民生存、开发的地方,国家应是保护人民、组织人民建设祖国的机构。因此人民群众也有爱国的道德观念。古人有时用忠的观念表示爱国,把忠君与爱国等同起来。在许多抵抗外国侵终的民间故事里集中反映了这种道德观念。屈原忧国忧民的故事,木兰代父戍边的故事,歌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的《精忠柏》,歌颂明代抗俊将领戚继光的《戚继光的战舰》,清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等,都颂扬了爱国主义的道德精神,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热爱祖国的崇高道德感。在反侵略的故事中,同时也谴责出卖民族利益的奸贼。《卖国贼的铁像》痛骂迫害爱国将领岳飞的奸贼秦桧,说跪在岳飞墓前的秦桧铁像被其后人扔进西湖,连湖水都立刻发臭。人民群众把卖国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他遗泉万年。
    敬老爱幼是维系家庭、社会正常关系的道德准则。每个人都有幼小和老弱的时候,在每个寥攘和社会上都有老人需要赡养和安慰,都有幼儿需要抚育和爱护,这牵涉到人类生存、社会安定、发展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利益。如果敬老爱幼道德观念动摇,恶果就随之产生。前些年“四人帮”横行,妄批“孝”的观念,社会上便出现了九个儿子不蟾养甚至虐待一个八十岁老人,致使老人自绕而死的事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舆论谴责。《民间文学》1983年第5期刊登《贤慧的新娘》赞扬孝敬瞎奶奶的孙姆,谴责虐待奶奶的婆母,该刊同年3期登载的《“救哇”鸟》,谴责虐待婆母的不孝儿媳。这些提倡孝道的故事,显然不是无的放矢。一些两兄弟型故事和恶后娘型故事则对欺凌幼弱的行为行进惩戒。纳西族故事《两兄弟分家》、《娘炒麻籽谁知道》,都让残害幼弱的人自食恶果,从而倡导了抚爱幼弱的道德。
此外,我国民间故事还赞扬多种美德,如诚实正直、行侠仗义、济困扶危、、友爱互助、不畏强暴、坚贞不屈、清正廉洁、爱情专一,等等,凡是真、善、美的品德都受到歌颂。反之,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背信弃义,忘思负义、虚情假义、狂妄自大、奸诈邪恶、贪生怕死等等假、恶、丑的行为,都受到批判。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间道德故事是一座精神财富的宝库,是内容丰富的道德教科书。
    然而,民间道德故事又不同于思辨推理式的道德论,或简单概括的道德格言谚语,它具有生动有趣的艺术魅力。民间道德故事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描写,通过矛盾的发展、情节的推进,把要赞美的道德观念逐步表现出来。朝鲜族故事《祖魔尼》教人要勤劳,不要贪心。故事开头介绍打柴夫妻院中丢柴的怪事,引起听者悬念,接着讲打柴人藏在柴捆里,上天得宝,得到一个每天可以从中取出‘两银子的“祖魔尼”(钱袋)。但是懒惰和贪心使夫妻俩不再砍柴劳动,只向祖魔尼要银子。结果,祖魔尼再也不往外掉银子,使夫妻俩认识到,只有靠劳动吃饭。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勤劳的道德观否定了懒惰、贪婪的行为。
    对比和夸张也是民间道德故事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好人和坏人对比,两种结局对比。彝族故事《金末子》是两兄弟型故事,勤勤恳恳、卖柴为生的弟弟受到大石头的恩赐,从石头嘴里得到“金末子”,而贪婪自私、克扣算计别人的哥哥却被大石头的嘴咬住了双手。两种道德的人两种结局,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了劝善惩恶的道德倾向。再一种对比是同一个人在先后不同条件下的言行对比。《民间文学》1983年第5期登了《瓦片与孝子》的故事。三个儿子媳妇开始对老父亲的态度是不愿理睬,年三十,也不叫老父亲吃年饭。后来,儿子媳妇发现老头有许多银元时,又都马上露出了诌媚的笑脸,对老头故献殷勤。故事从儿子媳妇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中,鞭打了他们不孝、虚伪和贪婪的嘴脸。夸张手法,好像是用显微镜放大事物一样,把人的某种行为和结果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收到振聋发啧的效果。笑话《懒妇》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懒妇懒到连将脖子上的饼往嘴里喂的举手之劳都不干的程度,真是懒到极点,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这一夸张的故事是足以使懒惰者惊醒的。还有幻想、拟人等手法,也被用来增强故事的道德教育力量。真、善、美必然战胜假、恶、丑,但有早或迟的问题,因此民间故事常用幻想取胜的方法,以表示必胜的信心,满足听者读者的愿望。《菜瓜蛇的故事》中,善良的三姐与蛇结婚,生活美满,遭到贪婪狠毒的大姐的嫉妒,被推入河中淹死。善暂时败于恶。但是三姐几经变化而复活,与菜瓜蛇为夫妇如初,而大姐却被蛇吃掉。善良终于战胜了邪恶。故事在幻想中表现了惩恶扬善的道德倾向。拟人手法多用于把动、植物人化的寓言故事中。《兔子判官》中的狼、羊、兔的言、行、品德如人,狼的狡诈、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羊的慈善,兔子的机智、公正都代表了人的道德的善或恶。在兔的帮助下,善良的羊胜利,恶狼失败,从而表现了歌颂善良的道德倾向。
     总之,民间道德故事既有健康、丰富的道德营养,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是一宗值得我们珍 视的精神财富。

[ 本帖最后由 侯法花 于 2009-4-12 20:55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