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
摘要】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应该加强人文教育的分量。作为人类文化分支之一的非物质文化是时间积累的文化遗产,对她的学习和传承,不但解决了美术教育中文化学习的问题,也缓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燃眉之急。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学习 传承
【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迈进,在当今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各地“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吴国盛在关于人文素质的研讨会上曾呼吁:“在一个科学的时代,不懂点科学固然是不行的,会有寸步难行的感觉。但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首先要有人文素质。”
[1]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本身就是人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改变“重科学,轻人文”这一教育现象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渗透作用。美术教育中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展现,它重点在关注学生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态度。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文化的传承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它与知识技能、美术语言的学习占有同等的地位。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是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我们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应该更多的从对知识技能的培养转移到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上来。
那么怎样使我们的美术教育重心转移到人文教育上来呢?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何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许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通过美术课堂教育、美术活动等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营造和谐的人文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这在各个版本的美术教材中都有体现,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中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就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其主要体现在欣赏课程中,例如:第十四册中《捣练图》、第十六册中《敦煌莫高窟》、第十五册中《春》等。它不仅有对中国的文化学习,也有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但这些都仅限制在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学习上,而且还以自学的形式一笔带过,学生在懵懂中欣赏评述过后,对文化的学习了解根本不够系统、深入,又哪里谈得上对文化的传承呢?更何况,除了对物质文化的学习,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更是迫在眉睫。教师除了要在对美术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做出选择之外,适量添加一定的适合当地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习的补充教材,也是营造全民文化氛围,加强人文教育好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民间传说、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她具有历史性、理论性、工艺性、实用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美术,人类文化传承的美术课堂又怎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文化板块呢?如何合理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添加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心得,与共参研。
首先,要让孩子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上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活,它是时间积累的文化,在上一代人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是随着科学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它存在的意义也随着改变。不再是生活、娱乐的必须,逐渐被其他新鲜刺激的生活方式、娱乐形式所代替。新一带的孩子们一开始所接触的就是时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试想对于那些不知道其存在,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的文化如何谈得上喜欢,又如何谈得上传承呢?
例如:
西安古乐江永女书,她是流传于江永县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中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汉文异形字,是独为妇女使用的性别文字,当地妇女们便把自己使用的文字叫做"女书"。
[4]女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了原有的实用性,逐渐被后一代人遗忘。传承女书文化,教师只需要把女书作品让孩子们欣赏,他们必然会对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研究探索女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形式及有关于女书的故事传说,定会成为孩子们新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在一旁做简单的引导,女书这种文化形式自然就会得到合理的保护、传承。
其次,合理的选择学习内容,让非物质文化与当前文化相互融合,做好文化的传承者。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来源于民间,是生活化的艺术。而这些艺术有的学习难度不大,学习资料搜集也很容易,适合在日常美术课堂上开展。但是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都适合在课堂上学习,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当地流行面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很好的传承当地的文化,还可以把学生家长也加入到文化的传承中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易于文化学习。
例如:川剧变脸,川江号子,它就适合在重庆市范围内展开学习。在重庆市寻找川剧变脸的艺人,川江号子的痕迹相对容易,如果拿到其他地方开展学习,那里的学生就不见得能够理解这文化本身的涵义了。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形式,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呆板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传承。而传承就是要求我们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文化、新的审美观相结合,使其更加大众化、流行化,易于大众接受。只有适应当前社会形式的文化,才会得到传承,不被大众接受的文化只会在时间的潮流中消亡。
例如: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全新的演绎,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皮影戏,也让皮影戏在大众心中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开展皮影戏课程学习的时候,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合理的将卡通人物、电视剧、电影编剧、声、光、电等新的表现形式与古老的雕刻染色制作工艺相结合。不仅赋予皮影戏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得到了加强。《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中类似的成功教学设计很多,如:2004年第2期中的《橡皮图章教学设计》;2005年第5期中的《走进年画教学设计》等都是将传统非物质文化与当代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
[5]与其类似的剪纸、刺绣、陶艺、杨柳青年画、泥塑、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参照其方法得以发扬光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以美术作为载体的视觉文化,也有以文字、故事传说、音乐、戏曲、礼器等艺术形式作为载体的其他非视觉艺术。我们可以选取部分可以用美术语言表现的内容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学习。
例如:京剧、川剧变脸、昆曲等曲艺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脸谱、道具、服装、舞台的设计制作上来。虽然我们不能参与唱和演,但做台前幕后的准备工作也是直接参与文化传承的途径。通过美术的视眼所看到的戏曲艺术应当别有一番风味。这相对于简单的在台下欣赏来说,学生对戏曲艺术又亲近了许多吧!
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运用也值得探究。
(1)文化存在的价值在于生活化,脱离生活的文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巧妙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传承文化,也赋予文化新的涵义、新的生命力,甚至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壮乡
三月三歌墟民俗活动表演,对于广西桂林、南林、柳州三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类似的苗族服饰展示,火把节,泼水节等传统民间礼祭、节日不也是大大的推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么?
文化的传承与经济发展完美结合的例子要属统一方便面最为典型。它并不是简单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巧妙的将传说故事附属与产品包装之上:
统一巧面馆系列方便面中,有一种“折耳根”排骨味道的面。在方便面的外包装袋上,消费者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战事正酣,将士却水土不服,不思饮食,亮忧心如焚,苦无良策,一日,忽梦见一老翁献上“折耳根”嘱咐道:“取根上一寸嫩茎,与干椒末、蒜、酱油、醋腌制后,以排骨炖之,食之开胃解毒。”亮醒来大喜,遂命人遍寻此草,支大锅于军中,依法熬制成汤,奇香四溢,众将士争相取食,只觉茎鲜嫩爽脆,汤香浓甘美,不一日病态尽消,骁勇无敌,终有“七擒孟获”之美谈,后班师回朝,“折耳根排骨”便成为蜀国一道佳蔬名肴,流传至今……”
[6]
当您读完外包装上的故事,打开包装将调味料和面身一起用沸水冲泡,3 分钟后一碗香气四溢的“折耳根排骨面”就在眼前,1 厘米-1.5 厘米长的折耳根脆嫩爽口,溜圆精巧的面条拌着丝丝入味的排骨汤,岂能不作遐思妙想?
(2)同样除了单独开设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课程以外,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是对其传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美术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中将美术教学活动设立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7]每一个学习领域都可以贯穿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学习。我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6册美术教材为例做简单说明:
《敦煌莫高窟》、《艺术与科学》两课,是从“欣赏·评述”的领域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要在这其中加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评述并不难;第二、三课是对中国画的学习,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除了技法以外,对中国画意境、中国画的形式美的学习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如果从中引入剪纸、陶艺、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美的美术语言,就可以使原本同属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对全面了解中华文明内涵的深度、广度上也起到作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两个领域的学习,表现在《视觉传达色彩搭配》、《艺术品拍卖》、《身边的体育活动》、《体育场馆设计》、《人文奥运》等课程中。这些课程中所需要运用到的设计元素恰恰离不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对物质文化艺术作品中的美术语言的欣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色彩、线条、造型、构图、机理的运用习惯;从人文奥运,体育场馆设计,到艺术品拍卖中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鉴赏,无论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在其中的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及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悄无声息,滴滴渗透于我们骨髓之中,她不仅影响了服装、建筑、日用品、广告、产品包装设计、室内家居设计、公共环境设计等能领域,甚至连我们吃饭使用筷子,节日庆祝等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作为生活化的基础美术教育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能离得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运用么?
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并不好。2005年7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式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8]孙部长还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充分认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保护工作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
[8]中小学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历史在遗留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交付到他们手上,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对全民保护意识的提高。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容易,而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紧迫。在基础美术学科教育中添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恰恰是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传承,从静态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它不仅解决了美术教育中文化学习的问题,也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窘境。此时此景,面对文化,面对文化的传承,也只有作为传承者的孩子们才最有发言权吧!
【引用出处】
[1]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北京大学吴国盛《光明日报》2004.1.4
[2]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尹少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八)]
[3] 《寻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陈勤建 世博网
http://www.expo2010china.com/expo/chinese/rdzt/node662/userobject1ai24092.html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永女书》 人民网
网址: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4210572.html
[5] 《中国美术教育》2004年第2期《橡皮图章教学设计》
2005年第5期《走进年画教学设计》
[6] 《方便面外包装的新功能――文化传承!》
网址:
http://info.china.alibaba.com
[7] 《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张佳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严峻》 孙家正
http://www.foyue.net/main/ArticleShow.asp?ArtID=964&ArtClassID=1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cf0010008fv.html) - 中学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_张江丽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