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
中新网 2011年08月23日 11:2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
作者:李 晓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绿色的大森林……”最近,电影版《蓝精灵》在各大影院热播,唤起了很多人的美好回忆。很多网友根据不同职业,将这首《蓝精灵之歌》改编成多种版本的“蓝精灵体”,吐吐槽、降降压,唱唱更健康!蓝精灵主题曲简单易学、脍炙人口,绝对是“借题发挥”的好载体,于是声势浩大的“蓝精灵体”在网上开始了。
“蓝精灵体”流行不过几天,微博上的好事者总结出了护士版、浦发版、博士版、研究院版、投行版、会计版、IT人版等16个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每一种版本的变异都有“外表快乐,内心苦楚”的共同本质,蓝精灵回来了,人们的内心却未必回得去。
力推电影版《蓝精灵》的,以及网络上扑天盖地创作“蓝精灵体”的群体大多是“80后”,70后以及之前年代的人们对蓝精灵的热爱势必不如“80后”们的热度高,“90后”们又不受蓝精灵的气场熏陶,捋顺下来,一群三十而立、自认社会压力最大的群体才是“蓝精灵体”的写作者和拥趸,乐此不疲地套用简单的格式,直抒胸臆地怀旧、自嘲、吐槽、调侃,认为很有乐趣,很符合“既有儿时温暖的回忆,又共鸣了当下的心情”的需求。
在中国本土电影屡受诟病,国产动画片市场更是被票房嗤之以鼻的语境下,类似于《功夫熊猫2》《蓝精灵》的外国动画片进入中国票房的成绩堪称辉煌。电影《蓝精灵》更是带动了一代人对自己童年的集体回忆,似乎1980年代的中国人,童年的全部就是当年电视播放的动画片,当然还有很多室外游戏,对童年的追忆远比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人更有情怀。
改写儿歌或顺口溜是“80后”们童年里最拿手的,实际上不管哪个年代出生的人,童年记忆中对修改儿歌的热情是一样的。但如果将童年的乐趣延伸至成年,借着电影动画片的出现而“借尸还魂”,一代人又乐此不疲地重复当年的游戏证明自己的生活还如童年时般快乐,躲着童年的快乐说着自己现实生活是多么的“悲哀”,那“蓝精灵体”真的是恰逢其时,却也证明了一代人在文化上的幼稚程度很深了。
独生子女一代形成的文化形态逐渐靠近“怀旧心理”,所有的娱乐形式和文化的审视方式都以“怀旧”作为潮流和主流,但以“三十而立”的传统文化观念判断和西方文化价值判断标准看,三十岁左右正是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和向往的年龄段,“怀旧”的目的是躲在童年“幸福的记忆”里不肯出来,还要装扮现有的生活投射童年的影子,用以驱赶无尽的成年烦恼和生活压力,说白了,就是为了逃避现实。
即便电影《蓝精灵》带来的快乐唤醒了童年里的种种快乐,还是要面对人生赋予的所有的幸福和苦难,压力对任何年龄段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时时存在的,真正面对的文化力量是来自每个人自身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外部赋予的虚幻的童年记忆救不了独生子女脆弱的心态和不敢直面人生的懦弱,文化上的幼稚病会变成精神上的软骨病。外部的短暂快乐是靠不住的,“蓝精灵体”一定会昙花一现般地逝去,快乐亦随之而去。难道非要期待再出现个唤醒童年记忆的事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