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宽窄巷子:千年少城的老成都滋味

宽窄巷子:千年少城的老成都滋味

宽窄巷子
千年少城的老成都滋味

文/左璎  图/赵晓初

西南航空 2009-09-15 09:24:27










TOP


  【文字版】

  宽窄巷子
千年少城的老成都滋味

文/左璎 图/赵晓初

西南航空 2009-09-15 09:24:27




  “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面对“最成都”的宽窄巷子,文人学者们是不吝赞美之词。

  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然而这两条长不过两百米的巷子,却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痕迹,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汁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

  少城遗韵

  两千多年前,秦灭蜀后,不久即派宰相张仪到成都修建了秦城(又称大城),用以屯驻秦国的军队。之后,秦国又在成都大城的旁边修筑了少城,少城中没有刀光剑影和秦国的士兵,只住着蜀地的商人和老百姓,一派和平安宁。从此,成都形成了大城与少城的格局。秦时的少城早已没了,而在此重新修建起来的少城也只剩了宽窄巷子。只是少城祥和宁静的遗韵,在成都的兴衰荣辱中,断断续续地延展着。

  据《四川通志·城池》:“满城在府城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建筑。”清朝廷在成都西垣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了满城,以驻旗兵,亦称作少城。满城方圆十里,城墙高耸、楼阁相望,城内建筑结构、衙门位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建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

  站在城墙上看下去,满城的布局形似蜈蚣,主干道(今长顺街)像蜈蚣的身子,两边分布33条胡同,就像蜈蚣的脚。其中的兴仁胡同即今天的宽巷子,太平胡同为窄巷子。胡同内,一律的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

  平时满城内住着数千名由满人和蒙古人组成的八旗军,最多时达两万人。满城内,由于将领和士兵都可以携带家眷,每个士兵有自己独立的住房和空地,这些八旗子弟就在这个禁城之内养马养鸟、栽花莳草、营造假山,四处洋溢着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园林气象。

  据清末《成都通览》载:“少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八旗子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尊处优,享受政府拨付的粮饷,从而滋生出少城内特有的市井闲情。如今走进宽巷子,青灰的墙壁上的拴马石还在讲述着这里曾经的风情。

  随着清廷的没落,满城内的旗人生活艰难,不得不大量变卖家产。1913年,新政府开始拆除少城城墙,并将胡同改称为街巷,汉人大量混居其间,民国的一些新贵在里面建公馆、辟另宅,少城逐渐改换了门庭。从1912年至1935年,虽然入主成都的军阀几经易人,但在城市建设上仍有所发展,新辟了许多街道,少城的街巷与外界打通并拓宽。但是,少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在这期间,兴仁胡同改名为宽巷子,太平胡同改名为窄巷子。

  少城的城墙虽然被拆掉了,但这一片街区依然竹木葱茏,鸟语花香。作家叶圣陶在文章中写他1945年在成都时的观感这样说:“少城一带的树木真繁茂,说得过分些,几乎是房子藏在树丛里,不是树木栽在各家的院子里。”

  之后很久,这里成了寻常巷陌,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地方。没有多少人对这里发生兴趣,少有人专门前往,甚至路过的人都不多,巷子墙根儿总是长着一溜的茂草。

  老巷的市井闲情

  当城市建设加快,老屋老巷逐渐成为了稀罕物,古朴的宽窄巷子带着少城的遗韵,重新被关注。人们开始迷恋这里的灰黑似磬的陈旧和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传奇故事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来这里,爱上了这里的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还有长满青苔的水井、拴马石及不同造型的门闩,还有那蜷着身子打着盹晒着太阳的猫。然后,他们就坐在这古旧中,来上一碗盖碗茶,听老巷里的人们讲古。不听古也无所谓,就是坐在竹椅上打个盹、发个呆、看着金灿灿的梧桐叶落下也是很舒服的。

  老巷终究还是老了,被纳入到城市的改造计划中。与此同时,它也被纳入到了更多摄影人的拍摄计划中,即使他们已经光顾过这里无数次,也拥有过这里无数的瞬间影像。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地来到这里,拍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年四季,更拍下了这里老成都的那个味。来这里的人们也越发的勤了,他们想看看老巷最后的光景。于是,简朴的竹椅木桌随意在废墟般的巷道上铺展,茶客以各种舒适慵懒的姿态坐着,喝着两三块钱的盖碗茶。甚至到了最后,一群年轻人租下宽巷子中段一间临街房子,挑了几盏红灯笼,贴了一幅雷锋画像和一幅格瓦拉画像,就开始卖起了咖啡和茶来——生意异常得好!

  新巷里的老成都

  经过4年的改造重建,新的巷子终于在2008年6月14日竣工,并举行了开街仪式。那一天,距5·12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人们刚刚从灾难中回过神来。宽窄巷子的开街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灾后成都旅游市场的正式启动。

  那一天,天下着雨,但这并不影响成都市民的雅兴,人们撑着雨伞走进了新宽窄巷子。一时间,巷子里人潮涌动,十分热闹。此时的宽窄巷子不仅仅是曾经生活于斯的人们的家园,而是更多人的“精神家园”。人们在这里又寻回了成都往日的镇定、悠闲和热闹。

  除了宽巷子、窄巷子,还有一条井巷子。这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45个清末民初不同风格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一院一景,带天井,房屋以一层平房为主,也有二层小楼。巷子里曾经熟悉的门脸还在,只是宅门里面却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这三条有小径相连的街巷有着自己的商业归类,但它们却又都在展示着“最成都”。井巷子,就如整个宽窄巷子的前言,一块块宋砖砌成的古道及明城墙砖筑成的断壁残垣,与墙上的老照片形成了半浮雕形态,创造性地再现了成都的悠久历史。透过这一块块的砖,一个个画面,仿佛间成都的历史是可触摸的了,是可以直接明了表达的。

  井巷子也可以说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在生活中,每个人也有很多东西需要表达,比如,一个想法,一种才能,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周末的井巷子创意市集便为生活在成都这座城市的人一个表达自己的地方。人们在传统的巷子里,享受自由创意快乐的同时,也带给别人意外的惊喜。窄巷子,通过院落传达着一种精致,透着一种内敛与沉稳。宽巷子则多了一分“原味”,“恺庐”的门脸还在,街檐下的老茶馆还在,龙堂客栈也还在,一些原住民也还在……只是街巷上还多了一些民间手艺,比如糖画、皮影;还有儿时的游戏,比如陀螺、空竹。

  在一番仔细的打量后,有人做了如是评价:“但在商业化的氛围中,宽、窄巷子的底蕴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几十个老院落虽然变成了私房菜、咖啡馆、酒吧,但院子里的老建筑安然无恙,连庭院中的老树都毫发未损。”而且走进院子,选择也多了起来,不仅喝茶,也喝咖啡,然后就像过去一样继续发呆。

  晚饭时分,巷子里更是热闹,餐桌依然在巷道里铺展着,隔桌一看,有熟面孔,也有新朋友,推杯换盏间,两桌拼成一桌,让人忆起小巷人家的邻里饭局,很温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