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分享】潘光旦:拄着双拐的学者

【分享】潘光旦:拄着双拐的学者

潘光旦:拄着双拐的学者

□ 贺雄飞




潘光旦 资料图片


  作家冰心说过:“费孝通与潘光旦比邻而居,他视潘光旦为活字典,凡是不知道的事情,不查字典,跑到隔壁去问潘光旦,一问就知道了。”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也是潘光旦的挚友。费孝通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民族学家,潘光旦则是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学者,不过,即便是拄着双拐,他也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学术研究。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宝山一个书香门第世家,上帝对他的锤炼,不仅仅是让他很早就失去父亲,变成了一个家境贫寒的穷学生,还让他在16岁时就截肢成为一名残疾人。但这些磨难不仅没有摧垮他,还使他具有了超出常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都可以坦然面对。据说,早在1922年出国之前,潘光旦的英文就已经达到不用查字典就可随意阅读原著的程度。

  1922年至1926年,潘光旦先后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学习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这段经历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仅睁开眼睛看到了世界,而且还经受了巨大的人生考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位于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所处纬度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吉林省,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积雪不化。他刚到的第一年,在拄着拐杖去上课时,曾经摔过7跤,但第二年就只摔了两跤。他从来不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或气馁,坚持不懈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不仅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还经常和朋友一起爬山野游、从事田野调查。连他的女儿都承认他们在活动中早就忘记了父亲是一名残疾人,正如俄罗斯人评价《往事与随想》的作者赫尔岑一样:“你是枯树上一根健康树枝。”

  这棵枯树上的健康树枝,不仅和闻一多等好友参与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民主活动,成为西南联大的教务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和图书馆的馆长,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学优秀人才;翻译和出版了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及一系列的社会学经典著作,十四卷的《潘光旦全集》更是证明了他的执着和价值。《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优生概论》、《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开封的中国犹太人》、《优生与抗战》、《优生原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等论著,无不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尤其是《自由之路》和《人文史观》两部小品集,堪称中国启蒙的经典之作。

  在“五四”前后成长起来的学人中,潘光旦的形象颇为特别,独树一帜,卓尔不群。闻一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家,梁实秋说他的作品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凝合”,而在费孝通的眼中,潘光旦是一个人文思想家、人类学家。梁实秋、梅贻琦、闻一多、徐志摩等一代学界名流,都非常喜欢潘光旦的为人,常与他结伴旅行。徐志摩称胡适为“胡圣”,而称潘光旦为“潘仙”,以其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相像为由。梁实秋认为潘光旦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学贯中西,头脑清晰,有独立见解,国文根底好。

  1966年“文革”开始,潘光旦被挂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大牌子,遭到抄家批斗。 “文革”前潘光旦的身体基本健康,没有病,被批斗之后,由于腿疾,虽然没有被命令与费孝通等人一起去打扫厕所和澡房,但还是要去校园拔草。他的腿不能蹲下,只能被迫坐在地上拔草。当时潘光旦已有67岁,从那时候开始,他的身体渐渐出现问题,从前列腺发炎逐渐发展到尿毒症。由于没有正常的医疗条件,所以也未能及时就诊。

  1967年6月10日,在费孝通的怀中,潘光旦逐渐停止了呼吸。


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4日第7版
文章链接:人类学在线http://www.anthropology.net.cn/?action-viewnews-itemid-73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