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清史专家佟悦:旗袍是民族融合最好见证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24日 13:28 来源:东北新闻网
满族清史专家佟悦:旗袍就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
“最能代表中国服饰的旗袍,是由满族旗袍演变而来的,它融合了汉族的刺绣等工艺之后,在民国时期成为中国妇女最流行的服饰,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 礼服’,这也说明了中国各民族是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最近,满族清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历史证明,每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共同进步是历史的主旋律。
沈阳是满族的发祥地
“我们都知道满族原名是女真族,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可以说沈阳就是满族的发祥地。”在谈到满族的起源时,佟悦主任说,到现在,满族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
满族的先人从两千多年前起,就世代生息繁衍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广袤的沃野丛林,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集人参、榛蘑等山货野果为生。
佟悦主任告诉记者,满族也有自己的节日,那就是“颁金节”,也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 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佟悦介绍说,据最新的人口统计,全国有满族人口1100多万,是仅次于壮族的中国第二大少数民族,而辽宁就有500多万满族,占了一半多。
旗袍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旗袍最早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装,是贵族的衣饰。而现在的中国旗袍,就是满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相互交融的伟大成果。”佟悦主任说。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后来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佟悦主任介绍说,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注定了旗袍的流行,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满族旗袍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纳了江南刺绣等汉族服饰的优点,成为中国妇女最流行的服饰,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美的一种‘礼服’,这也说明了中国各民族是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佟悦主任说。
“沙琪玛”就来自满语
“满族的进步,就是不断吸收和借鉴汉族的文化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的推行,满族的语言和文字正在得到有效保护。”佟悦主任说。
“现在,在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就有专门教授满语的小学,今年辽宁大学还专门开设了满语班。这样做一方面为了抢救民族文化,另外,我国有上百万的满族档案需要翻译,必须有掌握满语的人来做这项工作。”佟悦主任介绍说。
佟悦主任告诉记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都与满语有关,如食品‘沙琪玛’就来自满语,原意为‘糖缠饽饽’。”另外沈阳的地名“牛录”“章京”“法哈牛”等都来自满语。据统计,在北京和东北的方言中,大家能听明白的,至少有三四十个词都是由满语直接音译过来的。
此外,大家熟知的“满汉全席”“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等菜肴都是满族的传统美食。
民族传统需要继承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已经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沈阳人的骄傲,是辽宁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提起这一建筑不得不提满族的“八旗制度”。
佟悦主任说:“‘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的。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在清朝初期,所有重大决策都要由八旗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这也是一种政治民主的体现。”
“一说到满族大家就想到清朝,实际上满族是满族,清朝是清朝,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佟悦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满族等同于清朝是一种误解。 “满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也有自己的淳风和民俗,她的先进文化和艺术成就,都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钱文胜 夏明月)
专家简介
佟悦,满族,满族清史专家。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现任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曾撰写《盛京皇宫》、《清帝东巡》、《一代盛京》、《清宫皇子》、《满族文化大观》、《满族风情录》等十余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