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浙师大文传学院“寻访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践活动

浙师大文传学院“寻访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实践活动

 更多内容请参看: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forum/forumdisplay.php?fid=173


随着人们对全球化的反思和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价值得到了认同,尤其其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提高本土传统文化影响力和创新能力上的作用更受到人们的肯定。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背景下,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体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
  但不可否认,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问题,缺乏保护规划与措施,不惜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也经常可见。大量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真正被人们所知,对其的保护和传承也仅限于政府与传承人本身的层面,缺少发展活力。
  我院将文化传播与传承作为学院特色与重要发展的方向,我院青年学子理应肩负起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任务。融合我院广告学、数字媒体技术、戏剧影视文学各自特点及优势,配合当前非遗保护形势和要求,现决定组成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记录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思路
1、探寻“非遗”之美。浙江省作为文化大省,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宝库。如何将这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合理的运用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是当前发展文化中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此次实践活动以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向人们展示一个真实的民间艺术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不足。
2、专业“寻根”之行。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与我院各专业相关的民间艺术,通过此次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加强对专业的认识,体会不同专业本质上所具有的共通性也是本次实践活动的一大意义所在。
3、记录“传奇”人生。从“非遗传承人”入手,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整个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以他们的生活作为主线,客观的记录他们的生活,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真实现状
4、践行“文传”使命。我院学生作为文化创意与传播的使者,同时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此次实践活动是对我院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我院学生履行“文传人”义务的宝贵机会。通过实践,收获汗水、收获感动、收获知识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活动组织形式
1.活动主题
探寻非遗魅力,践行文传使命
2.活动组织
浙江师范大学团委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团委
3.活动形式
(1)以纪录片、艺术宣传片的形式记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及传承人的生存现状;
(2)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4.人员要求
总数15人左右,按调研地区分成3支小分队。
工作要求:
(1)采访及记录(录音)人员3-6名(每支小分队1-2名),有人物采访经历并有一定写作能力者优先;
(2)摄影人员3名(每支小分队1名),
(3)摄像人员6名(每支小分队2名),有较好的摄像能力,曾有纪录片摄像经历者优先;
(3)沟通与翻译人员3名(每支小分队1名),采访地区的本地人优先;
(4)场记3名(每支小分队1名)
(5)后期制作(配音、DV剪辑等)3人(每支小分队1名,其它成员根据需要也要参加后期制作)。
素质要求: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能力的我院在读学生;最好有一定的摄影摄像技能和后期制作的能力(剪辑软件的使用)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1)时间安排(7月中旬至8月初)
注:调研提纲、脚本、解说词、初剪稿都要发给指导老师过目过,才能进行下步的工作。
(2)活动地点
浙江省金华市城区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四、活动内容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记录暑期社会实践队”分为三支小分队,赴浙江省金华市城区、义乌、兰溪三个地区,考察当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当地非遗传承人。
1.用笔记本、录音笔、照像机和DV记录下此次联系的非遗传承人的生平、生活状况、技艺操作过程和其与弟子的传授场景、生活环境等。
2.在采访过程中,选择某个技艺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五、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人员安排和分工
实践队配备指导老师2名(分别在拍摄技术、调研报告写作上给予指导),队长1名,队员4名(暂定)。
指导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在专业技术、调研报告写作上给予指导,在实践队出征前进行一次集中理论培训,有权利和义务提供实践队建设性意见,参与后期的制作过程。
队长:协助指导老师负责本实践队的日常安排和管理工作,解决和调节队员间的关系,带动队员顺利良好的完成活动任务。
队员:听从指导老师和队长的安排,认真做好交给的工作任务,其中一名队员为随队拍摄,负责记录小分队的整个实践过程。
(二)中期实施
1.要求每个队员都要参加,在所在实践拍摄点及周边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
调研对象:相关传承人,普通民众,技艺对应的相关协会、部门等。
调研内容:技艺的背景、现状、价值、保存的需要等。
具体操作根据前期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针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进行。
2.根据调研情况,完成脚本。
3.为相关的非遗点及相关传承人的拍摄阶段。
(1)采访传承人从艺经历,记录传承人讲述其所从事技艺的历程,目前面临的困难及未来出路;
(2)拍摄传承人技艺制作全过程;
(3)拍摄传承人的一天的生活,包括居住环境(从家及周围到所在乡镇),一天内所做的事情(最好包括技艺的展示)
(4)采访传承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朋友,还有老艺人的家人邻居,记录他们对传承人的评价和对其所从技艺的评价
(5)其他的根据具体情况补充
4.每日基本行程
(1)完成拍摄任务;
(2)回到住所,成员点名确定成员及时归队,检查机器状况,有问题及时汇报解决;
(3)导出整理一天的拍摄素材、照片、声音,分门别类地储存在电脑中方便后期使用,做好给机器充电等工作,为第二天拍摄做准备;
(3)完成个人的每天总结感受(文字形式供后期制作画册使用);
(4)每天召开例会,交流感想,讨论一天下来所发现的问题及注意点;
(三)后期制作和写作
1.纪录片的制作
在拍摄任务基本完成后,制作初剪稿。
(1)完成拍摄和采访任务
(2)分配后期制作任务,包括剪辑,做字幕,写解说词,配音等
(2)剪辑素材,完成最后的DV画面
(3)撰写解说词(旁白),完成配音
(4)最终合成完整的DV作品
2.撰写调研报告
除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之外,每个小分队务必在暑假撰写完成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必须经指导老师认可后才能完稿)。
具体操作根据前期培训过程中指导老师针对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下学期可以申报课题。
3.实践画册与宣传片的制作
7月底在进行后期制作纪录片的同时,由队长安排部分成员对实践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后续的总结工作,完成实践册子的

TOP

第一组的行程

第一组   金华道情——朱顺根
第一组成员
马亮 罗东东 管洪跃 孙乐乐 陈雷施 陈青芩 梁煜晨 蔡蒙蒙 夏徐艳
行程安排
7月13~15日
完成调研提纲的,做好传承人的前期联系和前期准备。
7月16日
金华——澧浦
初次到金华道情国家级传承人朱顺根家中,预朱老做了简单的的交谈,了解的他家的大概情况。通过访谈和观察法进行初步调研,简单的进行了拍摄,为下一步调研做准备。
前往澧浦镇政府和金东区政府,希望寻求政府的帮助,了解官方对道情和传承人的记载。在与金东区教文体局的朱科长做了交流,给他看了我们的调研提纲之后,他认为我们的实践十分有意义,有合作意向并提出可以向我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7月17日
金华——孝顺
当天晚上在孝顺镇的“和风书社”有朱顺根和他徒弟的道情专场,9名队员中的5名在中午提前奔赴孝顺镇。队员们在老街一带进行了调研,熟悉了道情在当地的普遍程度,为晚上的道情专场拍摄做准备。
金华——澧浦——孝顺
9名队员中的四名在中午前往澧浦对朱顺根进行跟拍,并在下午同朱顺根一同前往孝顺镇,拍摄晚上的道情专场演出。
7月18日
初步确定脚本,制定下一阶段的方向。与指导老师做了沟通交流。
7月19日
金华——澧浦
在之前拍摄的基础上,队员们决定对朱顺根进行进一步的跟随拍摄和记录他的更多的平时生活。队员们当晚出发,在澧浦过夜,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记录工作。重点对朱顺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
7月20日~21日
澧浦——孝顺
当天晚上孝顺“和风剧社”还有道情演出,我们事先和朱老的两位徒弟联系,希望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采访和调研。于是下午前往孝顺,当天晚上的演出,我们对前面没有拍到的镜头进行了补拍。
7月22日
脚本的修改,导带子,看素材,完善解说词
7月23日
金华
再次前往金东区政府,寻找到了一些官方的较为权威的文献资料,随后去了文化馆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料,经介绍我们和前文联张主席取得了联系。张主席一直致力于金华本地的文化民俗研究,对金华道情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我们从那里得到了更多的信息,进一步明确了纪录片和调研报告的方向。
7月24日及之后
1、        剪片子、完成解说词配音
2、        完成调研报告

TOP

O(∩_∩)O~
好丰富的活动。。。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文传暑期社会实践(一)实践日志:探访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益均

八个人走出佛堂镇,他们身背着重重的摄像机和三脚架,还有疲惫和失落。7月16日,浙江师大文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小组开始了第一天的征程,探访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益均老先生。

  颠簸在途中  苦中作乐  这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整整四个小时,实践小组的八个成员携带着一台摄像机,一个三脚架,四台笔记本电脑还有其他随身物品等数十斤重的物品,辗转乘坐了火车和两趟公交车,才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义乌佛堂镇。由于没有买到坐票,八个人只好背着大包小包站在过道里。这次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个“有准备的人!”事先要做好车程的打探,金华坐车到义乌再坐城乡公交可直接到佛堂镇!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已是很疲惫的我们又无奈的碰到了无力支付“高”住宿费的问题。背着重重的设备,连续走了佛堂镇仅有的三家宾馆。不过一看到100以上的价格,再考虑到经费问题,疲惫的队员们只好在第三家宾馆门口放下机器,坐在路旁歇脚,默默等待队长汪佳琦探路归来。望着马路上一辆又一辆车经过,早已饥肠辘辘的队员们不得不掏出面包饼干,就着矿泉水吃起来。队员曹坤见此情景,拿出了我们的宝贝摄像机,来了个花絮拍摄。杨依和陈迪玮坐在路边互相打趣说:“我们不如打个地铺,过一夜吧。”



  “有没有24小时营业的店铺,我们进去坐一夜吧!”大概过了半个小时,队长默默地走了回来。大家一看鲜黄色衬衫都湿透了的汪佳琦的表情便知道结果了。几经周折,我们决定转身回到第三家宾馆。正要准备开房,老板要求每人登记身份证。结果有三名大一队员没有带,在一堆叹气声中,大家又只能拖着双腿,扛着机器回到马路上。

  最后,八人在路边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法:四个大二的队员先去开两个房间,另外四名大一队员找理由进去把东西放好,然后未带身份证的去派出所开证明。就在这时,天开始下雨,大一的队员撑着雨伞站在路边,看着四名大二队员的背影,一种迷茫和无助霎时涌上心头。幸好之后大家都顺利在宾馆安顿下来了。不料午饭又出现了小插曲。大家没想到义乌佛堂镇的物价那么高,两个蔬菜的价格就奔上10块钱了。



      大家边吃边感叹:“哎,还是学校北门好呀,便宜又划算。”午饭刚下肚,全体队员又匆匆前往派出所。当三名大一队员从派出所大门出来的时候,三人将各自的证明举在胸前,门外的五人立刻拿出相机,给三人来了一个大特写,以此做为“纪念”。





  起起伏伏  状况频发  叫我们何去何从


  下午的进展情况相当不乐观,可以说算是以失望告终。当我们来到主人公王益均老先生的家——佛堂镇光明村时,我们就有几分忐忑不安。跟着老先生拐了几个弯,我们看到了他的家,一幢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用鹅卵石和泥巴造的低矮楼房。土黄色的外墙和周围其他房屋雪白的外墙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老先生的生活状况。刚进门,老先生就告诉我们说他不久前刚印制了一本《骆宾王文集》,说着,老先生拿出了印好的几本书还有一些刻好的木活字。看到老先生热情的介绍,我们心里涌起一阵阵暖意。大家拿出相机,架上摄像机准备开始我们的采访。但是,因为我们事先考虑不周到,接下来碰到了一些问题:如语言沟通困难、老先生不愿再次展现技艺等。

  老先生今年86岁了,说的是义乌话,本来联系好的当地村主任因为有事,事先离开了,缺乏了翻译人员,我们跟王老先生沟通出现了问题。跟老先生聊了一会,老先生就起身要求我们多去拍一些印好的书和刻好的木活字,但是房间里的光线太昏暗,屋内的电灯亮度也不能满足正常的拍摄要求,原本事先准备拍的老先生的生活场景和一些制作工艺所需的设备等都没有拍摄。实践过程总会有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还是乐观的跟老先生聊聊,“爷爷,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你跟师傅学习时候有趣的事情啊?”“这个不有趣的,这就是一门技术,没什么好玩的。”“跟师傅走了很多地方,难道没有什么事情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爷爷你是怎么度过的?”“没什么印象深刻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什么困难,很安全的就过去了。”可能是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够深入,老生生回答的仅是支言片语,大家心时很是担忧。在简短的谈话后,我们希望老先生能给我们演示刻字印刷的过程。我们实践队的主要的任务是记录技艺,形成影像资料,让其流传下来。“爷爷,我们想请你做一下印刷的过程,我们想这个精美的过程记录下来,让我们的后辈们多学习,可以吗?”“这个现在不行的,你们等我下次做了再来拍吧。”“能不能请您老简单演示下呀?”“不行,不行,要把架子搭开来,一直从门口排到里面,我还要去借木头,至少要四五天才能把这些都铺开来,加起来一共10来天吧。”



  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老先生还是婉言拒绝了!



  离开义乌光明村   我们将寻找新的方向
 流汗不怕,肩膀酸不怕,口干舌燥不怕,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能扛,但是,没有收获却让人很受伤。大家的脸色变得沉重起来,心也一点点变凉。走出王老先生家的大门,我们一步三回头,一边挥手一边跟老先生说再见。黄昏下,肩上的摄像机更加沉重了。

  今日之行,让我们失望而归,但是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站在公交车站牌下,回头望着傍晚时分的光明村,有机会我们会再来,亲眼目睹木活字印刷神奇的魅力!明天,我们将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准备去寻找和纪录另一种非遗技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期待后面的实践文章。。。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文传暑期社会实践(二):澧浦初行 一份收获 两份感动

“矮房、藤蔓、木椅、老人……仿佛就是旧时光里,某个安静的镜头呈现在我们面前。”回忆第一眼看到朱顺根老夫妻时,文传暑期实践队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这样描述。



  7月12日,浙师大文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第一小组9名队员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列出调研提纲以及采访初稿后,于早上九点左右到达朱顺根老人家中——位于金华金东区澧浦镇,进行初期的采访记录工作。

  

  七旬盲人老者带着我们绕迷宫


  初见朱老,给人一种亲近健朗的感觉,那么快就找到了他,大家都很兴奋,上前和他握手。9个人挤进了那间不大的堂屋,朱老笑着说道:“你们是大学生,这里脏,又小,平时就我们老俩呆呆。”他让我们到山坡上的儿媳妇的家里闲聊。

  



  

  “这边走,慢一点,不远的,很快就到了。”朱老这就样出乎队员们意料的健步走在了前面,全然没有视力上的缺陷而带来的不便。队长马亮紧跟在他身后,经过了一段长长的小路之后,马亮发现队员们都不见了踪影,“我实实在在的被震撼到了,我们这些年轻人竟然被一位盲人老者带进了迷宫里。”在告别时,朱顺根老人也毫不含糊地为实践队员们指明走访村庄的小道。在随后和朱老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金华道情艺人因双眼失明的原因,在年少学艺时就特别艰苦,对记忆力的要求可谓苛刻。想必朱顺根老人对身边事物的超强记忆力也是学道情时历练而成。



  半瓶矿泉水带给我们的震撼


  从朱老家中出来,队员们决定到镇上转转,并找一个落脚之处对采访内容进行小结,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走了大概六七分钟路程,队员孙乐乐和罗东东不见了踪影,于是大家返回原路寻找。之间他们俩站在转角,在两个大男生中间有一个瘦小的身影撑着一把伞,是朱老的妻子。

  大家上前询问了情况之后才了解到他是来送一瓶矿泉水的,她右手举起一瓶矿泉水,问道是不是他们的。大家一时都愣住了,不知所措。片刻之后,队队员梁煜晨才回过神来,“这是我的水。”她十分不好意思地说道。奶奶把水递给队员们,笑着向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之后就撑着伞转身离开了。几个队员眼望着眼诧异了,老奶奶为了这还不到半瓶的水,走了那么远追了上来,大家忍不住大喊:“谢谢奶奶!”。

  “这样一瓶水对我们来说真的无足轻重,但是朱奶奶假如为了送一瓶水而出现什么事情怎么办啊,她眼睛本来也很不好。”队员罗东东说。



  路遇贵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在朱老儿媳妇的帮助下,实践队乘坐面包车到达澧浦镇镇政府,希望通过政府得到一些文献资料的支持。

  因为还不到上班时间,大家只好在政府的食堂进行简短的会议,总结前期联系工作和准备出现的不足之处。会议进行没多久,突然听到有人喊张部长,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大厅,笑着问大家会议开得怎么样。实践队队员们不知所以然。他正是澧浦镇宣传部部长张建军。张部长在了解了实践的主要内容后,对我们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告诉我们可以到金东区文体教处、金东区文化馆、金华市文化局寻找相关领导。



  九个人在简短的商量之后直奔东区文体教处。本来还有些顾虑的队员在马科长的执意邀请下都走进办公室。随后的半个多小时中,队员们向文体教处的领导们介绍了实践的方案的进展情况,而领导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记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可以对实践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下午四点的光景,队员们踏上了回校的公车,为第二天前往孝顺的拍摄做准备。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5# 的帖子

来了来了

TOP

O(∩_∩)O~
好快的工作哈。。。

加油。。。
加油。。。
加四号油如何?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文传暑期社会实践(三):孝顺行,探寻道情之美

“孝顺有个和风书社,书社里有一个朱顺根。”7月17日,我院暑期实践第一小队来到孝顺镇,对孝顺道情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并进行“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的拍摄。当晚恰逢朱顺根老师的道情专场演出,当了解到不仅朱老师要来,他的不少徒弟也要来,大家都十分高兴。



  中午时分,大家分两组,一组先到澧浦朱老师家中进行拍摄,下午和朱老师一同再到孝顺,一组则前往孝顺,对当地的老人和道情爱好者做相关调研,并找好住宿,为晚上的表演做好准备工作。在调研中大家了解到不少老人对道情情有独钟,表示自己是从小听着道情长大的,也很早就认识了朱顺根。“我们就是冲着他来的,我们都是老伙伴了。”在访问中,类似的回答十分频繁。队员们担心年轻人对道情这种较为





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失去了兴趣,孝顺镇老街桥头的一家老牙医店的老板说:“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娱乐形式,但是我们这还是有不少年轻人世道情的爱好者,就像你们。”他对实践队员笑到。他认为道情是一种陪伴感很强的艺术形式,相比现在的电视网络更加具有人情味。



  当晚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忠实的观众前来欣赏,聚集的人群渐渐的挤满了老街。实践队员则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架设机器、现场录音、拍摄照片、现场采访交流。队员陈青芩“逮住”了朱老师的其中一位徒弟,从他表演下台就一直与他交流,两个在桥头边蹲了快一个小时。“他答应下周二过来表演时给我100多页的手写唱词。”陈青芩高兴地说。道情多用方言,因此只有当地人才能够听懂,不管方言怎么变化,唱词都是始终不变的。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与朱老师及他的徒弟们一起合影并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并希望朱老师和徒弟们能够来师大为大学生进行道情的宣传和普及。实践小队将在接下的几天再次前往朱老师家中进行跟随拍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噢哈哈  谢谢啦

TOP

文传学院的活动真好玩。。。
O(∩_∩)O~
加油。。。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文传暑期社会实践(四):寻访粮食砌传人

他们头戴统一的蓝色帽子,身扛沉重的摄像机、三角架。近日,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小队的7名同学前往兰溪,在不长的几天时间里,他们要对省物质文化遗产粮食砌以及其传承人童拓基老先生进行采访记录,探求粮食砌的前世今生。



  调研到实地拍摄,他们一丝不苟
  为了拍摄的顺利进行,队员们经过几次会议讨论,列出了所需取景的地点,并事先对每个地方进行了摸底调查。由于近日天气炎热,室内拍摄空间狭小,机器运作时又会散热,不一会儿扛着摄影机的两位同学就汗流浃背了,但是他们毫无怨言。有时候需要跟拍,摄影机就架在身上,一拍就近一个小时。



  由于本次的实践内容和队员所学的专业联系很大,大家做起来热情十足,戏剧文学负责前期的脚本和后期的解说词写作,数字媒体的负责拍摄,文化产业管理负责调研报告,小队内各专业司其职,又相互帮助。



  粮食砌未来的担忧
  童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却十分健谈,对于我们的问题,能给出我们期待以外的答案,期间会给我们讲述一些故事。童老是在75岁高龄考到中医医师资格证的,一共考了三年,队员们不禁感叹: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 粮食砌费工费时,也没有经济汇报,经济回报很少很少,没有饭吃,谁来做啊。”谈到粮食砌的未来时,童老如是说。目前童老先生做粮食砌是靠自己通过中医这个身份赚到的费用,另外政府每年有五千作用的补助。这个也可能是许多非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访谈之中我们发现童拓基老先生的第一身份是中医,上午的病人比较多,我们把对他的采访主要集中在下午。



  两次“撞车”    忧喜参半
  “你们不是之前才来过吗?”在19日下午去兰溪市文化馆寻找资料时,队员们被告知上周有自己学校的人来这里要过

  资料,顿时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还有另外一所学校也在做非遗的调查。随后进过交流,队员们拿到了粮食砌09年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材料。在粮食砌非遗基地的拍摄中,队员们再一次巧遇来自省内另一所院校的同学,同时暑期实践内容,不过据了解他们的主题是兰溪的文化,并是以文字的版本呈现。



  两次“撞车“,队员们有喜有忧,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然而队员们同样意识到竞争的激烈,“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和新意。”队长奚彩虹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1# 的帖子

您是我们学院哒???

TOP

回复 13# 的帖子

不是啊。。。。
我比较落寞。。。
O(∩_∩)O~
不过是同个学校的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文传暑期社会实践(五):祖孙三代齐上阵 锡艺世家有传人

在义乌探寻木活字印刷传承人之后,第三小队辗转永康芝英镇,寻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艺的唯一传承人应业根,希望通过采访老先生及其家人,拍摄应老先生制作锡制品的过程,并完成纪录片的拍摄。



  7月19日一早,队员们经几次转车从永康市中心来到了芝英镇。相比前几天的情况,这队员们没花多少时间就在找到了“业根锡艺”门前找到了应老先生。整个上午的时间,老先生和他的儿子就坐在店铺里制作香炉。儿子负责焊接,老先生将香炉上的狮子组装起来。老人戴着老花镜,时不时的拿着几块做好的锡片在狮子的身体上比划着,完全将周围的喧闹声抛之脑后。



  “我原本是不打算再制作锡品的了。”据老先生介绍,去年的北京之行同文化部相关领导的交流使他认识到了永康锡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于是重新拾起了这门手艺。如今,81岁高龄的开他了一家名为“业根锡艺”的店,他的儿子也将工作重心从钢材生意转向了手工制作锡制品上,并跟随老先生学习更加精深的工艺。应老先生的儿子还表示,自己不仅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而且要将其产业化,在普通的锡制品工厂中增设手工车间,将现代工艺和传统结合起来,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要发挥其经济效益。



  就在一行人完成拍摄,打算和老先生一家告别的时候,老先生的孙子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坐在了爸爸的身边,开始打磨锡制品。应老先生恰巧坐在儿子和孙子之间。看着孙子熟练地拿着锉刀打磨着,老先生微微探起身子,慈祥的看着自己的孙子,夕阳斜照之下,祖孙三代同堂制作的锡艺。谈到20岁的孙子时,应老告诉我们:“基本功他也会的,现在他主要在做工业化这块,我也不强求他现在学习手工制作,等他到了一定年龄,自然会意识到手工的重要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