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731部队遗址申遗应成为警示文化的标本

731部队遗址申遗应成为警示文化的标本

     纪念过去,目的,其实只有一个——警示未来。于是,关于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相关地位,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焦点话题。是否应该将“731”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一如那遗址本身,让国人无法忘却。(7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
    731部队遗址,是日本亲华细菌战和活体解剖罪行的铁证。这样的遗址赋予文化的称谓,的确让人心理上不舒服。但是,文化不仅仅是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甚至有罪恶的,作为警示文化的标本,申遗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只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遗址才可能达到更好的保护,才能起到警示人类的普适意义。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创造和破坏始终如影随形,诸如此类的反人类行为,只有让人类铭刻于心,才能棒喝人们深刻反省,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因此,在731遗址是否申遗的问题上,作为731部队最大受害者的中国人,应该从心理上正视,从全人类的视野审视“申遗”的意义。何况,731部队遗址申遗,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按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申报标准共有6条,其中第6条标准是“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波兰的“奥斯维辛迫害犹太人集中营”和日本广岛二战原子弹爆炸地——“广岛和平公园”,先后于1976年和1996年申遗成功。
    前有惯例,且能起到警示效应,申遗又何以引发争论呢?究其根本,依然是国人传统心理使然。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报喜不报忧的观念是浓厚的。无论家国,凡是好事、喜事和功德无量的事,那是要勒石树碑丹书铁券铭文纪念的;至于坏事、丑事乃至丧失颜面的事,则是要隐晦曲笔乃至不堪回首的。731部队遗址,是侵略者残害国人的证据,但也是让国人滴血心灵蒙羞的象征。将这样的东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啻于向世界血淋淋地揭开自己的伤疤,此情何堪?故而,基于传统心理和文化习惯,有些人不愿意将这样的东西申遗,也称得上是此情可悯。
    当然,也有理性的反对声音。一方面,在中国社会浮荡功利文化的氛围里,申遗往往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知名度和发展经济的利欲载体。如果是这样,731部队遗址申遗的动机就值得怀疑,申遗的目的也就不那么纯粹。另一方面,人们关注的是731部队遗址是否具备申遗的条件。现实是,不仅哈市的731部队遗址有些地方被占用,而且也缺乏对731部队的学术研究。当然,还缺乏对731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来自民间的反对声音值得重视。毕竟,731部队遗址申遗,比不得一般的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做一些技术性和事务性的工作,还牵涉到国民心理,因此需要慎之又慎。波兰的“奥斯维辛迫害犹太人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广岛和平公园”的经验表明,警示文化的申遗工作,最好提升到国家工程层面,经过充分的全民民意的酝酿,才能消弭申遗引发的公众诘疑和沉淀申遗附加的功利因素。
    清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一文中,对于法人油画中的普法战争场面,这么记述:“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 这是法兰西自省文化的真实写照。国人要涵养理性的警示文化,首先要摒弃掉传统的求喜忌忧心理,还要剔除动机不纯的功利欲望,然后才可以标树具体的标本,譬如731部队遗址。
   







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zj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