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玄幻文学:当代少年的陷阱诱惑
近日,在浙江绍兴上虞实验中学,一名临近中考的学生沉迷于带有暴力、色情描写的“玄幻”类书籍无法自拔,愤怒的家长将孩子从书店借来的近20本书在学校门口当众烧毁,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家长烧毁书本事件的背后,是一个有关青少年精神生活环境的严肃话题。
“玄幻”受到青少年热捧
绍兴家长烧毁书本事件发生后,记者随机走访了杭州几所中小学附近的书店。
记者在杭州行知中学不远处的书报亭看到,一些“玄幻”、“穿越”类书籍虽然被摆放在报亭较为隐蔽的一侧,但由于封面大多设计花哨,书名也抓人眼球,对于经常“光顾”的学生顾客来说,仍能一眼就挑选出自己“心仪”的书目。
记者经店主推荐翻阅了《逆天邪传》、《食色太子》等几本标榜“玄幻小说”的书籍,发现彩页书皮上清一色印着俊男美女,或带有一定挑逗性的图片。书里不乏色情文字,甚至还有一些不堪入目的描述。
杭州市勇进中学书记刘晖军曾经接触过类似书籍。“一些穿越时空的小说通过离奇的故事和刺激的语言,受到男生的追捧;而女生则喜欢看玄幻小说,她们能够从书中找到对爱情的憧憬。”
刘晖军指出,目前国内标榜的玄幻文学其实并非真正玄幻文学,市面上大部分玄幻小说都是以穿越、时空等为名,将故事建立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里,世界观残缺、价值观紊乱、道德观颠倒,甚至装神弄鬼。“看似想像力丰富,其实是想像力匮乏的表现。”
余杭临平三中的副校长赵惠娟说,学校去年曾就课外书做过一次专门的突击检查,发现“玄幻”、“穿越”类书籍和带有搞笑、甚至暴力的校园系列漫画最受学生们追捧。因这类书籍体积小,携带方便,不少学生会藏在口袋里带上课堂阅读,严重影响听课质量。“我们有时候只好采取强硬手段,没收、撕毁书刊,让孩子们远离不健康的书籍。”
杭州家长程妤婕认为,除了传统的小书店租售,新兴的网络小说和手机小说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中国的出版商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造成了很多低俗无意义的出版物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环境。
不良读物“乘虚而入”
杭州市青少年热线服务台长、资深心理咨询师宋健男认为,未成年人的模仿意识和好奇心很强,如果他们每天接触的都是充斥着色情、血腥、江湖、恐怖等内容的图书,不仅有损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书中的某些“英雄人物”还会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杭州勇进中学老师徐凌说,城市孩子日常接触的信息量很大,普遍都有早熟的趋势,但同时孩子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缺乏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就可能会对这样的读物感兴趣。
为什么大量含有性描写的“穿越”、“玄幻”等书籍能够在青少年中形成阅读群,宋健男认为,“学校教育一直对‘性’讳莫如深,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尤其是中学生渴望了解性知识,而这类书就正好乘虚而入。”他建议,学校方面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在上好日常课的同时,应积极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推荐一些好的书目供学生选择阅读。
徐凌老师也直言不讳,“我们极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看好书,学校内除了图书馆外还在教学楼常设4个开放式书架,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阅读。但学生在放学后或是在假期里会选择什么读物,我们的引导就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引导孩子读好书,需要家长有效的配合。家长发现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进行制止时,也需要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应该看些什么书,让孩子自觉养成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宋健男说。
不少出版商打“擦边球” 净化市场迫在眉睫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家长的督导,同时更需要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有效的管理和监察。”浙江现代青少年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心理学博士王天高呼吁,文化监察部门应该像重视手机、网络上的黄色有害信息一样重视学校周围书店、小店里的非法出版物,文化出版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联手开展集中检查整治活动,一旦发现非法出版图书及时予以没收,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打掉非法出版窝点,摧毁非法出版销售链。
据了解,浙江的文化市场环境总体向好,全省有一支1300多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通过日常巡查、暗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维护文化市场有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死角”。
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范春梅坦言,目前图书出版市场之所以还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是因为不少出版商打“擦边球”:“非法出版物有的以编译、编选为名,改头换面或东拼西凑多人的作品;有的明知图书内容不能越界,就在书名和广告词上极力着色,以吸引读者眼球;有些只署港台某出版社,有的干脆杜撰一个出版社,从源头上很难控制。”范春梅说,非法出版物一般多出现在进入门槛较低的小书店、租书屋、书报摊上,按有关法律规定,出租书屋不用审批,只需备案即可。
“正是种种‘擦边球’现象为不良刊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完善法规以及道德约束等方面综合治理。”范春梅表示,在今后出版业的改革中,必须重视出版“擦边球”的问题。
与此同时,王天高还提醒,作为文化部门、出版社系统,还应该积极组织作家、文艺工作者深入学校、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与阅读需求,创作并出版学生喜欢又积极向上的健康读物,让学生有好书读。(深圳商报 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