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学构思多美妙,生活自古多辛劳——

文学构思多美妙,生活自古多辛劳——

文学构思多美妙,生活自古多辛劳——
恩施第二届纤夫节开幕 官方表示纤夫是一种文化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文图/特派记者黎阳清 蒲哲)
“活化石”回忆往事泪沾襟
  在巴东县老官渡口镇,98岁的老人谭帮武,被称为“纤夫活化石”。热心村民领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自家大门口抽旱烟袋。
  谭帮武祖祖辈辈都在长江的船上生活,他7岁就上了船,一直到前两年,才因身体原因不再划船劳动。虽然一辈子没拉过纤,但身为“驾长”的他,对纤夫的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在老人的记忆中,以前的长江,水汹滩险,即便是有着众多橹手的货船,在从汉口到重庆的水路上,一年也只能跑一个来回,尤其是在逆水行舟时,纤夫更不能少。
  “那时的纤夫,一个人要拖动5000斤的重量。”他说,长江上的纤夫,从汉口到重庆,共有8个帮口,在巴东的帮口被称为“楚帮”,一个帮管3个县的船只。每次行船之前,作为驾长的他,都要通过一个叫做“桡爷”的老板招募纤夫,10人为一垛,通常一船要5垛纤夫。虽然一年只能跑一个来回,又是相当辛苦的力气活,但纤夫们的报酬却并不高,一趟下来也就是七八吊铜钱,仅够买回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大概就是700斤麦子。说起那时纤夫的辛酸,谭师傅泪水在眼里打圈:“巫峡口附近一百五十里,每年要死上千人,旋涡能把人和船卷入水中,有船专门捞死人(尸体)……”
  “那时候,人们都是蛮封建的!”对于裸体纤夫,老人十分肯定地说,在长江的水道上是没有的。船上的事有橹工负责,长江水深,纤夫都是在岸上走,基本沾不到水,所以不存在“裸纤”。
  神农溪 移民拉纤奔小康
  难道“裸纤”只是一种炒作?记者的寻访否定了这种猜测。
  前日,记者在神农溪沿岸,沿着狭窄的山路,寻访了龙船河、官渡口、沿渡河等3个镇6个村,30多名受访村民肯定地告诉记者:“裸纤”在神农溪出现过。
  在官渡口镇花红岭村一组,56岁的谭魁珍和49岁的李美全,以前就是神农溪上的纤夫。谭魁珍说,他原来就拉“裸纤”。他说,神农溪不同于长江水道,有很多浅滩,人也经常泡在水中,不脱掉裤子,就容易出现因为水的浸泡和裤子的摩擦而烂裆的痛苦。
  “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都拉过纤,没有公路,油盐货品都得靠水运。”据介绍,从宜昌县城拉到30多公里外的沿渡河,要3天时间,一吨货物的运费是9元钱,搭档的6人平分。他们挣的钱全部交“大集体”,给自己记工分,论工分分口粮。
  在神农溪峡谷深处,记者找到了谭魁新,拉了20多年纤的他,目前仍驾着自己的“豌豆角”,时不时根据游客的需求,上岸拉纤。“当然,也不可能全程都光着身子,遇到有人的村镇,还是要穿上短裤的。”他介绍,神农溪上很多峡谷地带,平时根本荒无人烟,“裸纤”时心理没有压力。
  后来,随着神农溪沿岸的交通状况的改变,神农溪成了一个旅游景点,随着男女游客的增多,上个世纪80年代,纤夫们才开始结束了裸纤。偶尔的裸纤,则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表演。
  将来,三峡水位会升到他家的稻场下。“现在就是想着能有更多的游客来,一天能拉上两趟。”站在自己有些气派的两层小楼前,谭魁新觉得生活有艰辛但也很有盼头。
  羞答答 不言“裸纤”说文化
  今年1月,恩施州“两会”上传出一个声音:复兴峡江文化,再现裸体纤夫。经激烈争论两三个月后,今年3月,一道令人惊叹的风景——裸体纤夫在神农溪悄然出现,这让巴东、神农溪再次引起全球关注,争论再起高潮。而在昨日举办的第二届纤夫节上,来自官方的声音只字不提“裸纤”,在官方一系列节日活动中也不见“裸纤”的影子。在各种场合,官方的表述基本一致:纤夫是一种文化。
  但是,记者在纤夫节前的采访证实,有不少旅行社已将“再现裸纤文化”纳入旅游推介。在一些景点,应游客要求,“裸纤”实实在在地出现在千年古河道神农溪沿渡河一带。问及一些旅行社,他们总是欲说还休。而问及曾拉过“裸纤”的几名村民,他们都理直气壮地告诉记者:“这没得啥子,我爹、我爷都是脱光了拉的……”
  在与官渡口镇花红岭村里的纤夫们谈及婚姻家庭时,他们说,过去生活艰难,现在虽然日子好过了,但也不敢懈怠,每天都要想法子挣钱。纤夫谭魁新说,经常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赶在天亮时把木船摇到码头去揽活。谭帮武说,纤夫在外拼命干,为的就是让在家从不上船的妻儿有口饭吃。纤夫谭魁珍说,过去拉纤时,有时老婆随船,但她不是坐在船头,一遇拉不动了,她就下水推船,帮我搭一把力。
  所以,在他们眼里,《纤夫的爱》虽然流行,但“妹妹坐船头”那浪漫的爱从来不是真正的纤夫的爱。而宋代严羽的纤夫诗:“船在下江口,逆风不得上;结束作男儿,与郎牵百丈。”诗中女子跳下滩头,与情郎一起拉动生活重担的爱才是他们的爱情写照。

  巴东纤夫拉来500万外宾
  荆楚网消息 (楚天金报) 金报巴东专电 特派记者黎阳清、蒲哲报道:“脚蹬石头,嗬嗨!手扒沙呀,嗬着!光着身子,嗨呦……”昨日,一曲遒劲豁达的纤夫号子,拉开了第二届巴东中国三峡纤夫节大幕,在百舟竞技等与纤夫文化相关的大型活动中,游客们大开眼界。当天,全国百余家旅行社及英、美、日等10多个国家的游客参加了开幕式。
  据介绍,“山川险胜甲荆南”的巴东,是巴文化、楚文化及土苗文化交汇地,也是纤夫文化发源地。三峡工程蓄水前的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暗礁密布,逆水难行船,便出现了数十个纤夫一起拉着纤缆让船上行的壮丽场景。千百年来,这种场景凝结成了一种震撼中外的峡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而在巴东神农溪,因其水浅滩急,纤夫时而下水推船,时而上岸拉纤,除冬天穿上衣服外,其他季节几乎全部裸体,原因是,穿裤妨碍水中劳作,粗土布湿水后,会把皮肤磨破。如此久而久之,“裸纤”成了神农溪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游客眼里,纤夫、“裸纤”是一件好玩的事,但鲜有人知,历史上的纤夫生活,是血与泪的交织,如诗中所言:“古栈荒台多朽骨,篙眼绳沟血斑斑。”据三峡纤夫“活化石”、98岁的谭帮武讲,那时拉一船棉花,从汉口到重庆要走五六个月,运气好,可以挣七八吊铜钱,能买个700斤小麦养家糊口,这用血泪拉回家的都是救命粮,若遇上恶劣天气,挣不到钱,家人就得挨饿。而如今,在神农溪沿岸,有近600名纤夫借当地旅游业兴起之机,将拉纤作为一种表演,从中外游客那里挣来不少钱,家境日渐富裕,拉着纤缆奔小康。
  纤夫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昨日开幕式上,来自加拿大的弗来德·泰德先生有幸成为神农溪旅游开发以来的第500万名外宾,获得当地政府特别纪念奖。据巴东县县长刘冰介绍,该县旅游业年产值已过6亿元,占经济总量的12%-15%。今年以来,接待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左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