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崆峒山的那点事儿

崆峒山的那点事儿

一、崆峒山概况
崆峒山,道教有史以来最早的发源地,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 西出关中之要塞 。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二、崆峒山历史文化渊源
崆峒山,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三、黄帝问道崆峒
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四、古代帝王西临崆峒
由于轩辕黄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访名师而万古留名。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八骏访西王母于泾川瑶池,后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也西登崆峒,汉武帝处处效法黄帝,黄帝败炎帝战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时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临有司马迁陪同,所以在《史记》中记载非常详细。 汉武帝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军马场。这个机构一直沿续到明代,唐太宗也亲自登临。



五、宗教文化及三教合一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荣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齐名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皇甫谧,朝那人,除大多数人熟知他是医学针灸鼻祖之外, 他还是博学多才的学者,《甲乙经》是我国针灸术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还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一批学者文人的旷世才华。


六、文人墨客与崆峒
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辉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司马迁曾慕名登临;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此后历代文人名士有的虽没有到过崆峒山,但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七、崆峒武术
崆峒山也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诗中赞道:“世传崆峒勇”,杜甫也盛赞“崆峒足凯歌”。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当代传人燕飞霞曾于1956年在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1957年随中国武术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佛尘五项冠军。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特点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2001年5月第一届崆峒武术节在崆峒山隆重举行,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贺。
崆峒武术因为其套路独特,兵器五花八门,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在诸多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也常被描写成反面角色。后来金庸先生亲临崆峒,对崆峒武术做了详细了解后,为崆峒武术正名,并题书“崆峒武术,威峙西陲”。图为金庸先生题字,崆峒派武术奇才燕飞霞,五大门派崆峒论剑



八、崆峒美景
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



九、民俗传说
崆峒山几乎每一处景物皆有传说。
二郎石传说:二郎石是后峡的一个景点,在后峡四沟口上山路对面的胭脂河谷中,有两块巨大的方形石块,呈青褐色,每个石块约有百多吨重,高宽各为4米,间距不过2米,潺潺的胭脂河水千回百转,从两石之间流经,河水清澈见底,水中的鹅卵石随水波晃动青蛙在水边跳来跳去,一派情趣盎然的自然风光。更为神奇的是两块巨石相对处,均有一个洞孔据民间传说,当年黄帝到崆峒山问道,黄帝上山后,群臣们便在山下挖石取土,堆砌成山,以便迎接黄帝下山。大臣们干得正欢时,恰逢二郎神路过此地,他看了十分感动,也加入到筑山大军中去了,那二郎神力大无穷,挑得多,跑得快,眼看一座山峰越来越高。玉皇大帝闻讯,说:"岂能高过崆峒山!"下令停止筑山此时二郎神正从大象山取下二块方形巨石,在石上打好扁担眼准备挑上山去,听到玉皇命令后,便将两块巨石放置在胭脂河谷,这两块石头就这样永远的保留下来。后人在石上镌刻有"二郎石"三个大字。
[local]20[/local]
胭脂河:相传秦始皇西临崆峒,行至崆峒山下,随从的大批宫女又累又热,于是用河水洗脸,姑娘们的胭脂将河水染成了胭脂色,河谷中弥漫弥漫着胭脂香味。自此以后,崆峒山下的河便叫胭脂河。
此外还有崆峒山名字的来历、老君楼壁画的来历、黄龙岭的传说、鼋驮碑、弹筝峡由来、传说中的凤凰岭、雷声峰的来历、玄鹤洞传说、晾经台的传说、药王的故事、唐王问津处、皇甫谧的传说、周穆王巡崆峒、汉武帝游崆峒、秦始皇登崆峒、广成子的传说 ……实在太多了,以后跟帖再做详细介绍。


十、看一张震撼的图
[local]21[/local]

崆峒山地势险要,山上建筑又多耸立在山脊处,修建难度相当之大,多处地方人不能到达,于是就用山羊将建筑材料驮上山。为了纪念历代帮助修建崆峒山的山羊,建此雕塑于山门前(它们身上驮有砖)。


(本文信息大部分来自网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好贴,当年几欲前往,怎奈缘分未到。

注意表述,应为道教发源地之一。 :

TOP

谢谢学长指点

以后再查找相关资料作一完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