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浙江非遗工作迈入第十年 经济上“保障”传承人

浙江非遗工作迈入第十年 经济上“保障”传承人

2013年03月21日 22: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3月21日电 (记者 汪恩民 实习生 邵思翊)“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在201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表示,非遗文化是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脉传承的重要。尊重传承人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在经济上对传承人有所保障。

  2013年,浙江省非遗工作走到了第十个年头,也是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推进年。3月20日至21日,在杭州富阳召开的201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对浙江省非遗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规划。

  据悉,浙江省是全国国家级“非遗”最多的省份,已有12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还有非遗传承教学基地68个,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55个,非遗生态区试点9个。

  保护非遗传统工艺,最关键的是要保护真正在第一线的传承人。王淼表示,2013年非遗发展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让传承人的收入翻番,让非遗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翻番。

  “非遗传承人作为艺术家、手工匠人,具备文化底蕴非常重要。”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表示,不少非遗传承人从小接触手工技艺,但在文化知识上相对缺乏,要开办一些培训班、学历班,从而提升传承人的文化素养。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各地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各显奇招。如杭州市利用传承基地、传承人、保护名录项目以及专家之间四力合一,实施“专家领衔重点保护非遗项目工程”和“非遗师徒传承工程”,通过专家与项目的一对一保护,建立了非遗事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仅2012年,台州市就创建了42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和地方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后继传人。

  “现在不少表演艺术类项目都濒临灭绝,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植和主导。”王淼告诉记者。

  湖剧原称“湖州小戏”,是起源于清末明初流行于浙江一带的民间曲艺。后因种种原因一度濒临灭绝,甚至湖剧团也已被撤销。随着非遗工作开展,目前有4个市级湖剧传承基地,培养了不少湖剧传承人。

  “基地虽然多,但是传承的效果只有一般。”湖州市文广新局文艺处副处长朱忠民说,由于湖剧项目传承人主要是社会及学校的爱好者,因个人兴趣、戏剧功底等原因,影响了湖剧的传承。

  2013年,湖州市探索“越转湖”模式,利用越剧演员良好的戏曲功底来推进湖剧事业专业化、科学化的重点传承。

  王淼表示,目前各地市都开始重视表演艺术的非遗项目,但由随着观众口味的转变、传承人的衰老,加之政府投入力度不足,这些项目仍然岌岌可危。“要是戏没了,那就真没戏了。”(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