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辰)探寻非遗魅力,践行文传使命。7月5日,我院暑期实践队探寻麦秆贴小组展开了一系列工作。虽然室外气温高达38度,但是队员们仍然坚守在会议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
麦秆贴画是一种经过漂染加工的麦秆,剪幅成画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很短,仅有60多年左右,产生于潮州地区。中国麦秆贴以广东潮州、浙江浦江、黑龙江、广西为主要产区。浦江麦秆贴画是由明朝末叶浦江才女倪仁吉首创,清同治年间经浦江镇金翠娥发掘整理而得流传。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浦江麦秆贴经历了新的时代,被评为了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了解到相关资料以后,小组成员针对前期工作展开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脚本,解说词以及分镜头的写作。
小组的组长朱翡昳负责队伍的编导和调研工作,对于脚本的写作,她建议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脚本。朱翡昳表示虽然她是第一次参加暑期实践,但身为组长,她会尽自己的努力把任务完成好,安排好整个小组在暑期实践中的各项工作;负责调研的组员丁霜霜和何燕不顾夏日的炎热,奔赴金华图书馆和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给整个组的工作进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负责摄像的余传友和陈秋杏对于分镜头的拍摄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身为本地人的傅康宁提前几天到达了制作麦秆贴的地方,进行了相关的了解;编导赵磊则整理出了解说词的大概框架;随队记者姜雨辰则对小组的进程进行了记录,对小组成员的实践日志进行了收集。
奇花绚烂出村野,天涯共此好芳华。经过小组成员一天的努力,组员们把浦江麦秆贴的脚本,解说词以及分镜头的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组员们将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纪录片的拍摄做好准备。相信组内成员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体会暑期实践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