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凡平教授及詹姆斯·康纳利教授讲座回顾
陈李凡平教授及詹姆斯·康纳利教授讲座回顾
6月18日上午,陈李凡平教授在她做的关于“白蛇传、蛇精和蛇崇拜”的讲座中,与我们分享了她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陈靖姑信仰文化中也具有蛇崇拜,经过求诸文献文本,她先是介绍了中国历代文献中蛇精形象的演变、法海和蛇精的宿世恩仇等内容,并对蛇图腾与蛇崇拜进行了历史的追溯,以此来说明信仰的演变,同时思考主流信仰对地方信仰的征服关系。最后得出:法海对白娘子的憎恨,非镇压在雷峰塔下,可能历来来佛教、道教、巫(地方信仰)等对蛇崇拜的降服有关;白娘子的人性化,则与蛇崇拜的慢慢衰落有关。
陈李凡平教授从田野启发,注重追溯文本,考虑文学或故事形态的关系,来关注信仰的演变,大致属于文学人类学的路径。我们看到她田野所得的珍贵资料,包括提线木偶戏里陈靖姑降蛇的一段,典故和表演、祭祀和信仰的内容都很丰富,但与文本的联系似乎又有美中不足之处。代表了传统的路径,一是主要以文本研究为主,仍无法超越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范式;二是田野调查,如何结合进入文本分析,也是一个问题。顾先生的范式其实是被业内过早抛弃的,中国是个文献大国,很多可供研究的材料,问题是如何运用及超越,田野如果是这种超越的第一步,那么,如何继续往前走是值得思考的。吕薇等大家的研究如果更多说来是一种理论上的建设,那么顾氏的范式和文学人类学,还有待继续实践,至少至于能为当代及后来学人提出一种可供习用和承续的方法或者范式。此外,关于陈教授提起关注的南方民族的蛇崇拜研究,以及台湾王秋贵主编的《中国仪式》关于田野作业中对于文化的记录与保存的框架和方法之推介,等还有待学人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关注。
讲座中,陈李凡平教授对于“冷门的东西”的挖掘、记录和保存的热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很多时候强调问题意识和学理性,但对多数正在消亡的文化而言,记录保存总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更重要的研究。
下午,詹姆斯·康纳利教授在讲座,介绍了以林德夫妇(罗伯特和海伦)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当时美国印第安那州一座市镇曼西市展开的人类学社会学调查。
曼西市本来是一个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小城镇,1880年以天燃气迅速发展,人口几乎每十年翻一番,1900以后以玻璃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19世纪中后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发达,进入去工业化时期,存在教育与职业的冲突等方面问题。学者对曼西市的人类学研究从1920年代开始,也许是美国中研究较为透彻的小城市。林德夫妇1923年第一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参与观察法,他们加入俱乐部等所有交际活动,并关注宗教怎么影响当地的生活,1929年出版了Middletown(《中镇》),开创了以小镇为对象的社区综合性研究。书中涉及小镇居民生活、职业、家庭、闲暇活动、宗教活动等方面的状况。他们发现当地个人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基本没有变化。但没有涉及移民与种族之间的变量。后来1937年,林德再去了曼西市调查,调查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出版了Middletown in Transtition(《转变中的中镇》)。之后对中镇的研究渐多,还有多种书和电影,也有用统计数据等方法。
詹姆斯总结美国学者中镇(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可供借鉴思考之处:
注重对价值观的研究。林德夫妇社会和经济变化之后,价值观基本保持不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改变;进行持续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方便比较;个案的代表性问题;记录去工业化与工业化的影响;理解美国的中产阶层。
社区是人类学和社会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单位和内容。如何在以后深入也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白水阿吉 于 2012-6-22 01:1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