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育部: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教育部: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教育部: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5日19:1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记者吴晶)教育部部长周济15日在此间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对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的讨论仍不绝于耳。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邀请多位学术界权威人士和高校校长,就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进行研讨。

  周济说:“多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然而,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当前要重点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周济说,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把好出口关。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认真受理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他说,“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此外,高校要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他还表示,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和隐瞒。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TOP

“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人民时评)

李泓冰 《 人民日报 》( 2009年3月18日   05 版)


  越是看似神圣的所在,曝出的丑闻也越令人震惊。可是,震惊之后,我们需要问一声“为什么”。

  浙江大学曝出牵连院士在内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

  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很复杂,除了造假,还似乎牵涉到企业的商业利益。姑且拂去这些云山雾罩,细细端详一下“学术不端行为”,比照一下此前曝光的一些知名学术造假案例,我们甚至能听见暗自的叫屈声。是的,这可能不算是最过分的学术腐败,毕竟他没有全文粘贴,也不是主干部分剽窃,只是局部作假。

  类似贺博士的“不端”,在学术界并非罕见,包括有的高校及研究所在拉项目之中的明争暗斗甚至使一些“不端”手段,几成学界潜规则。所以,周部长说的“零容忍”,让人忍不住要拭目以待:这些“不端”,如何去发现?“花瓶”导师现象如何杜绝?制度性的揭假、打假如何成为现实?更有必要轻轻问一声: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础教育?

  学术不端的贺博士们叫屈,可能还有这样的话外音:能全怪我们吗?有的学校和老师不是在或明或暗地默许甚至鼓励着我们,在作文中编造动人情节,哪怕有明显的纰漏,也会被老师当成范文,表扬为“合理想象”,以至于中考、高考作文中,母亲病亡、自己如何励志的比例高得吓人;每逢上级来检查学生减负,有的学校便叮咛学生瞒报作业量、夸大体育锻炼的活动量;至于在升学中,给简历弄点小手脚、多一些“锦上添花”的经历,甚至老师连推荐信的内容看也不看,就署上大名的故事,更比比皆是……

  至于不那么明显的造假,更几乎成了孩子们中的潜规则: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作文中的假大空思想,被当成拿考场高分的“秘诀”。相反,如果作文中写了真话,上级检查之际不肯为学校圆谎,这个孩子肯定会被视为“行为不端”——不是有一个孩子傻乎乎地在作文中说了“真心话”,表示讨厌春天,因为春天容易流行疾病,便被判为零分吗?

  在说“真心话”就意味着“大冒险”的潜移默化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犯一些如贺博士一般的“不端”,会是很奇怪的事情吗?他们的道德感原本就极其脆弱,才会在些微的名利之饵诱惑下,一触即溃。

  探究“假”花开放的原因,须决然掘开土壤。因此,“零容忍”,更应前移到基础教育。那样的话,非但学术造假会失去滋养的土壤,连雨后春笋般的“假冒伪劣”商品,可能也会被扼杀于摇篮之中。

  果如此,则幸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