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唯一锡伯族家庙向社会开放 历时2年修缮改造

中国唯一锡伯族家庙向社会开放 历时2年修缮改造

2012年06月07日 17: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沈阳6月7日电 (记者 秦逸)由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政府斥资,历时2年修缮改造的中国唯一锡伯族家庙,7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当日恰逢锡伯族西迁纪念日。

  有“射箭民族”美誉的锡伯族,目前仅有人口10多万,分居在中国东北和新疆两个地区。据史料记载,18世纪中叶,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西迁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就是聚集在家庙话别的。

  现今的锡伯族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文化广场内。记者在现场看到,家庙里有7个展馆,主题包括西迁、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居、婚俗和民族大团结,其中用现代科技手段幻影成像的特技“真人”,立体反映了锡伯英雄图伯特回家庙祭祖的场面。

  锡伯族家庙又称太平寺,始建于公元1707年,为藏传佛教寺院,由当时居住在盛京的锡伯族人集资修建。家庙此前曾遭到不同程度损坏,1982年时仅剩三间中殿。2003年政府对家庙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并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2003年以来,因消防、安防设施未达到相关标准,家庙未向社会开放。2006年,其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锡伯族家庙正式向社会开放,就是让这座见证锡伯族西迁戍边史的建筑重放异彩。

  家庙开放当日,从西安远道而来寻根的关伊妮三姐妹来到这里,她们在姓氏对照表前不停拍照,说家庙修缮得这么好出乎预料。(完)

TOP

锡伯族家庙

文/徐光荣摄/沈生  

沈阳日报 2003年3月21日

   沈阳的太平寺又称锡伯族家庙,坐落在和平区北市场站前街,东距实胜寺几百米。它是在海内外素享盛名的民族标志性历史文化古迹。

  早期的锡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尔。清初,皇太极为防备锡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朝廷又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迁入盛京。此后,盛京的锡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锡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却没有一个他们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锡伯人筹集60两银子,在皇寺附近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造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108部,创立了锡伯家庙。

  由于锡伯族人敬仰关公,家庙里又特供关公雕像,于农历六月初十关公生日,与五月十三关公单刀赴会之日祭关公两次。这样,每年锡伯族家庙在农历春节,四月初八佛诞节和关公的两个祭日都是庙门大开,有隆重的庙会,太平寺一时间成为盛京香火鼎盛的胜地之一。

  在太平寺的正殿正中曾悬挂着木匾一方,上书四个烫金大字“锡伯族家庙”。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馆。这块匾额,也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

  咸丰年间,驻守在盛京城的锡伯族协领色普铿额,被派率部赴天津与入侵的法军作战。临行前,他与上百名官兵来到锡伯家庙,祭拜神祖,保佑出师大捷。一天清晨,大雾弥漫。色普铿额查哨回来,突然土山口对面枪炮声四起,喊声震天,法军借大雾开始进攻了。色普铿额随即率众迎敌,就在这一瞬间,胸前的朝珠劈里啪啦地散落在地上。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立即下令停止前进,把守阵脚。接着,他跳下坐骑,寻找散落的朝珠重新串好戴上,此时天晴雾散。

  法军见清兵不肯出击,天又放晴,只好驱动山口处的伏兵强攻。色普铿额恍然大悟,原来法军是想借大雾引清兵入套。法军计谋败露,而锡伯营官兵斗志正旺,一口气打退了敌人。班师回到盛京后,为感激神佛和祖先保佑之恩,色普铿额与参加那次战斗的几员战将敬上这个匾额。从此,锡伯家庙的香火更旺了。

  在改造北市场的城建规划中适时地重建太平寺,使其与实胜寺、中共manz**省委旧址等相邻景观形成一个旅游链,为繁荣沈阳的旅游文化再做贡献。



  

TOP

沈阳锡伯族家庙6月7日首次开门迎客

2012/06/05  [来源:辽一网]

  辽一网讯 6月7日,由中共沈阳市和平区委、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和平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锡伯族文化展览暨锡伯家庙开放仪式,将在沈阳市和平区皇寺文化广场隆重举行。届时,由沈阳和平区斥资500余万元、历时2年修缮改造的锡伯家庙开门迎客。每日早十点到下午三点只要凭借二代身份证就可进庙参观,2000余件锡伯族展品免费向大众开放。

  锡伯族家庙的历史

  沈阳的太平寺又称锡伯族家庙,它是在海内外素享盛名的民族标志性历史文化古迹,也是全国惟一锡伯族家庙。

  早期的锡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尔。清初,皇太极为防备锡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锡伯人逐步分派到各地去驻防。康熙年间,为加强防务的需要,朝廷又将锡伯兵丁连同家小近8000人分三批迁入盛京。此后,盛京的锡伯人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锡伯人大都信仰喇嘛教,但盛京却没有一个他们做佛事的固定场所。康熙四十六年,盛京的锡伯人筹集60两银子,在皇寺附近买了五间房子,找来匠人塑造了佛像,又从京师(北京)请来了甘珠尔经(大藏经)108部,创立了锡伯家庙。由于锡伯族人敬仰关公,家庙里又特供关公雕像,于农历六月初十关公生日,与五月十三关公单刀赴会之日祭关公两次。每年锡伯族家庙在农历春节,四月初八佛诞节和关公的两个祭日都是庙门大开,有隆重的庙会,太平寺一时间成为盛京香火鼎盛的胜地之一。


        
  锡伯族家庙的祭祀仪式

  锡伯族家庙的修缮

  锡伯家庙始建于公元1707年,为藏传佛教寺院,有当时居住在盛京(而今的沈阳)的锡伯族人集资修建,是全国唯一一座锡伯族家庙,也是研究锡伯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物,解放前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82你那仅剩三间中殿,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区政府开始对锡伯族家庙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并申报为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2011年沈阳和平区政府投资500余万元对锡伯家庙进行修复,修缮后的总面积达到四千多平方米,收集展品达2000余件。试开放时期,参观人次达到1500余人。

   

      
     修缮后的锡伯族庙

  锡伯族家庙如何参观
  锡伯族家庙正式开放后,将免费面向大众。只要凭借本人二代身份证就可免费进庙参观。开放时间在早十点到晚3点,参观同时,将有讲解员为市民免费讲解锡伯族的文化以及历史,重现锡伯族人西迁的重大历史场面。

 
     
     再现的锡伯族洞房

  老北市的记忆

  为让百姓重温老北市深厚的民俗文化和锡伯族特色的名族文化,沈阳市和平区还将在锡伯族家庙内举办“老北市记忆”图片展。此次“寻找老北市记忆”活动共历时一个月,共征集到老黑白照片800多张,油画作品5000多幅,老物件百余件,老故事10多个,关于北市的文献书籍7部。北市历时和变迁都将在6月7日的锡伯族家庙的开放日正是展出。

  站在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起点上的和平区,意在通过举办本次活动,拉开锡伯家庙正式开放的历史序幕,让这座见证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建筑重放异彩。同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家庙作为省、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手段,宣传弘扬并保护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老北市图片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西迁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 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