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陈连山、施爱东:清明是人与自然、祖先同“过年”

陈连山、施爱东:清明是人与自然、祖先同“过年”

陈连山、施爱东:清明是人与自然、祖先同“过年”

2010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



  人民网文化频道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文松辉、黄维、雷志龙)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今日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就“清明节文化的内涵与创新”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清明其实也是一种过年的习俗。如果说除夕是活着人的团圆,那清明是人和自然,人和自己的祖先一起过年。”

  【观点一】清明是人与自然、祖先同“过年”

  “清明最简单的说就是从唐代的寒食节来的。上坟扫墓原来是寒食节的习俗,后来元代取消了寒食节,但老百姓的习俗没变,就逐渐转到清明节上坟扫墓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陈连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今日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观点二】学界肯定“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伪诗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历代很多文人将清明节作为诗词歌赋的对象。如我们熟知的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第一,他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今日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观点三】恩施恢复“裸体纤夫”有文化合理性

  “民俗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方式对保护民俗文化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博士认为,“对创造GDP可能有好处,对保存传统文化有点促进作用,但是对文化意义的保存是很不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指出,“恩施恢复‘裸体纤夫’有其文化合理性,是当地老百姓自身的一种需求,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有促进作用。”

  【观点四】清明祭祀扫墓、踏青游玩在精神上是共通的

  “我们去扫墓祭拜祖先,一方面是为了感谢祖先生育我们;另一方面以前的人认为祖宗的魂灵会保佑我们现代人,踏青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利于人们健康的,人们去大自然里玩玩,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来,通过祖先的保佑,或者通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来体现生命力的勃发,这两个是在精神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陈连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今日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副教授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

TOP

不是说“寒食节”从春秋晋文公时候开始的吗?怎么又说是唐代了?????

TOP

清明疑惑

  “清明最简单的说就是从唐代的寒食节来的。上坟扫墓原来是寒食节的习俗,后来元代取消了寒食节,但老百姓的习俗没变,就逐渐转到清明节上坟扫墓了。” 
我疑惑,“清明节”怎么会是从唐代开始的呢?“  谁能告知与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