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有埃及、中国、阿兹特克、阿拉伯、巴比伦起源的理论。中国传说是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
东汉末三国时期徐岳撰、北周汉中郎甄鸾注的《数术记遗》中记述中国古代太一算、两仪算、三才算等早期算盘。
“太一算,太一之行,去来九道”。甄鸾注:“刻板横为九道,竖以为柱,柱上一珠,数从下始。故曰去来九道也”。
甄鸾注:“”“刻板横为五道,竖以为位,一位两珠,上珠色青,下珠色黄,其青珠自上而下,至上第一刻主五,第二刻主六,第三刻主七,第四刻主八,第五刻主九。其黄珠自下而上,至下第一刻主一,第二刻主二,第三刻主三,第四刻主四,而已”。
“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甄鸾注:“刻版为三分,其上下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三带四。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这是对珠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中国最早的算盘图见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卷左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帐本左手左边,有一个15档算盘[2]。
1371年)《魁本对相四字杂言》也有算盘插图,算盘分十档,每档7珠,上粱2珠,下粱5珠[3]。明朝人吴敬《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记载了有关珠算的算法。明代数学家徐心鲁在万历元年(1573年)刊行于福建的《盘珠算法》,附有有大量插图,图中所示的明式算盘是上一珠,下五珠。明午荣编《鲁班经匠家镜》对算盘的尺寸有较详细的记述:“”算盘式:一尺二寸长,四寸二分大,框六分厚,起碗底边,上二子一寸,下五子三寸一分,长短大小,看子而做”[4]明代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首创珠算开平方法,开立方米法。珠算不是一个人创造,首创于汉唐,经历宋、元而流行于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记述古里国时写道;“彼之算法无算盘,但以两手并两脚十指计算,分厘无差”[5]。计算器械很多文明古国都出现过,例如古罗马计算器没有位值概念,被淘汰,俄罗斯把算盘改成每柱十个算珠,计算麻烦。日本也使用中国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