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广东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与保护问题的思考
佛山市博物馆申小红
内容提要:
我国的古代城镇建筑,不论从城镇建筑的总体布局,抑或局部如楼阁、亭台、寺庙、道观、园林等,在建筑规划、布局、结构、装饰上都十分严密、考究,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城市的景观构图起伏变化,空间层次丰富,与环境自然和谐,相互映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应当说是很有借鉴、学习价值的。
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应当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历史遗存和古代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些遗产和财富,伴随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历尽沧桑,几经兴废,得以保存下来,是极其不容易的。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中,应当十分珍视、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和财富,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城市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老城中部,是佛山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区域内包括简氏别墅、嫁娶屋、孔庙、李众胜堂祖铺等22处文物建筑及街道,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整合、统一规划,保护性恢复和优化古老建筑群,并将其融入佛山中心商业圈,打造成为佛山的城市标志性区域,是包括佛山在内的现代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佛山,城市改造,古建筑,民俗,文物保护
一、祖庙东华里片区的概况
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老城中部,属于佛山老城区的核心保护地带,是佛山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氏别墅、嫁娶屋、孔庙、李众胜堂祖铺等22处文物建筑及街道,像22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佛山老城区的各个角落,祖庙大街、臣总里、文明里、文会里、协天里、麒麟里、长生树7条街巷则是串起岭南文化明珠的金丝线。
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街区内相当一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亟待进行拯救式保护;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早在1981年底,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向国务院递交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中说到,“搞现代化,并不等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设很多工厂、大马路和高层建筑。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建筑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更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保护,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失或任意迁动位置。要在这些历史遗迹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 对这个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到1983年初,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又提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编制保护规划时,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确定保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古墓葬区、山川水系等,按重要程度不同,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和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
200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真正落实“五纳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的关系;规定了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均应承担依法认真履行保护文物的职责,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建设工程及旅游发展都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一定要确保文物安全。
2007年初,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佛山市政府启动了包括祖庙东华里片区在内的旧城改造工程。按照政府部门公布的相关文件,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的总用地面积为639320平方米,规划净用地面积为517471平方米(不含该片区规划设计条件中的文物保护用地)。
本着“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良好愿望,2008年10月8日,该片区最大的工程项目——“岭南天地”正式破土动工了。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期待它不仅可使古老的祖庙东华里焕发新的风采,而且可以拓展、深化和提升佛山整体形象,刷新佛山城市名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对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的几点思考
祖庙东华里片区内丰厚的历史文物资源,如何有效整合、统一规划,保护性恢复和优化古老建筑群,并将其融入佛山中心商业圈,打造成为佛山的城市标志性区域,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我个人认为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规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对改建区域内文物的清查和管理,切实搞好文物保护工作。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工程启动时,正值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五纳入”要求,加大对重点文物建筑保护的投入,加快环境治理和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凡是影响重要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建筑物都要坚决拆除,合理规划改建和保护的范围。如古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划定多少米或多少公顷以内不能有其它建筑物,保证消防通道的畅通。建设控制地带即为保护范围外扩的环状地带,即多少米或多少公顷以外的其它建筑物不能超过几层或超过古建筑的高度。建设控制地带边缘不能跨越大量的城市建筑,如果那样的话,就会降低古建筑的可识别性,同时,也削减了对该区域内建筑物在高度、色彩、造型等方面的有效控制。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已有6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初步划定。
另一方面,应开展对片区历史建筑的清查登记工作。由于该片区涉及的拆迁范围比较大,人员复杂,经常发生盗窃及拆迁户自行拆卸构件的人为破坏事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对片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建筑装饰构件进行抢救性拆卸保护工作,积极主动追回被住户自行拆卸的有价值构件,要实行统一存放,妥善管理。到撰文时止,佛山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共清查了2000多间历史建筑,录入资料700多份,拍摄照片3000多张,已收集或追回近150套木趟栊、近1000套屏风门等建筑装饰构件。
目前,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已将简氏别墅周边地块确定为首期启动范围,重点保护修缮片区内历史建筑物,以达到保护历史街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形象。
(二)、政府不仅要主导改建工程,政府的相关部门更要全程介入所有工程。
传统的旧城改造模式没有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而是由开发商自主开发,往往停留于固有的单体翻建,小修小补的渐进式旧城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举步维艰,拆迁户长期得不到妥善安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造成旧城日益衰败和文物被盗被毁现象。
政府主导,一方面要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采取收购、置换或协商等方式,收为国有加以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收归国有后,在开发利用方面,以祖庙东华里片区为例,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经营项目,不要有太浓重的商业味;一些较大的建筑群,可以办成公益化的设施如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等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政府要全程介入各项工程,尤其是古建筑群的改建与维修工程。一是要监督施工,确保用工用料质量。二是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确保古建筑的整体风格,修旧如旧。
2006年10月《商务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做好老字号历史研究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
我国的古代城镇建筑,不论从城镇建筑的总体布局,抑或局部如楼阁、亭台、寺庙、道观、园林等,在建筑规划、布局、结构、装饰上都十分严密、考究,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城市的景观构图起伏变化,空间层次丰富,与环境自然和谐,相互映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应当说是很有借鉴、学习价值的。
城市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应当保持民族文化的传统。历史遗存和古代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这些遗产和财富,伴随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历尽沧桑,几经兴废,得以保存下来,是极其不容易的。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中,应当十分珍视、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和财富,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城市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岭南天地”如能充分挖掘佛山粤剧之乡、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等文化特色,引入各类文化设施及现代化设施,使其成为佛山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精粹的综合社区,那将是佛山的幸事,更是佛山人民的幸事。
(三)、充分利用古建筑,突出地方特色,主打民俗品牌。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有着文化连续性的国家,这种独一无二的传承就体现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广泛存在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双遗产,既不同于美国单纯的自然遗产,也区别于欧洲国家的文化遗产。民俗的同时也是民族的,骑楼、锅耳式山墙、瓦脊、雕花屋檐、蜿蜒街巷等岭南建筑特色,更是片区里的亮丽风景,反映的是古老的东方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1、 充分利用祖庙、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挖掘地方历史,主打民俗品牌。
(1)、农历三月三北帝诞
素有“岭南艺术之宫”之称的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佛山民间的信仰中心,也是佛山市的中心标志。“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北帝的诞辰,整个佛山万人空巷,朝拜北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时期更是盛况空前,其仪式包括北帝坐祠堂、北帝巡游、行祖庙、烧大爆、乡饮酒礼、春秋谕祭等。现在只保留了北帝巡游仪式,祖庙北帝诞已成为祖庙庙会,并且已经什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农历十月九日孔子诞
孔子是自古至今读书人的楷模,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其影响穿越时空几千年,遍及全世界。每年的孔子诞,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包括八佾舞在内的各种祭祀仪式亦庄亦谐。每个学期伊始,佛山的家长尤其是幼儿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到孔庙,举行学童开笔礼,企盼孩子读书聪明、进步。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民俗文化精粹,带动旅游、购物、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农历七月九日黄飞鸿诞辰、十月十日叶问诞辰。
佛山是武术之乡,黄飞鸿、李小龙、叶问等武术宗师更是世界闻名。片区内的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可以在两个宗师的诞辰日,邀请他们的遍及世界各地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来佛山缅怀宗师、切磋武艺、交流心得,也可以现场表演武术,也可开馆授徒,将中华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2、充分利用嫁娶屋、简氏别墅、李众胜堂祖铺等,建立专题博物馆、展览馆。
与祖庙毗邻的东华里片区,则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水墨青砖建筑群和光滑平整的石板街。走街串巷,仿佛穿越时空隧道。
(1)、将嫁娶屋及周围古建筑群改造成嫁娶民俗博物馆。
明清时期,嫁娶屋这种建筑在佛山为数不少,刚开始并非一种专门建筑,多以大型宅第建筑群充任。清中叶后,随着佛山清代社会商品经济意识渐浓,嫁娶屋作为一种专供出租操办婚嫁喜事的场所,遂应运而生,在古镇里巷中越来越普遍,并形成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
该建筑群既豪华体面,又整齐美观,左右各有铺石小巷纵贯首尾,两旁还配置多个居室、厨房、储物房等备用。建筑群内各种家居设置、厨房、餐具、台椅、台围锦帐等一应俱全,而且还备有"新房"和多间客房、厢房等任凭使用,屋前的地堂还可搭棚唱戏,热闹一番。这不仅是佛山古镇独具特色的民俗文物,而且又是具有较高建筑和艺术价值的宝贵实物。
我们一方面将明清时期佛山嫁娶的风俗——从程序、仪式到场面,画成图片,或制成陶人陶器,摆放到嫁娶屋周围的古建筑里。另一方面,将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与嫁娶有关的实物也摆到周围的古建筑里,都配以文字说明。对于嫁娶屋本身,我们可以将它纳入商业运作模式。首先,我们要仿制一些古家具及嫁娶时所用器具、衣物等,按明清时期的习俗布置摆放。其次,我们将嫁娶屋出租,按照明清时期的嫁娶风俗及仪式来操办,以满足部分追求古典婚礼仪式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文化上和心理上的需求,所得费用全部用于古建筑的维修和保养上,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2)、将简氏别墅、李众胜堂祖铺等改造成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览馆。
佛山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陶艺、舞狮、粤剧、剪纸、木板年画、龙舟说唱、彩扎狮头、十番音乐、龙舞等十几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的精粹。
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资金、场地等瓶颈,遭遇着后继乏人的尴尬,佛山也不例外。
简氏别墅、李众胜堂祖铺等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在修缮一新对外开放后,我们也可将一部分场地办成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或展览馆,让市民和游客了解佛山,感受佛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于另一部分场地,我们可以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室和工作室。提供给一些没有固定工作场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授课教室,培养一些真正愿意献身其中的青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下去。
结论
政府部门在立项之初就已经论证,按照文化和商业相融合的改造模式符合该区实际。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慎重思考,认真对待。对祖庙东华里片区的改造,要围绕弘扬民俗文化和保护岭南历史文物这一主题,把该片区打造成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南国都会,打造成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成为佛山最繁华、最有品味、最能代表佛山形象的城区,我们在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