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
第21期 2008年12月1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
□刘蓓
--------------------------------------------------------------------------------
近年来以“生态”为着眼点的生态批评文本,往往停留在对显在的“生态题材文本”进行“主题批评”的层面,难以体现一种文学批评特定的批评视角和广阔解读空间。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几乎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也自发性地开始了“文艺生态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等研究。近几年,生态批评在国际范围已具一定影响,国内绿色文学研究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生态批评这个西式术语已被国内的绿色研究者普遍使用。虽然中外学者的研究都是出于对自然生态危机和人类文化生态危机的忧虑,试图通过文学研究对改善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发挥作用。然而从研究模式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绿色之思”与重视文本研究的西方生态批评尚未完全“合轨”。
在生态批评的发源地美国,经过十多年的批评实践探索,生态批评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定论,解读文本的方法也有了基本的框架。相比之下,目前国内生态批评研究模式还不够明确,尤其在两个方面有待加强。其一是对生态批评本身的文学研究特征挖掘不够。西方生态批评的主流方式一直是立足文学的,其代表性论著都是围绕文学文本进行研究,而我们的一些生态批评著述更像是一种泛学科化的“生态文化批判”,过于弱化文学研究的本色。其二是对于生态批评的具体实践方法语焉不详,对作为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之文本对象、基本批评模式、解读方法等还缺乏准确的定位。正因如此,虽然近年来的文学批评中也有不少以“生态”为着眼点的文本解读,但往往停留在对显在的“生态题材文本”进行“主题批评”的层面,概括文本中体现的“生态思想”,泛化地总结出其“生态主题”,难以体现一种文学批评特定的批评视角和广阔的解读空间。
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形式丰富的文本解读,是文学批评生命力的保证。根据已获普遍认可的美英生态批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文学研究相比,西方的生态批评主要体现了三个特色。
生态批评具有特定的当代社会文化背景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环境运动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公众文化基础,环境主义思想在大批学术研究者中获得了认同。生态批评不仅是“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格罗特菲尔蒂语),也不仅是“在一个环境危机的时代进行的文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一种“以投入环境主义实践的精神进行的关于文学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布伊尔语)。因此,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研究相比,生态批评有着社会政治性任务:作为一种以“拯救地球”为己任的文学研究,它要探索“文学文本和理论话语中关于环境的建构”(布兰奇语),要对文化和文学文本中关于环境的积极或消极的观念进行历史的挖掘和揭示,要向人类对环境的霸权提出质疑,并试图进行修正。生态批评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文学批评转变读者的世界观,代之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观——看到自然、人类以及包含了自然和人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批评的主流是以“环境问题”为焦点的文化批评
这里所说的文化批评指的是文化学视角的文学批评,其研究对象是文本,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在生态批评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当前“职业的”(而非“客串的”)生态批评家,仍然以大学英语系教师为主体,他们延续着坚守文学文本的批评传统。影响最大的生态批评家,如布伊尔、贝特、斯洛维克等,都是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同时将揭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何看待和再现环境、环境中的人类经验、人与环境的互动)作为其批评的根本任务。进行这种文本分析的批评家是紧扣文学语言的,经常采用“细读”方式,虽然其进入文本的“醉翁之意”出乎语言之外。美国和英国的生态批评实践始于对散文体裁的“自然写作”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文本批评,这两种文本的研究一直是生态批评中最具特色、成果最为突出的。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发展出多种批评视角和形式,文本范围不断扩大,对文化文本的研究也颇有“市场”。比如,不少学者研究“环境话语”模式中的修辞,“环境话语”已经从文学写作扩大到跨学科的学术领域,甚至进入公共领域,特别是媒体、政府机构、社团组织和环境宣传组织的写作。环境写作与生活和教育实践的关系也受到关注。此外,还有一类理论性研究严格地说不属于“批评”(criticism),而应归属范围更大的“文学研究”(literary studies)。那就是理论性地研究文学在对“环境解构”的抵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探讨如何把其他学科的某些形式看做文学反映的模式。也有研究者对模仿和指涉理论进行新的探索,研究文学文本中用来再现环境时的模仿和指涉方式等。
与传统研究方式相比,生态批评还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点
生态批评家将普通生态学理论、生态哲学思想、环境主义文化观念以及地理学、地质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相关理论注入文学研究,体现了不同学科和方法论的交叉融合,开阔了文本解读的视野。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生态批评学者跨学科知识储备大多不够,尤其对自然科学是门外汉,西方的这种研究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虽然中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特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国内外文学界对于“绿色研究”的重视还是不谋而合的。国内学者具有独创性的生态文学研究,有利于改变国内研究界“追赶”西方文学理论步伐和生硬套用西方方法的状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研究新范式、发展中国文艺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文学研究的过程中,吸收西方学术资源,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更新研究模式、改善文本框架、丰富批评方法,是今后生态批评研究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