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赵世林】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赵世林】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更新日期:2010-01-19]

                                                                 赵世林

  随着现代化的进行,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一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保有本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自身具备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这种文化传承机制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并行不悖,甚至与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共同构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内容。过去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是在自然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而现在,它们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

  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正经历着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还不够协调、同步,集中表现在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现代先进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体系,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出现断层的趋势;其二,与社会发展相对应,在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中,片面强调经济开发和民族地区普遍的模式化发展,有意无意地使体现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丧失或被淡化,使民族关系中的某些潜在不和谐因素有所增长;其三,对正受到冲击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相应的保护政策,也缺少鉴别、引导的社会机制,所以造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优秀部分正在流失,而另一方面,借助所谓的文化“自然回归”,某些腐朽没落的东西趁机抬头,而且在某些地区还很有市场,与现代化的主旋律极不和谐,甚至是“反现代化”。

  解决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关乎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正面临丧失的危险,应该制订相应的文化保护政策,在谨慎鉴别的前提下,对其实行必要的抢救和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对民族文化的疏忽或失误,也无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人类文化连续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受内在机制的支配而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要求,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再生的特性。与文化的横向传播不同,它主要在代际间纵向传递。文化传承机制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第一,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强制。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人生来就处在某个社会群体中,成为该社会的一员,并浸沐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毫无选择余地地承袭这种文化,并又把这种文化传给后代,形成一种基因复制式的社会强制。

  第二,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心理传承。文化传承是各种文化构成要素的传递,方式也相应地分为语言传承、行为传承、器物传承等,但最稳定最持久的是心理传承。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这种心理传承往往表现为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构成为民族认同感的核心部分。所以文化传承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传统。由于文化传承具有稳定和模式化的特点和要求,所以文化主体根据价值选择所承接的文化为社会所接受。

  第四,文化传承机制包含着文化的选择机制。以价值判断为特征的文化选择机制不仅与文化传承机制相伴而行,而且制约并促进传承机制的运作,使文化具有阶段性、变异性的特质和时代特征。

  民族文化传承的机制和属性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广义的文化视角看,现代化建设既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次全民族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所建设的现代化必然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中国文化的特质,具有中国特色。从文化传承机制与主体的选择机制的关系上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有机统一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随社会的发展作出选择判断才会具有时代特征,才具有生命力,所以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向现代化迈进,必然要超越传统;而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又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具有“文化基因”和模式化稳定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的现代化又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据,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超越、发展。

  有必要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传承机制中文化主体的选择绝不仅限于时代性的横向选择,而且也包括文化基因和模式的纵向选择,构成社会强制的内在契机。“全盘西化”论者没有认识到这点,其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夸大文化传承中的时代选择,强调文化的横向联系,而忽视文化的纵向传承中的基因选择和模式化要求,从根本上违背了传承机制和文化发展规律。

  民族繁荣与物质文化生产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承始终伴随着物质、文化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化建设不能只发展物质、技术,还应同时发展精神、文化,特别是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这两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共同并存、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它将带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民族的繁荣必须伴有民族文化的繁荣,毕竟物质财富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民族传统文化构成民族稳定的核心要素。民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调适、整合功能,是重建和谐、稳定的现代社会的精神要素。就经济建设来说,民族传统文化还以民族凝聚力的形式起推动作用。有人认为,现在海外华裔纷纷来大陆投资,其背后的内在动力就是炎黄文化。这是一种深刻的见解。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再走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以物质主义为基础的旧现代化道路,而应当创造以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的新路,尤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实际上,民族文化的再生和复兴正悄悄地在我们身边出现:现代建筑的豪华装饰与古朴的琉璃瓦、亭台楼阁争相辉映;春节拜年、元宵灯会、中秋团聚一年比一年隆重。如果你到少数民族地区走走,则更会感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生命力。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