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今天是国际古遗址日,南塘河畔昨有重大发现 古明州水利设施长春塘遗址露真容

今天是国际古遗址日,南塘河畔昨有重大发现 古明州水利设施长春塘遗址露真容

昨天,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经过4个多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始建于宋代的长春塘在南塘河畔甬水桥附近露出真容,重见天日。这是宁波市内通过考古手段发现的第一个古明州水利工程,将作为南塘河历史街区的重要文物遗址而得到原址保护。

  长春塘是什么样的水利设施

  露出真容的长春塘遗址就位于南塘河畔,离河道4米左右、距甬水桥北约20米的位置。

  在泥泞的考古工地,这个考古项目的领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告诉记者,古明州“三江六塘河”之一的南塘河从鄞州它山堰经过古时宁波城南门“长春门”的“水门”(古城“甬水门”,是舟楫入城的通道)进入城内,最终注入月湖,“它和西塘河一起,是过去宁波城内最重要的淡水来源。”

  由于南塘河过去与奉化江相通,而且地处江南的宁波雨量十分丰沛,“因此筑塘坝以驭水是宁波地区自古以来常见的水利工程。”王力军说,距离古时宁波城南门约1公里的长春塘,其作用就是为了防洪分流以保护农田,“根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长春塘长144公尺,阔8公尺,当甬江之冲为南门外民田之外卫,旧为土塘,明万历四十六年令沈犹龙改筑石塘。”

  明代的石“壳”宋代的土“芯”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民国《鄞县通志》关于长春塘建筑年代的记载。现场可以看到,重见天日的长春塘内部结构宛如一个肉夹馍:中间的芯是始建于宋代的土塘,外面一圈则是用条石砌得很严整的明代石塘。

  长春塘遗址主要由塘体、木桩及古河道等部分组成。长春塘近东西走向,已发掘的塘体部分长约17米,宽约11米,南侧略微弧出。塘体以夯土砌筑,表面以石条封包,现存8层长方形石条错缝垒砌,各层之间以白石灰浆勾缝黏合。石条外侧面加工规整,每层石条铺面都采用“丁”字形横竖铺设。考古人员在石塘塘体上方的堆积层里发现了不少明代的青花瓷碎片,由此断定石塘的修筑年代应该不晚于明代。

  而石塘中间高高突起的泥土部分,则被专家断定为是宋代的土塘遗址。据王力军介绍,这些分层的黄土,显然是从山上运来的黏土,而不是河中淤泥,因此它是一处人工夯制的土塘;而且,这些夯土层每层约25厘米,夯层间以碎瓦砾夹隔,“这种夯制方式与宋代的国家建筑规范《营造法式》中所述的‘筑法之制’完全一样”。另外,考古人员在这些夯土层中还发现了宋代的越窑瓷片以及北宋政和通宝铜钱等未晚于宋代的遗物,“这说明长春塘土塘的始筑年代应不晚于宋代!”王力军说道。

  36根木桩揭示长春塘修筑方法

  在距石塘南侧约2米处,分布着一排高出底部约20厘米的木桩。松木桩东西向排列,插在青灰色淤泥中,已发掘部分松木桩共36根,大的木桩19根,直径20-32厘米,东西向,小的木桩17根,直径约12厘米,近弧向排列,分布于大的木桩四周。

  民间俗语“千年水底松”,即是指松木在水底一千年也不会朽烂,“它们的发现,表明古代人修筑塘坝的方法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在修筑河堤之前,也是先打木桩,围出一片地方,然后将水舀干再施工的。”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罗鹏告诉记者,松木是加固河堤经常使用的木桩材料,发现的松木桩,应该是筑塘时为防止水底淤泥下沉和移位所设的,起到巩固石塘的作用。其中,大木桩应该是明代的遗物,而小木桩开口低于大排松木桩,专家推测其年代应该更早,可能是宋代修筑土塘时所用的木桩。

  石塘南侧木桩外围,还裸露着数十厘米厚的河底淤泥。专家据此推测,此处应为旧时南塘河连接奉化江的河岔道。

  市民将来可近距离欣赏

  专家称,发现的长春塘遗迹构筑讲究,塘体宏伟,保存较好,不仅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为宋代《营造法式》提供了例证,也为我市大运河申遗关于宋、明时期的水利设施提供了历史实物。同时,长春塘遗址的发现,确定了明代南塘河东岸岸基,为再现南塘河历史街区古代地理风貌提供了参考,是研究古代宁波的水陆交通、水利工程设施以及城市发展史重要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也是名城宁波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预计年内将建成开放的南塘河历史街区,将对长春塘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市民有望近距离欣赏这一市区通过考古发掘发现的唯一古代明州水利设施。

  记者 梅子满/文 胡龙召/摄

  相关新闻

  宋代古墓与汪大猷有关?

  本报讯 此次考古发掘,除了发现长春塘遗址外,还在袁牧之故居南边发现了一座东西向的宋代墓葬。据罗鹏介绍,该墓葬为双室合葬墓。南北长2.86米,东西宽2.9米,墓室内出土有青白瓷盖罐、镏金银簪、骨簪、镏金银鱼、韩瓶、铜钱45枚。“出土的铜钱最晚年代为北宋晚期的‘政和通宝’,我们据此推测这座墓葬的年代为北宋晚期”。

  墓中出土的一件镏金银簪让罗鹏产生了大胆推测,“银簪上刻有一个‘王’字,我们初步推测这里为宋代的王氏墓葬。”罗鹏进一步推测,这处墓葬甚至还可能与南宋权吏部尚书、余姚大隐人汪大猷有关,“史书记载,他的外婆姓王,就住在南门外,他生前常去扫墓的。”

                                                                                                             转自《宁波晚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什么时候回家,看看这水底不腐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