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商业味浓 民俗味淡 端午记忆还有多少?

  2012-06-19 15:44   滨海广播

  主播:

  你见过端午节给小孩子戴的“搭拉”吗?你听说过在咱天津卫过端午要吃五毒饼吗?你还会把艾蒿绑在门把手上避邪吗?……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沾边不沾边的各色商家纷纷搞起了促销活动。但是,属于天津卫的端午民俗却逐渐失去旧时的光彩。属于你的端午记忆还有多少?民俗味儿怎样才能盖过商业味儿?详细情况来听本台实习记者陶微微的报道。

  记者:

  如果这会儿出去逛逛,您会发现,借着端午节,沾边不沾边的各色商家已经纷纷搞起了促销活动。

  粽子自然是端午节的主角。早在半个月前,各种粽子就早早登上了前台。在各大超市、糕点店的显眼位置,都设有专门的“粽子专柜”.不仅馅儿从单一的蜜枣,豆沙增加到水果、海鲜,包装上也是越来越精美。在卫津路某糕点店,工作人员指着货架上的一排粽子礼盒说:

  【出录音】

  超市人员:半个月了吧,那都是团购出去的,像那两种有新的馅儿,像莲子啊,卖得挺好的。

  在粽子热卖的同时,各大商场的促销也是不遗余力。在滨江道某商场,购物满200元就可以免费吃粽子;另一家商场则打出了“端午节满300减50”的广告。服饰、家具、家电……各种“不搭边”的商品都借着端午节打起了促销牌。

  但是,在商业活动风生水起的同时,端午节的民俗味却在逐渐淡化。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端午节就是象征性地吃粽子。至于很多其他本土的端午习俗,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都不太知道了。

  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民俗专家王来华介绍,在天津的端午习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比较普遍的一项是把艾蒿用红布条拴上,绑在大门的门把手上,相传可以驱蚊,现在有些人家还会这样做。但是,另一种吃五毒饼的习俗,目前已经见不到了。

  【出录音】

  王来华:五毒饼关键是把这个饼用模子给刻出来,刻完之后上面有图案,常常是一个葫芦,葫芦里面圈着五毒。

  除了插艾蒿、吃五毒饼,在老天津卫,还要给小孩戴一种叫搭拉(音)的吉祥物。市民李奶奶每年端午节都会做搭拉卖,她的搭拉上足足缝了14种物件。

  【出录音,压混】

  李奶奶:这叫老虎搭拉,这是五月节的粽子,这个是长虫,这是蛤蟆,这是壁虎……五毒吗,还有辣子,就是落下了,免灾,这是笤帚、簸萁,扫灾的,挂上辟邪。

  在民俗专家王来华眼里,这些习俗虽然有些“土”,但却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在全球化浪潮中,要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重要内容,所以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端午节的传统民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俗学教授黄旭涛强调说,民俗是有地方性的,要按各地方的特点来进行传承,只有把握住本地端午民俗的精神内涵,才能让它再次走进百姓生活。

  此外,当代社会的变化也给端午节民俗的传承提出了挑战。黄旭涛认为,只有把当代人的情感、诉求融入进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百姓寻找新的平台,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把民俗活动办在“家门口”,端午节才会重新回归。

  【出录音】

  黄旭涛:这种节日的传承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传承的,能不能组织一些现代性的端午节的活动,像包粽子我觉得就应该传承,可以通过社区来搞一些活动。

TOP

端午节,怎么过最传统?

  光明网 2012-06-20 18:50:28 来源:新华网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少年轻人都知道这两项端午节的代表民俗。最传统的端午节应该怎么过?大家都知道吗?

  1、画额佩饰:

  古人以端午为恶日,这一天五毒皆出,所以要给儿童特别的防护措施: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同时,还要用五彩丝线结成索,叫做“长命缕”,挂在儿童颈项、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处。成年人则可佩戴香包等饰物。

  2、避五毒: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避五毒”最古老的习俗是采药,同时,人们在端午这天还要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此外,还要饮蒲酒、雄黄、朱砂酒,并在室内喷洒药酒。

  3、挂艾草、菖蒲、榕枝:

  菖蒲叶片呈剑形,又称“蒲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艾草是药草,古人认为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招百福。民间传统,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

  4、躲端午:

  端午有诸多禁忌,从宋代开始就有接出嫁女儿回娘家过端午的习俗,俗称“躲五”.

  5、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记者 阳虹钰 吴翠峰)

TOP

品味属于端午的文化记忆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9来源:网络整合

  源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如今也风靡世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似乎每个民俗节日都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在当下一些发达城市,吃粽子甚至成了端午的惟一程序。


  “吃”出讲究

  源于农业社会的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如今也风靡世界。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似乎每个民俗节日都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在当下一些发达城市,吃粽子甚至成了端午的惟一程序。

  诸多文化名人回忆年轻时期,对端午节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吃”,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记忆,也凝结着他们对现实的思索。

  吃出来的节日记忆

  《十七岁的单车》编剧唐大年,父母都是南方人,后迁居山西。他记得小时候的山西物质还很匮乏,住在郊区冰冷坚硬的钢厂里,靠着父母的一点回忆延续着端午的气氛,粽叶要到城里去买,只有黄糯米,里面也没有嵌枣,但蘸着白糖吃,感觉很隆重。来到北京之后,他们家端午吃粽子的机会少了,而且大街上随时可买,也不像小时候那么珍贵了。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回忆自己的童年,节日里好像都是食品文化,靠着吃的记忆传承。他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中国人大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因为穷,“吃”才记忆深刻。尤其上世纪有一段时期文化活动弱化,有印象的都是吃。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以后,节日就可有可无了。大家当然知道端午不应该只是吃,但“吃”对当时来说就是一种寄托。

  江俊民,活跃在北京的台湾摄影师。在他老家,端午吃肉粽子,所有亲戚叫回来一起吃饭,是必然的节目。中秋佳节,除了月饼基本款,亲朋好友们还会在花园里烤肉聚餐,春节更疯狂,整个家族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因为他爷爷规定,每个节日都要团聚。自从爷爷过世之后,现在大家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其实,端午2000年的传承,确实离不开“吃”这道程序,吃出回忆,忆苦思甜,才能珍视现在;吃出讲究,讲究文化,才能寻找根源。

  送粽子可表感恩的心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萧放说,端午的“吃”其实是有很深的传统内涵的。其实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了夏至吃粽子的习惯,因为跟节气有关。“粽子的包裹和内容象征阴阳,阳包阴。”萧放说,夏至时节是阳气最盛的,但阴气已经滋生,所谓盛极必衰、要伏阴避阳,吃之前还要剥开粽子,让阴气散掉才能吃。

  在萧放印象里,南方的春末夏初似乎充满了“吃”的仪式。比如清明时节,江苏人要吃青麦汁染的糯米团子,他们家3月就开始吃菜糊糊、立夏时分吃软曲饼,这种东西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有的叫青面粑、广东叫软曲果、江苏叫立夏饼。武汉特别重视亲自动手包粽子,北京也有“吃”的传统,除了粽子,还有“五毒饼”,等于把“邪”吃掉。

  “其实除了吃,粽子还代表了一种礼节。北京的粽子类似心形,粽子虽小可表感恩之心,凡是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到端午这一天要给他送粽子。”著名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赵书回忆说,过去老北京人都讲究自己家里包粽子,用粽子当礼品送给邻居。粽子里包的枣的数量都很有讲究,一个枣的粽子要送给家里念佛的老太太,叫做一善破万恶;两个枣的送给最亲近的朋友,叫做二箸相交,或送给新婚夫妇,代表二心相映;三个枣的最为普遍,祝人家三星照户,三星指的是福禄寿;四个枣的粽子是送老人的,叫做四季平安;五个枣的送给今年考试的学生,祝五谷登科。“原来粽子的包装没有现在这么精美,大大小小的粽子用线串在一起名为‘九连粽’,送人的时候更显新意和祝福。”

  “竞”出精神

  上元节赏灯、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中国每个民俗节日的“活动”都是有差异的,而这差异后面代表着不同的精神。

  传统项目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一些地方城市都将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有很深的文化含义的。

  在屈原故里秭归,一个端午过三次: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尤为独特的是,屈原诞生地秭归乐平里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每年端午节咏唱“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400年来传承不息。

  在黄石,西塞山神舟会有着整套完备的活动方式,从神舟扎制、唱大戏、祭祀、巡游,到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历时40天,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期间时间最长的祝福和祭祀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自古以来的传统。各地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原因之一,“龙”是中国的文化图腾,但形式不一。如广东龙舟要祭过南海神后才能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四川、贵州等地直接在河边祭龙头,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表达对先贤的追思。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孝女曹娥。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等。近年来,国内外甚至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中华赛龙舟体现出的矫健、昂扬、浑厚的精神气质,也吸引了各国健儿。

  玩乐是节日主题

  除了竞技和祭祀,龙舟还有用做游船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萧放说,清代常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等均往观看,颐和园也开过龙舟,现在延庆等郊县在继续龙舟的活动,还有游天坛的活动,其实都是玩的主题。

  这种“竞技”、“玩乐”的主题在一些地方发展得较为“离谱”,比如东北前几年还有端午节对打石头仗的习俗,打到流血也不要紧。一些地方连“对骂”的活动都有。

  “有些虽然不值得提倡啦,但其实是有意味的。端午在节气上象征着阴阳两季轮换,本就是阴阳之间的斗争。”萧放笑言。

  在江俊民印象里,台湾地区端午节非常热闹。划龙舟、拜河、往河里扔肉粽子都是常态节目,甚至会有一些重要的庙宇里会有一些楚国时代的服饰展示,显得很庄重。

  端午节衍生出的欢庆活动也很多,街头有很多艺人表演,电视台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做节目直播宣传。

  “衍”出文化

  其实因端午节而衍生出的民间活动还有很多,功能有祭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种种不等。其中有些是带封建迷信味道的,有些却是浓郁的中国文化精髓。

  迎接夏日的独特风俗

  “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会在我的额头上点一个点儿,有的小朋友,大人会用雄黄酒在他的额头画一个王字。”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谈起儿时端午节的风俗记忆时表示,过节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艾虎和蒲剑。

  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剑就是菖蒲,它的叶子像剑一样,会发出一种挥发性的芳香味道,可以赶蚊子和小虫。“现在回想起来,家家户户都会那么做,实际上是在迎接夏日的到来。”

  端午百草都是药

  端午还凝结着中医的文化。比如北方抓癞蛤蟆,用“蛤蟆酥”制药,因为民间说法“农历五月五正午时分是天中,百草都是药”。各地都有采药、制草药的风俗,萧放的老家县志记载,一直到民国初期还有采药活动。民间南北各地更有斗虫、斗草等游戏,远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和中医药学,除了采药,民间一些儿童摘采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被称为“武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

  端午节还有保健养生的主题,并因此兴出一种配饰文化。萧放说,“比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活动。再如佩戴各种佩饰,如延年缕、长寿线,戴香囊、荷包等,民间认为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TOP

那些年的端午节:挂香包穿新衣 吃的不只是粽子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7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淳安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山水阻隔,形成了数以千百计的源坞,人们聚居其间,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特点。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淳安地处浙西南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山水阻隔,形成了数以千百计的源坞,人们聚居其间,形成了“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特点。


  所以,要较真起淳安各地的习俗,还真有些不一样。就拿即将临近的端午节来说,不同村子就有着明显且有趣的区别。


  节日将近,我们一起来掰一掰淳安当地有哪些传统的端午习俗,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吃的不只是粽子


  汾口:用四季豆炒面,此外,还做包子,这个包子不是我们平常早上吃的包子,是没有馅的包子,俗称“淡包子”。另外,鸡蛋、鸭蛋和土大蒜一起煮着吃,还有吃佛豆(兰花豆)等等。


  界首:吃的也是炒面,习俗接近于汾口。


  老茶园:吃大蒜,整个的煮熟来吃,据说吃完了还不会口臭。


  左口:吃五黄—黄瓜、黄鳝、雄黄酒、黄鱼、咸蛋黄。这和杭州习俗有些相似,白蛇传里的许仙给白蛇喝的就是端午的雄黄酒。


  汪宅:做包子或者馒头,同时还杀鸡杀鸭,为的是“杀鸡、杀鸭,请原德子(方言)。”


  威坪:吃馒头,馒头上还点上一个小红点。除此之外,还做豆腐。


  由此可见,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插艾叶,撒石灰


  除了给孩子买新衣挂香包,那就是家家户户门口会插几根艾叶,为的是用艾叶特殊的味道驱除蚊虫。


  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威坪人边撒边说:石灰验一验,蜈蚣晰蜴不出现。


  汪宅人会说:毒死蜈蚣,毒死蜗牛……


  插艾叶,撒石灰,这个在农村还一直保持着,为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少些蛇虫鼠蚁的骚扰,但是念念有词的撒石灰,估计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TOP

端午节临近 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

中国时刻网 2012-06-18 12:20来源:深圳广电集团



  端午小假正值初夏,是出游的好时机,和亲朋好友去江河湖海边看看龙舟赛,感受热闹气氛,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吧。


  关头仪式。龙船在燃烧般的气氛中飞一样地划向江心,这便是沅陵龙船的“关头”。

  沅陵龙舟赛中的招兵买马环节。

  龙王庙前祭拜。

  砸船。

  清挠。

  赏红。

  跑火。八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路,当地人称之为“跑火”,说是驱赶邪恶,迎来光明。均为沅陵供照

  镇远赛龙舟是历史传统。





  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赛龙舟环节一览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热闹激烈的龙舟竞渡的情景一下浮现到眼前。因为又到一年的五月五,各地龙舟蠢蠢欲动,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粽子,迎接端午的到来。端午小假正值初夏,是出游的好时机,和亲朋好友去江河湖海边看看龙舟赛,感受热闹气氛,体验各地端午的“中国味道”,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吧。

  贵州镇远

  千年古镇欢度龙舟节

  旅游线路:

  镇远古城青龙洞、阳河双卧三日游

  线路特点:

  端午节到镇远古镇看一场精彩热闹的龙舟赛,游古城,寻历史,感受古城在节日里的活力与魅力。

  推荐玩法:

  在古镇寻觅龙船故事。五月五端午龙舟节是贵州千年古城镇远保留的特色节目。每到端午,全县各乡村群众和四面八方的游客全都涌入古城看龙舟赛,十分热闹。宁静安详的古城充满了激情与活力。镇远赛龙舟历史悠久,相传在汉朝时期,镇远民间就有了自发组织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至宋朝已经很兴盛。到了明代,镇远就有“龙舟之乡”的美誉。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镇远端午龙舟节正式命名,逐渐成为这座小镇的代表性传统盛会。今年这里将举行第29届“多彩贵州”传统龙舟赛。龙舟赛会从早上一直连续比赛到下午,届时, 阳河千桡连动,龙舟竞发。之后,人们又进入端午节的狂欢之夜,各乡村赶来的民族文艺表演队与城关各文艺队举行端午龙舟节大联欢。龙舞、踩莲船、蚌壳舞、苗族踩鼓舞、侗族苗族芦笙舞等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原生态的歌舞表演,会伴着镇远深邃的夜景,将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这可是一场不可错过的视觉盛宴。

  参观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井、“歪门邪道”古巷子,感悟古典的光芒。漫步学堂会馆寺庙道观于一体的青龙洞古建筑群,了解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和谐社会的完美理念。

  乘坐“百龙”号豪华游船游览 阳河,领略黔南土地“水至清、风至凉、雾至奇”的绝美山水风光。乘豪华仿古的画舫夜游古城,免费品味生态镇远茶,欣赏如诗如画的美丽镇远夜景。

  观赏歌舞演出《古韵镇远》,一场盛世歌舞演绎镇远四千年历史,从开疆成为苗族之乡,军事重镇,商贸锁钥到如今的山水小镇。领悟古镇博大厚重的文化。

  湖南岳阳

  汨罗江边忆三闾大夫

  推荐线路:中铁国旅:端午节汨罗一日游

  线路特点:

  在汨罗江边观看龙舟赛,感受传统节日风采,走进屈子祠、屈原碑林,重温民族历史文化,怀念三闾大夫屈原。

  推荐玩法:

  这条与屈原息息相关的汨罗江,发源于江西幕阜山,最后流入洞庭湖。当年屈原因为国家沦陷而跳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流传下来了划龙舟、包粽子等民俗活动,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屈原在这汨罗江边玉笥山下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不朽诗篇,被后人传诵。端午节这天,来汨罗江看赛龙舟,听龙舟号子,看龙舟竞渡,观赏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采,在这节日氛围里,感受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

  玉笥山上屈子祠,屈原文化尽在其中。祠中山墙上刻有名人对联,苏东坡的“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董必武的“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齐光”。引领人们来到屈原像前,仰尊拜谒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想更加近距离纪念屈原、怀念民族历史文化,可以去屈原碑林、屈原墓等地,尽情抒发心底对民族伟人的崇敬与怀念。

  湖南沅陵

  古船赏酉水风情画廊

  推荐线路:长沙九洲旅游:醉美沅陵凤滩、二酉山、龙兴讲寺+酉水风情画廊精品二日游。

  线路特点:

  在酉水上赏酉水风情画廊之风景,在二酉山上追寻山高水长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端午出行,惊喜颇多。

  推荐玩法:

  沅陵县城,有条名叫酉水的河,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绝美风景,也是湖南最美的一段水。乘坐着仿古船飘荡在酉水上,两岸山水与吊脚楼民居融成一幅民俗风味浓厚的秀丽风景,这便是酉水风情画廊。下船来到凤滩,观赏凤滩水力发电厂,这座工业奇观以其独特的架构与气势,震撼人心。

  二酉山,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名句的出处,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书山。在这里可以尝米酒,品人生四道泉,感受传统文化。在山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石洞,那便是传说中保存中华文化的藏书洞。

  在沅陵县城中有一座世界最古老的佛学院——龙兴讲寺。唐玄奘大弟子窥基法师在这里任首任住持。这里有从唐朝到清代遗存的历史遗迹,还有元代男尸知州黄澄存,其可媲美马王堆的西汉女尸。

  沅陵是“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被指定为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赛场。沅陵龙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沅陵龙舟赛也被誉为“当代农民最大的体育盛会”。每年的龙舟节,沅陵还有赛纸船的习俗。无论城里的儿童,还是乡里的孩子,他们用油纸、竹篾、彩旗和滑轮,纺织他们心中的“中国龙”。在操场,在广场,“小龙人”们各自挥动手中的大蒲扇,一扇一扇地让自己的纸龙船飞速冲向终点,趣味横生。

  浙江嘉兴

  看全球大学生赛龙舟

  自助游线路:从长沙出发可坐火车、动车或飞机,也可自驾到嘉兴。

  线路特点:

  过端午,去浙江嘉兴畅游民俗文化节。赏龙舟赛,看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还有好玩又好看的庙会呢。

  推荐玩法:

  嘉兴,一个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地方,这里有南湖、南北湖、水乡古镇乌镇、西塘等秀丽风景。在端午之际,主题为“嘉兴端午、中国味道”的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将在这里举行。

  6月22日至24日文化节期间,有全国端午民俗原生态乐舞展演,还有第三届世界大学生龙舟竞标赛在禾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龙舟队将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竞赛。还有本土龙舟队参与的嘉兴市龙舟赛,将在湘家荡湖区进行。

  嘉兴和其周边城市的特色文化产品也将共聚一堂呈现给广大游客,包括动漫、创意表演、民族文化等等,精彩不容错过。最后一天还有踏白船表演,直道竞速比赛、抢鸭子表演等活动,这些确是有趣又好玩的民间水上运动。除此之外,好看又好玩的嘉兴端午祭暨子胥庙会也是重点节目,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和表演尽在其中,还有美食享用呢。

TOP

各地端午民俗知多少?网友:只记得粽子(图)

光明网 2012-06-20 18:47:35 来源:广州日报 





  随着昨日“东莞龙舟第一景”——万江龙舟赛的上演,端午节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但除了水乡片较传统的端午龙舟赛,东莞各镇都有自己的端午民俗。近日,网友“美丽之景”就在东莞本地论坛阳光网上发帖,罗列了部分镇街的端午民俗,清溪的包客家粽吃团圆饭、洪梅的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樟木头的客家人端午洗澡爱熏脚等皆有上榜。在这个主题为“东莞部分镇街端午节习俗——欢迎添加更新”的帖子中,网友“美丽之景”通过自己收集,并参考“@莞邑风情”微博,一共列出了清溪、洪梅、麻涌、沙田、樟木头、桥头等6个镇街的端午习俗。记者留意到,在列出来的这些风俗中,有的很有特色,而且非常有趣。

  文/记者陈臣、周睿鸣、钟达文、谢华兴

  网友:

  生活节奏快只记得粽子

  在广州工作的东莞人“@某xuyong”说,即使他家就安在南城,对于其他镇街的端午习俗,他了解得也不多。他只记得小时候会去看赛龙舟,其间吃点龙舟饭。他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把各镇街的端午习俗进行整合推销,让市民不至于遗忘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理工短号群主吴生”说,自从几年前大学毕业,从湖北老家过来以后,端午节就变成了端午假。爸爸妈妈没到东莞定居,唯有端午临近,超市里的粽子开始热卖,他才意识到节日的来临。尽管如此,他也只是买一袋粽子回家煮了吃,要么就是和朋友三三两两地进餐馆,举杯畅饮,全然忘记了还有民俗的存在。“生活让我没空去怀旧啊。”

  专家点评:水乡片区扒龙舟是东莞端午民俗最大亮点

  昨日下午,记者也就端午民俗咨询了市文化馆徐老师。徐老师说,东莞的端午民俗最大的亮点其实还是龙舟文化。在东莞的水乡片区,扒龙舟每年基本都维持一个月,各个镇轮流来,放眼整个珠三角也少有城市像东莞这么集中。而龙舟节期间,吃龙船饭,送龙船饼,亲友齐去观看龙舟竞渡等,节日气氛都是很浓烈的。

  除了传统水乡片的水龙舟,一些片区也有旱龙舟的巡礼。比如,厚街桥头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舞木龙,其实跟水上龙舟相似,只不过是出街巡游、祈福。在常平横江厦也有端午游木龙。

  “其实,个人感觉,这些年东莞的端午越过越热闹了。”徐老师说,这主要得益于龙舟文化。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万江的“东莞龙舟第一景”都很热闹,接下来道滘在扒龙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食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间还有粤剧等其他民俗表演活动。“所以,近年来随着政府的重视、群众的参与,龙舟文化比以前更加强化,可以说是东莞端午最大的亮点。”徐老师说。

  洪梅:已嫁女提粽子回娘家

  每年端午节前,人们把粽子包好,端午节当天,已婚妇女就提着一袋袋礼品回娘家拜节,而粽子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身在水乡,但洪梅镇的这个端午习俗确有特色。

  东坑:要返外家食饭

  已结婚的人同老婆带埋细蚊仔一起去外家食饭,带上粽子和水果之类,之后外家会以鸡蛋和水果之类的物品回礼。

  这是网友“美丽之景”引自某帖友列出的东坑习俗。此习俗与洪梅有些类似。

  桥头:端午节佩戴“香戴”平安又健康

  在端午的时候,每个小孩子胸前都会佩戴一个五颜六色的“香戴”,香戴因会发出香味而得名。

  香戴其实是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中药材,是孩子的母亲或者姐姐为了让小孩子健康成长而特地缝制的。

  樟木头:客家人端午洗澡、熏脚

  樟木头镇客家人不少,客家人自古就传下一个习俗,那就是在端午节那天人人去河里洗澡,俗称“洗凉周”。另据老一辈的人讲,端午节用艾蒿烟熏小孩脚底,也有保佑小孩身体健康的寓意。

  清溪:包客家粽吃团圆饭

  端午前后时间,村里村外要好的几家人一起裹粽子,用柴火煲粽子,然后互相送粽子给对方,也送粽子给亲戚朋友。端午前后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过节。端午节当天,清溪客家人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沙田:备好佳肴祝愿家庭幸福

  本地人家庭在端午节会准备丰盛的饭菜,祝愿家庭幸福。在网友“美丽之景”列出的风俗中,沙田的这个民俗应该与很多地方的端午都相差无几。

  麻涌:裹粽子看龙舟竞赛

  普遍裹粽子,吃粽子过节,还举行龙舟竞赛或游龙表演活动。网友“美丽之景”自己也称,这个民俗跟水乡片区的端午民俗基本一致了。

  尽管具有水乡特色,但是与桥头的民俗相比,还是普通了点。

TOP

五彩丝线编织端午之魂

  郭 红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1日 12 版)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一直以来,粽子和五彩金线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标志。端午节寄托了国人什么样的情感?美味的粽子和绚烂的五彩丝线究竟有什么涵义?

  吴越水乡有崇拜五色之说,五色象征着五方鬼神齐来护佑吉祥平安。东汉《风俗通》曾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端午到来之时,是蛇蝎毒虫活跃之时,为了祈求平安,当地流传下了这样的风俗:端午节清晨,父母起床后在孩子手脚腕和脖子上系上五彩线。系线时神情很庄重,小孩子不能开口说话,以祈求平安。被系上的五彩丝线只有在夏季一场大雨后或洗澡时才可摘下,抛入水中,不可随意扔掉。当地风俗,系戴五色线的儿童能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摘下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续岁保安康。这些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发展成用鲜艳夺目、色彩斑斓的香囊等饰物来驱除邪毒祈求平安。有的用五彩丝线缠成漂亮的小手镯,有的穿成五色小珠子成为小手链,这绚丽的色彩背后不仅代表着普通劳动者的审美情趣,也凝聚着亲人的深情祝福。

  端午节是为悼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被许多人认可,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作诗人节。据《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其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屈原的妻子为纪念丈夫,每年五月五日将竹子皮和五彩丝线包的粽子投入河中,使丈夫以避蛟龙之患。后人效仿,亦用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投入江中。“龙舟竞渡”活动亦由于追寻诗人的踪迹而流传下来。

  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家万建中先生在《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强调了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独特之处:端午节是中国唯一一个注入爱国主义情怀的传统节日。“求吉、纳祥和辟邪,可以说是我们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基本主题。在这些所有的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一点是端午节的思想内涵的独特之处。”

  端午节源于屈原之说不仅体现了民间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也渗透着华夏儿女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端午这个传统节日里,从对一位爱国诗人的怀念,不仅抒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也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TOP

虎头帽、虎头鞋、历本袋……

耄耋老人“变废为宝”,巧手重现端午传统饰物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12年06月21日 16:38:59



  本报讯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公认为“中国三大传统节日”。头戴虎头帽,脚蹬虎头鞋,胸口挂着一只避邪香囊……曾经孩子们的传统端午“节日装”,如今却已难觅踪影。

  而在桐乡市洲泉镇东田村,记者却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虎头帽、历本袋等传统饰物,这些都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

  老底子端午习俗多

  昨天,记者来到洲泉镇东田村漾口组,见到了沈胜娥老人,她今年83岁,身体十分硬朗,从事传统刺绣20多年的她,绝对可以称得上耳聪目明。这一针一线下去,零碎的布料、皮料、纸板转眼间就变成了皮老虎、八卦、历本袋等小挂饰。

  老人告诉记者,端午节最早是作为祛除病瘟、驱邪避灾的吉祥节日流传下来的。在过去,孩子们除了戴虎头帽外还要佩戴香囊,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与唐末的黄巢起义有关。相传,黄巢为了让曾经帮他解围的村民免受战乱之灾,想出了这个办法,而香囊除了保平安的内涵外,还有驱赶蚊虫的作用。那时,大人还要用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以虎威镇邪,确保孩子茁壮成长。

  “小时候,我奶奶也会给我做虎头帽和历本袋,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沈胜娥说,虎头帽是老辈对小辈的祝福,希望他们茁壮成长。只见她从旁边的针线盒里拿出了几件精美的小挂饰,“这是老虎头、黄老虎、胖娃娃……”她告诉记者,这些挂饰都是在孩子出生或者端午节的时候用的,有“保平安”的好寓意。

  传统饰物供不应求

  如今已经四代同堂的沈胜娥,年轻的时候并不做这些传统小挂件,只是在20年前,自己的曾孙出生的时候,她参考别人的做法,第一次给曾孙做了虎头帽和历本袋,虎头帽上花色鲜艳的布条,红红绿绿的羽毛,挂在身上十分好看,周围邻居看到了纷纷向她讨教做法。

  “当时也有人向我买,反正我也闲着,于是就利用这个活赚点钱。”沈胜娥说,现在她做一个历本袋需要三天半时间,做一个虎头帽需要一天时间,“我们村子前面就是鞋料市场,我平时去那里找点边角料,再去市场里购置各种颜色的线,就可以做出好看的挂件了。”沈胜娥“变废为宝”的本事,传遍邻里乡间,常常有其他村子的人慕名而来,到了端午节,这些传统的小挂件更是供不应求。“大的30块钱一个,小的10块钱一个。”老人说,现在的挂件与老底子的相比有很大改进,“以前都是用废旧布料,现在用的可是亮漆皮,漂亮多了。”

  这精湛的刺绣手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沈胜娥说,自己也是摸索着做这些,并没有师傅教,“这个是老底子的传统,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会,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嫌麻烦,实在是可惜了。”

  来源:南湖晚报 作者:N晚报驻桐乡记者 杨 薇 N通讯员 吕旭明

TOP

天文学家:今年端午节十年来最迟

光明网 2012-06-21 11:16:28 来源:新华网

    6月23日将迎来端午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自2002年以来,今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最迟。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天文年历显示,2001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为6月25日,自此以后的10年里,端午节对应的日期最迟为2004年6月22日,最早为2009年5月28日,最早与最迟相差了近一个月。

  王思潮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是由农历闰月所致。中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但中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0天-12天。为使得农历年与阳历年能基本对应,中国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王思潮介绍,今年的农历年里有一个闰四月,因此,农历五月对应的阳历日期就要迟很多。如果农历闰月被安排在了五月之后,那么下一年端午节就要来得迟一些。如2014年有一个闰九月,2015年端午节阳历日期就落在了当年的6月20日。

  天文年历显示,自今年以后7年里,也都以今年端午节来得最迟,直到2020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当年端午节为6月25日。

  王思潮表示,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王思潮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版本很多,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表示,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只有粽子文化。

  卫生防疫就是中国传统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一些人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民间还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之说。端午节的吃食文化也很丰富,民间有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历代诗赋、笔记等记载龙舟竞渡的数不胜数。这一文化一直保留至今。(记者蔡玉高、周润健)

TOP

湖北秭归端午习俗:每年有3个“端午”

光明网 2012-06-21 11:15:45 来源:新华网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千百年来,关于屈原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和神话在当地流传甚广。

  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秭归端午民俗经历先秦以后的形成阶段,汉末魏晋以后的发展阶段,唐代以后的认同兴盛阶段以及明清以后的传承和发展阶段。

  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南宋陆游诗云:“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诗歌从侧面揭示了秭归独特的文化及表现形式。

  端午节之前,秭归嫁出去的女儿们基本上都赶回娘家过节,这是当地一大特色习俗。在九畹溪村,很多人家贴起了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大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回到娘家的妇女们,在堂屋里和兄弟姐妹话家常、做家务,喜庆端午。

  秭归端午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是在每年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只见父老乡亲身穿祭服,在独具特色的艾蒿门前摆上猪头、羊头、供果、红烛和香炉,面向长江,先烧纸再杀鸡,然后取血和酒,奠酒祭江、祭龙头。

  礼毕,众人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粽子是我国端午节常见的食品,几乎各地都有。但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在秭归民俗展馆,正在包粽子的秭归人胡学英介绍说,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谈到屈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秭归县委副书记、县长卢辉说,屈原的作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是阳春白雪。地方政府要把这种高高在上的文化,从图书馆和文学研究院“请”出来,让它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活”起来。“有文化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有游客的地方,文化传播会更快。这也是秭归保护和传承屈原文化的新思路。”(记者冯国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