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2012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聊聊各地节日习俗

人民网 2012年06月07日14:1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放假通知公布:6月22日至24日放假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6月6日下发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2012年端午节放假安排为:6月22日(星期五)至6月24日(星期日)放假公休,共3天。其中,6月23日(星期六(002291))为端午节。
  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5日发布的通知,2012年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为:中秋节、国庆节:9月30日至10月7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9日(星期六)上班。

  端午节即将来临,端午节放假安排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虽然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国家法定假日,但你对端午节又了解多少呢?

TOP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或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悬挂艾叶菖蒲、钟馗像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吃粽子

  
  节日名称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端礼节、菖蒲节。

端午节划龙舟

TOP

节日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佩戴香囊

  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元·吴廷晖:《龙舟夺标》

  [1]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TOP

节日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TOP

各地习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台湾省

  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对商家来说,端午节是营销民俗文化的好商机,每年都在挖空心思为卖粽子吸引眼球,台湾什么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众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创意。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又叫“煎锤”)的食物。此俗也与郑成功有关。台湾和大陆一样,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江南地区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

TOP

端午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亲近自然而智慧生存的文化传统。
端午传统是推进中华民族融合、历史意义不断出新的文化传统
端午传统是民间与精英、上层与下层和谐互动、共建家园的文化传统
端午传统在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中,内涵急剧萎缩、节俗不断减化、功能日益贫弱,显示出中华文化传统在当代延续的不容乐观的文化危机。
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危机,作为学者,我们有一份紧迫的文化使命,催促我们去唤醒自己的传统,去重新复原那份原本丰厚、完整、深刻、实用的文化遗产。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关于端午的传家描述 老底子的风俗 你知道哪一样

人民网 2012年06月10日08:34 来源:《钱江晚报》

  人们时常感叹,最易过去的东西,是人的年岁,以及春夏秋冬。

  而老底子的日子,缓慢悠闲,市声满满。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份,每个季节,都伴生着各种节日和风俗。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这些岁时节庆,或民间生发,或上行下效,衣、食、住、行间,系满了细枝末节的生活趣味,透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在《传家》里,每个季节,作者都挑出了应景节日,从起源,到发展,细细品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便记录在“夏”之卷中。佩香包、系虎头,古早风俗,已然愈行愈远。

  此时,不如放慢脚步,跟着民俗学家,还原端午节的传家体验。

  祛病送瘟神,古人过端午的正经事

  “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曾四次提到端午,可见其分量尤重。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古人眼中的阴历五月,是个“恶月”,阴阳分,生死争。炎热、躁动、疾病,一切自端午开始,蠢蠢欲动。

  “吃粽子,纪念屈原,是后世流传开来的说法,因为屈原的故事,符合中国人一贯倡导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民俗学专家顾希佳说,避邪、祛病、送瘟神,保健康,才是古人过端午的正经事,看看家中小孩的“全副武装”就知道了。

  食:雄黄、粽子、杨梅、杏仁

  端午喝雄黄酒,但对小孩来说,雄黄酒太烈,于是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心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可以避邪祈福。主食除了粽子,还有白粉团,零食就是杏仁、杨梅这些端午果子,还要喝艾酒、雄黄酒。这些都有治病、养身、活血、开窍、祛湿、明目的功用。

  佩:香囊

  在《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里,贾芸在端午节买了一些冰片、麝香等香料来孝敬王熙凤。这便是用来做香囊的。各地风俗不同,也有人放一些中草药,如白芷。“一般有钱人家,都放麝香,穷人放不起,就放一个大蒜瓣。”顾希佳说,古代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不分瓣的大蒜,整个放进去,也是一种好兆头,可以治病、避邪。其实这种风俗在一些乡村仍然保留。

  系:老虎头,长命缕

  以布帛制成虎头,系于孩子的襟带间,再把五彩丝线,绕在手臂上,可以延长寿命。在北方一些地区,年轻的母亲往往在太阳出来之前就把五彩丝线系于孩子的手腕上,并告诉孩子,在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时将丝线解下置于水中,它会化成一条蛇。虽是传说,但给孩子增添了无限奇妙的期待。

  如果讲究一点,还要给小孩带上脚镯,锁住这个孩子,让疾病都远离他。

  在南宋时,家中的女人们,还要在头上插上艾草或石榴花。而挂艾草,簪菖蒲,如今在许多人家的大门上还能看见。“像蚊蝇、蜈蚣、蚂蚁这些对身体不好的东西,如果闻到菖蒲的味道,就会逃走。不过古人还觉得,菖蒲就像道教创始人张天师身上的剑,可以捉妖避邪。”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正秋说,菖蒲除了挂,还能吃,或制成菖蒲酒。

  继承精神,而不是繁文缛节

  关于端午节的风俗,经过日月变迁,流传到现在的,或许只剩下挂菖蒲和吃粽子了。风俗就像风,不知何时起,也不知吹向何处,大多约定俗成,受时代影响又有所变化。

  顾希佳说,划龙舟不一定要在端午。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物里,就有龙舟。但划龙舟到唐代才盛行起来,它一开始被人们认为是驱傩,送瘟神,后来又演变成龙舟竞渡,成为一种体育活动。

  而有些风俗也曾受到礼仪影响。比如《礼记》中所记载的“结婚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一种上行下效的礼仪规范。“儒家把民间风俗,提升为礼仪,写到典籍里,要求全国人民都要这样做,后来又变成了风俗。”

  这些繁琐的结婚礼仪,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礼仪,曾对华夏民族生活规范化起过积极作用,其中许多合理的东西,在先秦及以后一直熏陶着人们。但是,顾希佳认为,礼仪在古代,是规范,但与一个人的教养与否,不能画等号。

  比如在《论语·八佾》里,林放见当时的礼仪多注重繁文缛节,怀疑礼的本质不应如此,就去请教孔子。“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认为,礼之“本”,是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礼时的真情实感。与此对应的,那些礼仪上的行为方式,是“末节”。“办丧事,心中冷漠,却把仪节弄得十分隆重气派,不如草率,而心中悲哀。”

  就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所说: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顾希佳说,像“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谁也做不到。一些祭祀活动,要先跨左脚,还是右脚,现在也不会有人追究。

  “我们继承的,应是礼仪和习俗的核心价值,而不是那些繁文缛节。”顾希佳说,端午节的核心价值,就是要人们注意卫生,防病防灾,全民保健。如果亦步亦趋、拜倒在经典的脚下,强调那些外在的礼数,却不懂它的内涵,都不是真正的拾取和继承。(马黎)

TOP

想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可惜我包得总也没那么好看。

TOP

粽子
不会包
会吃

TOP

哦也,我们周四就放假咯

TOP

不对。周五、、、、、、、、、

TOP

畲族端午故事——黄巢畲山过端阳

传说唐朝年间,有一年端午节快到了,黄巢带领义军从江西进入福建。队伍走到罗源县境佳湖后山岗时,天已经黑了。黄巢知道这一带山头多是畲民聚居的村庄,便命令队伍在山地冈坪扎营过夜,不许进村惊动百姓。
    天亮后,黄巢从队伍中挑选一些畲族将士,吩咐他们分头到周围各个畲村联系百姓。他们分头进到各村,唱起畲歌,以歌代言,义军与畲民的感情很快沟通了。畲家人知道黄巢是“冲天大将军”,带领的队伍是专与朝廷富豪做对头的起义军,个个欢天喜地,迎接义军进村。
    黄巢生得高大威武,身背一把长剑。他平易近人,走到哪里,畲族兄弟都围上他说这说那。当他畲民口中得知三十里外有几户作恶多端的官家富豪后,便立即命令部将带兵去征讨,没收他们的牲口钱粮与布匹,分给畲乡人民,让他们好好过个端午节。畲家人喜笑颜开,各村寨响起的歌声不断:
    山客今日歌声杨,
    村村户户宰猪羊;
    美酒山歌敬义军,
    黄巢畲山过端阳……
    五月初三早晨,黄巢从大冈坪练兵场回到帅营,忽见挂在柱上的宝剑跳动起来。军营传说,每逢剑跳时,就是要黄巢挥剑斩除坏人。说也巧,黄巢刚入帅营坐下,探马就飞报有官兵在四十里外地方扎营;接着畲民亦来报告,说看到许多官兵在营地上准备火箭、火物……
    黄巢根据多方情报,判断官兵会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来火攻义军。他召集众部将商议对策。大家都瞧着黄巢,只见他按剑漫步,两眼看着桌上畲民送来过节的长圆型菅叶粽,深思片刻,说:
    “大家看,这粽子四扎五节。四扎、五节,初四过端午节吧。”立即传令:明日初四全军提前一天多端阳,吃过午饭就去袭击官军。
初四这日吃过午饭,义军准备就绪,每人都带上两个菅叶粽做干粮,兵分三路去袭击敌人。不少有武艺的畲民也提刀握矛地走在前引路。傍晚时分,三路义军已从小道包抄到官兵营帐周围的山边,从上面可以看到官兵正在吃晚饭。这时中军螺号一声长鸣,紧接周围山头的螺号齐声响起,立时杀声震耳,义军像潮水一样突然从三面杀进官兵营帐。官兵乱成一团,连忙夺路逃命,半路上又被埋伏在山头的畲民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一仗从黄昏打到天黑,义军大获全胜,得到了很多战利品,当夜便收军回到后山冈。
    初五这天,义军和畲民们热热闹闹地重新欢度端午节,共庆胜利。不久黄巢便率领义军继续难进了。从那以后,黄巢练兵的那片大岗坪,就被称为“黄巢坪”;这一带畲山长出许多茂盛的菖蒲草,如同黄巢所佩的长剑,每年端午节,畲民都要上山挖两束菖蒲草,用红纸包扎在好像剑柄的草兜地方,挂在门前象征黄巢剑,表示除恶驱邪,也表示畲人对黄巢的纪念。

流川地区:福建罗源


搜集整理:萧正孝


来源:《中华民族故事大系 畲族·高山族·拉祜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评:在我看来,这则故事属于习俗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的结合品。它一方面点出了作为地名“黄巢坪”的来历,也点出了畲族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期间挂菖蒲的习俗来历。黄巢起义是历史上实有的事情,对它的故事传诵也不觉史书,更在民众的口头流传至今。在唐代,畲族尚未被定名为“畲”,而是在宋代时才在刘克庄的《漳州谕畲》中第一次出现,而在“畲”字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字予以表示,其中流传最广的两个,一个是“上山中大下车”的“she”字,另一个则是“上余下田”的“yu”字,这在不少历史书中都有所反映,并且在电视剧《刘伯温传奇》中出现。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隋唐之前就已经为闽粤赣三省交接地生活,比后来的汉族客家人要早很多成为这一地区的土著,但在唐代由于开漳圣王陈远光三代的平蛮战争,导致他们从原本的土地上四散迁徙,主要是一路北上,直到清朝中期才形成闽粤赣浙皖五省百余个县的定居之势,因此他们自称为“畲客”或“山哈”、“山客”,不过与汉族客家人是不同的。他们长期从事刀耕火种与狩猎的生产方式,直到明清时才可算真正意义上过上了农耕的生活,而狩猎则作为农耕外的辅助经济得以持续至今,所以他们直到现在还保留对猎神的信奉。畲族究竟和黄巢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从民众的口述历史中,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畲族民众曾经经受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强烈的希望有人能为他们铲奸除恶,给予他们安定的生活,同时也能看出畲族先民在面对恶势力时的反抗行为,这也是他们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被迫手段。因此《黄巢畲山过端阳》在这里也许只是一种借历史附会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愿望而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长见识了!

TOP

端午将至:悬插“五瑞”避“恶月”

  2012-06-21 04:11: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历五月,古代称之为“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渐入热夏,湿热弥漫,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五瑞之首,乃菖蒲,它具有消除邪气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透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是一味很有用的中草药。同时,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悬之于门,如利剑出鞘,足以避邪驱鬼。清人顾铁卿《清嘉录》卷五:“截蒲为剑,割篷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这当然是迷信,但可以为空气消毒、杀菌,倒是一点不假。

  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在古代中国针灸学里,就以艾草的老叶制成艾绒,用以灸疾除病。“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采艾似人形者),悬门户上,以攘毒气”(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榴花与艾叶,都是古代妇女在端午节时,用来插带在鬓发上的饰物,以辟攘邪气疫气。因石榴花红艳似火,插于鬓发,使女性更为俏丽,“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唐·杜牧《山石榴》)。

  蒜头,又称蒜果,在端午节时附于菖蒲上,悬于户外,同样可以避邪去疫。蒜头气味辛烈,杀菌效果极佳,还可以降血压。在炒制菜肴时,它是一种佐味品。

  龙船花,本名山丹花,百合花科,在五月热热闹闹地盛开,开时花冠向上,不向外翻卷。把它采来一同系在菖蒲上,可去疫瘴之气。

  关于悬插“五瑞”的风俗,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南宋诗人戴复古在《扬州端午呈赵师》中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陆游也吟道:“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清人卢毓嵩在《钟馗图》中唱道:“榴花吐艳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端午插五瑞,既体现了一种民俗学的内蕴,同时又表现了古人对于生存环境的关切之心,颇值得我们借鉴。(聂鑫森)

TOP

端午节氛围转淡 专家建议传承习俗

  内蒙古新闻网  12-06-20 11:18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如期而至。但是,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端午节也开始“瘦身”.不仅节日的习俗在淡化,人们对节日的关注程度也缺少了昔日的热情。

  端午习俗“瘦身”

  在市民心中,阴历五月被称为“恶五月”,传说五月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画额,躲端午,佩戴长命缕(五彩线)等也就成为了人们驱除病毒、蚊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习俗也遭遇了“瘦身”.

  近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包头市在端午节期间预计举办美食节、赛龙舟等端午活动。但是,不少市民除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彩线外几乎不知道其他的传统活动。

  记者随机采访了包头市的12名市民,只有5名市民能说出除吃粽子、赛龙舟外的其他习俗。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听说过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但是真正在门前挂艾叶的市民却少了很多。至于其他的活动,我就不知道了。”而对于躲端午、画额等习俗,12名市民都表示并不清楚。

  随后,记者走访了包头市的一些药店和超市。虽然端午节临近但是艾叶、菖蒲、雄黄等却没有迎来销售的旺季。神农药店中药柜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直销量都不是很好,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少了,平时和节日的销量基本差不多。特别是雄黄基本没有人买。”

  同时,端午节到了,各种关于端午节的祝福短信也多了起来。但是,不少市民感叹,短信虽多,却都大致相同。没有了以前的过节气氛。

  市民赵先生表示:“小时候每到过节的时候都期待吃粽子带五彩线,现在几乎没有了当时的节日氛围,而且社会总体的节日氛围也淡化了。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过节。”

  “粽香”飘回家 假期成“闭关”

  节日临近,无论是市场还是超市都将粽子摆到了柜台上,江米、红枣等销量也有所上升,前来选购的市民更是络绎不绝。蛋糕店、西饼房也成为粽子营销的主要阵地。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传统的肉粽、豆沙粽,红枣粽子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干贝、果仁等口味不同的粽子。

  包头市华联超市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散装的粽子最近销量非常好,已经补了好几次货。现在市民包粽子的少了,买包好的粽子回家煮熟,又方便又好吃。一位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说:“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都是买现成的。主要是现在工作忙,花费好几个小时去包粽子几乎不可能。而且,也就是过节那天吃两个,也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包粽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购买粽子叶、江米、红枣等商品的购买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市民,很少有年轻人购买。而成品粽子的购买人群中年轻市民占了80%左右。

  而在超市中,款式别致、印刷精美的粽子礼盒琳琅满目。一盒莲蓉礼盒粽子内装15只粽子,售价120元。以干贝、鲍鱼为原料的粽子也被包装成精美的礼盒,摆放在柜台上,其售价也在上百元。但是,这些粽子无论是原料的比重还是具体的配料信息都很模糊。一般购买粽子礼盒的顾客都是为了送人图个体面,真正自己使用的几乎没有。

  同时,因为今年端午假期只有3天,一些市民都愿意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调整自己的状态,好迎接新的工作,选择长途出行的市民很少。在包头市万号酒店工作的小李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前,就和同事商量好要利用假期在家‘闭关’休息,拒绝一切长途旅行。主要是平时工作压力大,而且休息时间短。长途旅行后根本没有时间调整,所以端午节会宅在家里,调整好身体和精神状态。假期结束后,继续投入繁琐的工作中。”

  应该适当传承习俗

  对于端午节气氛转淡的现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俗学周双喜老师表示,如今我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薄,不仅是端午节,重阳节等一些节日的习俗也几乎被人们所遗忘。以前端午节民间风俗很多,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日项目。但是现在,这些风俗和活动少了很多,一部分也只是走走形式,还有的几乎被遗忘了。仅包粽子一项就能看出,已经很少有家庭利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包粽子、煮粽子了。

  周老师表示,我们每个传统民族节日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独特的民俗活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期望。一旦这些活动被简化、消失了,那么传统节日的氛围也就淡化了。

  节日气氛的淡化,其实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节日中特定食物的期待淡化了。而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精力投入。所以,要发扬民族传统节日,还需要靠社会组织有意识的开展活动,同时媒体也应该营造这方面气氛,让传统文化、民俗弘扬和传承下去。(记者 时婷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