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昂秋青】现代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

【昂秋青】现代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

                                             现代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
                                                                                 昂秋青博士在上海医科大学的讲演(节选)

      现代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却对人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涉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影也不例外,这一几乎与现代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同时诞生的艺术样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同样深远的影响。电影艺术和精神疾病并非毫无联系,而是从一开始就形影相随。

  电影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里展开的是一个小角度。要讨论电影艺术中的精神疾病,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对人类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异常的统称,它包括程度上相对较轻的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等和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活动上的障碍。几百年来,精神病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猜疑、恐惧、歧视、排斥和遗弃。人们对待精神疾病与对待其他疾病是不一样的,某人如果患了高血压或糖尿病,得到的多半是周围人的同情,而精神疾病就不同了,它往往被看成是个人的缺点和厄运,成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污点。

  精神病学和精神卫生运动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这一状况。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异常行为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在医院里称为精神科。从事精神病学工作的是精神科医生或精神病学家,他们是受过医学教育及心理学培训的专业人员,因此,他们从医学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异常行为,将其视为疾病,而不是弱点、过错、思想道德问题、犯罪或其他什么东西。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护士和社会工作者也加入了精神病学的医疗实践。

  对人类异常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环境经历是精神疾病的决定因素;心理学的观点是,异常行为起因于人格内部的冲突和斗争或是后天所习得,如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疾病涉及到人的心理动机,正常和异常行为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医学模式则认为,精神疾病是遗传、损伤、生物化学缺陷或其他躯体原因所引起的结果,因此,精神病是生物性的疾病,病人需要住院、服药,采用像治疗躯体疾病一样的医疗干预。医学模式由于提供了药物治疗等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像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这样的严重精神疾病,极大地改变了精神病人的处境和形象,也提高了精神病学作为医学主要分支的专业地位。

  精神病学由来已久,几乎和医学一样古老,我国古代医学和古希腊医学都很重视人的精神和情感现象。1798年,在巴黎比塞特医院工作的法国精神病学家彼奈尔首次废除了对精神病人镣铐加身的管理制度,推广精神疾病的概念,成为现代精神病学诞生的标志。精神病学在19世纪早期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门自成一体的学科,19世纪末,两位说德语的临床医生将现代精神病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提高了精神病学的科学性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他们是埃米尔.克雷丕林和齐格蒙特.弗洛伊德。克雷丕林的工作向人们表明,精神病学和医学其他分支一样,是建立在严格而精确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划时代的揭示为神经症的分类和治疗指明了方向。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和梦境释义不仅促进了精神病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有所不同,心理学除了研究异常行为,主要探讨的是正常行为,不仅研究人类的行为,也研究动物的行为,因此,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心理学是精神病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对精神病学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心理学首先引进数理统计方法,以后为精神病学所借鉴,使其科学性得以提高。

  作为一门反映人类生存活动的综合艺术,电影自其诞生起就一直没有脱离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轨迹。19世纪80-90年代,现代框架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逐渐成形,而电影也正处于原始的孕育和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冯特和斯坦利.霍尔分别在德国莱比锡和美国克拉克大学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最早的心理诊所,克雷丕林确立了精神病学作为医学分支的学科地位,并与神经病学分离。柯达公司创始人之一乔治.伊斯曼改进了连续胶片,爱迪生和查尔斯.詹金斯在美国、伯特.艾克雷斯和罗伯特.保尔在英国分别试制了原始的动态图片放映机,梅布里奇、威廉.迪克森、利兰.斯坦福和玛霞等人拍摄了最早的活动投影胶片。1895年,法国吕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电影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同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维也纳合作发表《癔症研究》,首次使用了精神分析一词,成为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在以后的一百年中,电影艺术与精神病学各自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壮大的历程,逐渐成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好莱坞全盛时期的本世纪30-40年代,电影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派,当时正在美国蓬勃发展。本世纪初开始,新兴的美国文化对各方面的新事物兼收并蓄,起源于欧洲的电影艺术在美国找到了商业化发展的立足点,以好莱坞为中心,汇集了各路人才和各种流派,逐步成长为一门独立的新兴产业。而弗洛伊德的早期学说在欧洲处处受到责难和排斥,唯独美国对之产生兴趣。精神分析法在这块沃土上找到了市场,对公众和电影创作人员的影响巨大,在他们眼中,精神科大夫就是精神分析师,精神病学的治疗就是精神分析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弗洛伊德的思想已同化于美国文化之中,成为美国人理性生活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精神病学界和电影界分别迎来了一大批来自欧洲的移民,像精神分析学家布里尔、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等,以刻画变态心理见长的导演希区柯克、李特瓦克、弗立汉.朗,研究心理学与电影关系的先驱、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以及原在维也纳大学专攻精神病学后改行做导演的拉斯洛.贝内迪克,他们的事业正当高峰,富有创造力,带来了不少新鲜事物,他们的经验和传统分别为各自的专业领域带来了新的面貌和深刻的影响。

  精神病学对电影业的渗透一方面是基于大众的理解,同时也是电影发展本身的需要。影视文化的主题无非是人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动机:暴力、犯罪、性爱、对金钱的贪婪,而隐藏在这些现象下面的原因有待发掘,心理变态或者说精神疾病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有声电影问世不久,在故事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暴力片等等一长串的清单上就加进了心理片这个新的片种名称。精神疾病的特征和性质极大地刺激了拍片人的想象力,为日益枯竭的题材来源打开了柳暗花明的大门,为垂死挣扎中的情节剧注入了起死回生的新鲜血液。电影也需精神疾病作为其情节工具和底色,以推动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再认识,为银幕增添丰富、有趣而异乎寻常的光彩。有目共睹的是,一大批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线索的优秀影片重现了好莱坞影坛昔日的辉煌。特别是近年来,表现人类异常行为更是国际影坛上形成趋之若鹜的一股热潮,吸引了大量投资和观众,这些影片不断打破票房纪录,屡获殊荣与奖项,成为各种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我国观众较为熟悉的近期作品有《雨人》、《沉默的羔羊》、《本能》、《阿甘正传》等。这些影片已成为世界电影宝库中的经典作品,是人类艺术成就中一笔珍贵的财富。

  与电影的丰富多采相比,用精神分析法对电影进行的解释非常有限。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时,世界各地已制作了许多优秀的无声片和有声片,而弗洛伊德本人从未谈到过电影。用精神病学观点对单一某部电影的漫谈式分析则散见于各种专业出版物,如格林斯坦对影片《米兰的奇迹》的研究。本世纪中叶最权威的分析工作要数沃尔芬斯坦和莱特斯,他们剖析了1945年美国和欧洲发行的主要影片的心理学主题及其普遍和文化特定动机,例如美国电影中好女人和坏女人的意义。他们的主要成果至今仍有其价值,例如,他们发现电影中充满虚假的形象,剧本在影片中表达的是一种被禁止的愿望,然后在影片结尾宣称故事从未发生,真相是如何如何等等。电影试图通过向观众保证什么也没发生过,使冲突中的欲望巧妙地合理化了,如影片《卡萨布兰卡》克伊尔莎通过误认为丈夫拉斯洛已被纳粹杀害,使自己和里克的婚外恋合理化,从而保全自己恪守道德的错觉。在伊尔莎的神经症现实中,她对男性的看法被特征地分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拉斯洛,他被作为理想化、无性爱之忧的父亲形象,另一个是能够使她动情的里克。

  在说明精神病学对电影业的渗透时,不能不提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他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电影制作人、公认的惊险片大师,心理惊险片这一样式事实上是由他本人一手缔造的。希区柯克巧妙地将性爱、悬念和幽默融为一体,精神疾病与视觉艺术历来是他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希区柯克1899年出生于英国雷顿斯通,1919年在伦敦加入派拉蒙公司。在《恐吓信》和《谋杀》中,他最早阐明了性和暴力的关联,《恐吓信》通过逐渐扭曲一个单词的发音来强调角色的焦虑情绪。《深闺疑云》是一部探索家庭动力学的心理片,讲述的是妻子怀疑丈夫是谋杀犯,而自己将是下一个牺牲品。该片首次将犯罪引入家庭内部,下一部这样的影片就是《疑影》,这是希区柯克到好莱坞后的一部杰作。影片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小姑娘发现自己喜爱的叔叔原来是个谋杀犯,但其核心是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潜在纠葛的清醒认识。

  希区柯克多次触及以女性为牺牲品的主题,最直接的就是《美人计》。40年代后期他还拍摄过另外一些心理片,如《爱德华大夫》、《帕拉亭事件》和《摩羯座下》。50-60年代是希区柯克的创作高峰,他的《电话谋杀案》和《抓贼》都令人难忘。这一时期,他以三部绝无仅有的杰作审视了电影欣赏的真正含义,将电影艺术中的精神病学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后窗》、《眩晕》和《谍影疑云》作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最难以忘怀的电影,将观众也卷入了其中。希区柯克后期的影片进一步扩展了他一贯的主题,使精神疾病与电影艺术的整合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理想程度。

  电影业每年出品大量以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为题材的影片,还促成了两个专门为此类影片设立的电影节,这就是纽约国际心理影片电影节和圣安东尼奥文化与精神病学电影节:纽约国际心理片电影节创办于1975年,目的是通过放映世界各地的心理影片,了解研究心理学现状并交流经验。世界各地凡关于人类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影片均可参赛或会外展映。该电影节每年9月至10月举行一次,为期2周,每天放映5场,电影节结束后,得奖影片单独放映一周。在纽约举行之后,电影节的优秀影片可在全美乃至全球巡回放映。圣安东尼奥文化与精神病学电影节始于1972年,由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精神病学系和墨西哥全国自立大学联合创办,每两年一次,9月或10月举行,为期2周,地点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电影节的目的是为卫生专业人员提供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地凡关于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题材的影片均可参赛或会外展映。电影节的主要奖品是普赛克奖,电影节的主要活动项目是举行有关医学、心理精神病学等题材影片的比赛。

  心理片的崛起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精神病学心理学的发展,而对心理片的欣赏、理解和评判还有赖于观众特别是评论家的精神病学背景知识。目前的状况是,虽然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已发展到相当高度,国外电影业在心理片的制作水准上也已达到相当成熟和高超的境界,然而一般观众和影评人士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准备知识仍属低下。这种局面一方面限制了学术界对电影作品思想内涵的纵深开挖,使某些影评文章在没有搞清楚来龙去脉和论据欠缺的前提之下盲目出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决策层对片源类型的开挖和心理片的市场拓展。这种局面对于电影制作者和消费者都是颇为不利的。

文章来源:
http://www.3322.net/~psychspace.com/psy/consultation/movie/02.htm
 

 

TOP

昂秋青  1968年生于上海,精神科医师,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印地安那-普渡大学博士后。目前任职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业兴趣包括临床研究、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并获得政府、学术界和医药工业界多项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