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西王母五论﹙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1﹚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张怀群】西王母五论﹙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1﹚

西王母五论

   
         
           有一个长生不老的民族在西北,这是过去几千年中古人对西王母民族的认识。
        有一个友好的西部原始民族和中原社稷或帝王有过浪漫或凄苦的交往,这是过去几千年中古人对西王母之邦的认识。
        在21世纪,这两个认识表达的原创本意就是长寿,和平。
        恰巧,这是21世纪乃至永远的岁月中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伟大的目标。长寿,和平,这也就是西王母文化的本质,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数字时代,西王母还如此引得人类目光齐聚,常说常新。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浩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为之相比。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财富,多到只知其名不知其量,只知其梗概,不知其纵深,只知宝库名,不知宝库的贮藏结构。古今钟情的研究者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也还顾此失彼,太多的重大课题一直处于排队等待状态, 西王母就是如此。
        而世界范围内旅游业正渐近如日中天之境,以打造文化名片为目标,不少的人正在端详西王母。如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样的西王母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但还未被举世公认。
       
        西王母,太多的人潜意识中脱口而出的回应就是西王母是神话。
        民俗学科说西王母就是一个民俗文化圈或西王母就是民俗事象。
        宗教学科说西王母是著名的道教女神。
        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说西王母是国名、部族名、酋长名。
        进而,民俗学科又把属于民族的、道教的、神话的、文学的西王母统揽在一起当民俗事象材料来述说;宗教学科或把神话的、人类的、民族的、民俗的西王母全当作道教元素来应用;地方写作者又把西王母神话细节作为西王母民族考证的依据,划出了其具体地域,确定了民族西王母的诞生地、居住处,把西王母这个人类中的远古女性籍贯具体到了某省某县。
        西王母,首先是人,是民族,是人类。
        西王母,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地域名西王母。
        西王母,是远古母系社会一个民族的名称。
        西王母,是西王母部落的首领名,代有其人。
        西王母,是神话偶像,西王母是先人类而后成神话。
        西王母,是道教女神。
        西王母,是民俗事象,是最广大的民众把人类、神话、道教、文学中的西王母记忆以自己所知所记收集到一起,太多的人都叫她王母娘娘。
        西王母,在先秦之际,其历史面貌本来是清晰的,当时的人完全能写出其传、其历史。由于古人受地理知识、交通条件、田野调查条件的限制,把一句话能说清的历史本来只说了片言之语,留下了悬疑,致使历代写文章的人因摆脱不了共有的认识局限性,把本来简约的西王母话题越说越复杂。又由于原始战争、自然灾害、人类大迁徙、人类曾经遭遇过的一些文明突然消失的劫难,使本来没有文字的文明成果物质文本即属于文物的证据消亡,终了把历史以零散断片、纷坛缴绕、难理头绪的形态留给后世,这就是古老岁月在千百年间给西王母的人文态度,这就是古人对西王母未尽的历史责任。
        今天,人们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王母,无论是谁,首先要崇拜科学,尊重科学,借科学至高无上的能力,把纷纭庞杂的西王母宝库来一个分类,把西王母民族史、西王母神话史、西王母道教史、西王母民俗史、西王母文学(艺术)史剥离开来,就一个学科说一个问题,西王母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能魅力无穷地款款向21世纪走来,向地球村走去。
        如果你以这种科学风度去对待西王母,任何人都是西王母学家,在你接触的任何一篇、一部、一套西王母史迹时,在随意间碰到的任何一节、片言只语的西王母历史文化信息时,你都会下意识地分拣中哪些是西王母民族或者神话、道教、民俗、文学(艺术)元素,西王母学科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复杂的本来面目,将时时处处向你全方位开放,向你深情地示意,向你发出友好而美妙的文化邀请。
一、 民族(人类)西王母论
        西王母国、西王母民族、西王母首领的其量惊人的历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反问自己,为什么古人曾经把黄帝、颛顼、舜帝、伏羲、大禹,这些中国历史公认的中华人文先祖和西王母安排在一个历史风景线上就座,但却只承认前者是人文始祖,而迟迟地犹豫不决地不给西王母以人文始祖的称谓。
        在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中,回顾历史只在儒家确认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中,在儒家界定的能解释部分历史,能旁证一些历史疑问的一批典籍和工具书中。即使如此,现在还是能推出一批儒家确定的不是神话著作而是历史著作的典籍对西王母的记载。
        首先是《尔雅》对西王母国的解释。其次是《庄子》、《孟子》、《礼记》、《荀子》、《诗经》、《尚书》、《左传》、《词源》对西王母的记载,还可以拿出《史记》、《汉书》、《淮南子》的作者对西王母不能自圆其说的论述。
        至于传统思维中的中国大多数人认为不足信的、荒唐的《山海经》、《五藏山经·西山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神异经》、《穆天子传》、《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竹书纪年》、《酉阳杂俎》、《西王母传》、《枕中书》、《易经》、《易林》、《太平广记》、《博物志》、《集说诠真》和从未被重视的古代甘肃省志、陕西省志、甘肃泾川县志对西王母的记载暂不出场作证。
        揭开中华国学宝库 ,打开《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可见《尔雅·释地》对西王母的记载:"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郭璞 注:“ 觚竹 在北, 北户 在南, 西王母 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还有对四极、五方、八陵、九府、九州、十薮的记载。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因此,《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尔雅》3卷20篇。唐朝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现存《尔雅》为19篇,19篇的名称是: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释山——对山脉的解释;释水——对河流的解释;释草——对植物的解释;释木——对植物的解释;释虫——对动物的解释 ;释鱼——对动物的解释;释鸟——对动物的解释;释兽——对动物的解释;释畜——对动物的解释。其中最后7篇不仅著录了590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 
        由于尔雅解释非常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代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晋朝郭璞《尔雅注》;清朝马国翰《尔雅古注》;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称为“群雅”。如:明朝方以智《通雅》;清朝洪亮吉《比雅》。
         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西王母是西方一古国。
        《庄子•大宗师》将西王母写成得道之人,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死,莫知其终。”西王母得到它,就能够坐在少广山上,没有谁能够知道它的开始 ,也没有谁能够知道它的结束。庄子写了黄帝、颛顼、伏羲都是被儒家承认的是人类的得道者,庄子原意是把西王母、黄帝、颛顼、伏羲都认为是得道之人。
        《荀子》上说:“禹学于西王母。”
        《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孟子的原意是痛击北狄和西戎,严惩荆舒,谁敢犯我 。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礼记》的原意是中原和边远地区,五方之人,都有其不同的习性,而且不可互换。……西方曰戎人,头覆毛发,身披兽皮,不食五谷。北方曰狄人,则以羽毛为衣,住在地窖里,亦不食谷类食物。像这样,住在中原的,东夷的,南蛮的,西戎的,北狄的,他们各自有其安乐的家,可口的食物,适宜的服饰,便利的生活,完备的工具”。     
        《诗经•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原意是周代帝王讨伐猃狁民族至泾河上游一带。
        《尚书•顾命》“:狄设黼(●上户下衣)缀衣。原意是狄人在门、窗之间陈设出黼形纹饰的屏风和君王的礼服。
        《左传•齐桓公霸业》:“狄人伐刑。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原意是狄人进攻刑国。管仲对齐恒公说:“戎狄犹如豺狼,是不能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诸夏,中原各诸侯国的统称。戎狄族与中原民族、戎狄国与中原的战争、地理、邦国关系,左丘明交代可谓清晰。
        《词源》说:“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史记•赵世家》:“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遍览八纮而观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而涉流沙。奄息总极氾滥水嬉兮,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时若(上廾下爱)(上廾下爱)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西望昆仑之轧沕洸忽兮,直径驰乎三危。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舒阆风而摇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白霍)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史记•大宛列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后汉书》大秦国传或云其国西有流沙,近西王母所居。
        《淮南子•地形》也说:“西王母在流沙之濒。”
        《后汉书•西域传》:“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王充《论衡》中也可见“西王母”和“西王母国”:“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图。……禹、益见西王母,不言有毛羽。(《无形》)”“孝平元始元年,越常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夫以成王之贤,辅以周公,越常献一,平帝得三。后至四年,金城塞外羌豪良愿等种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周时戎狄攻王,至汉内属,献其宝地。西王母国在绝域之外,而汉属之,德孰大?壤孰广?(《恢国》)”
        以上历史信息表明,《尔雅》所言的四荒中的西王母是西部的一个古国,如果历史学家承认四荒中的觚竹、北户、日下国存在,西王母国当然存在。《荀子》说,禹学于西王母。《庄子》说,西王母和黄帝、颛顼、伏羲都是得道之人,庄子认为这四位都是人而非神。《孟子》、《礼记》、《荀子》、《诗经》、《尚书》、《左传》则说明西部有戎狄(猃狁)的民族存在,披兽衣,不食五谷,穴居,(与西王母“虎齿豹尾”状及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相同),戎狄与中原有争夺,周代帝王曾经讨伐,又有交往。《史记》既记载了以上事实,又因为司马迁“而未尝见”,留下伏笔。《淮南子》、《后汉书》在《地形》、《西域传》篇目中都说明了西王母所处的地理方位。特别是科学家王充在《论衡》中,既认为西王母是“仙人之形”,“世有虚语,亦有虚图”,又记载了西王母国的自然物产、西王母石室,“至汉内属,献其宝地”,中原“德孰大?壤孰大?”
        四荒中的西王母国、西王母民族生存在何处,古代与现代交替时期的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学者已做了定论,既戎、昆戎、狄、猃狁可以戎为总称,生活在西北,但未直言这就是西王母民族。而闻一多、吴晗则在上世纪30年代就向后人一语说清了。
        梁启超考证认为:“古代所谓獯鬻、猃狁、鬼方、昆夷、犬戎,皆同族异名”。﹙《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
        王国维考证认为:“商、周间的鬼方、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后的胡,都是与匈奴同种,实为一族”。﹙《鬼方昆夷猃狁考》﹚
        “猃狁、昆夷(包括昆戎),是同音异译,应是一个民族,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闻一多称,西王母为“中华民族的总先妣”。
        吴晗说:“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西王母与西戎·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一》《清华周刊》1931•第36卷第6期)。吴晗还有《西王母的传说--西王母故事演变》、《西王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昆仑奴考》(《 现代学生》第一期  1930•10)
        祝世林认为:“很赞成王国维、梁启超等人的考证意见,认为猃狁、昆夷(包括昆戎),是同音异译,应是一个民族。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平凉古代史考述》﹚
        鲁迅记录了中国人既把西王母当作神话也把西王母当作历史这一历史现实,他说:“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实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
        郭沫若在昆仑山写的《西王母献玉》诗:“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 郭沫若未模糊昆仑与中原、周穆与王母的地理存在、历史存在。
        与吴晗同时代的小川琢治,是日本很有名望的地质地理学家,一直被学术界尊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号称日本地理学界的泰斗,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他除了在地理学上卓有建树之外,兴趣也十分广泛,博闻广识,涉猎颇多,诸如考古、书画、刀剑、围棋和中国文化等等,他也是日本敦煌学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亦颇有成就, 譬如《山海经》、《穆天子传》或其他一些既是地理书又是古神话方面的古籍,发表了如《中国上古的天地开辟及洪水》、《昆仑之西王母》等论文,影响较大。这应是民族西王母研究难得的智慧资源。   
        民族(人类)西王母,这一个自成分类、自成体系的人文科学课题,本来就是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学、考古学最抢手、最时尚、最庄严、最神圣的研究项目选择,一大批会成为国际大师的博士应率先在此成果后面出现。但愿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在太空行走成功之后的中国人以其智慧,能尽快把民族西王母这个课题的科学答案公布于世。
        二、神话西王母论
   茅盾在他的学术代表作《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说:“ 我们的古代史,至少在禹以前的,实在都是神话。”(《中国神话研究ABC》 )
        但在“神话西王母”的思维圈子里,我们首先还是了解一下神话王国里的西王母。
  《中国古代神话辞典》对西王母神话的记载,是极为严谨、简约的,其实,我们不经意间无数次己在古籍中见到了以下文字片断: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五藏山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大荒西经》 :“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 。
  《穆天子传》:“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为天子谣”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神异经》写西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 。   
  《博物志》:“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汉武帝),笑曰:‘此桃3000年一生实’”。
  《汉书》:“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
  《竹书纪年》:“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左王右“缺”之右半边﹚,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     
 《汉武故事》与《汉武帝内传》,记汉武帝见西王母事 。      
 《神异经》,讲述西王母乘大鸟见东王公的故事。    
 《西游记》,记有西王母举办蟠桃盛会、吃蟠桃可长生不老的故事。
   除此之外,《庄子•大宗师》、《归藏》、《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汉书•哀帝纪》、《汉书•五行志》、《博物志》、《尚书大传》、《汉武帝内传》、《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穆天子传》、《百神图》、《水经注校》、《淮南子》、《四库全书》、《中国神仙大全》、《彩图神话词曲》等都对昆仑神话和西王母有所记载和描述。
    在西王母神话体系中,以下名词、动词、形容词、诗文名句成为西王母神话的经典符号,从古及今随处与你相遇:
    西王母是其状如人半人半兽,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昆仑山、昆仑之墟,西王母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西王母居玉山,弱水之渊环之,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 。瑶池有蟠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三千年一成熟。西王母开蟠桃会。西王母使者三青鸟为大 、少   、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八骏、天马,周天子宾于西王母,帝女西王母为天子谣。西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汉武帝见西王母。 驱风游西海,西过王母庐。瑶池阿母依窗开。会向瑶台月下逢。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王母岁登翼,会东王公也。天柱上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周圆如削,肤体美焉!有鸟希有,碌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   
    西王母居处有稷泽、弱水渊、悬圃宫、悬圃堂、玄圃、七彩桥、昆溟、降真树、瑶沼、 璇室、倾宫、增城、琼华阙、琼华殿,有玉楼十二、琳宫贝阙花满玉楼十二重,有丹水、白玉膏。有琳宫瑶岛、玉楼醴泉、紫翠丹房、云锦烛宫、蕙圃承露、阊阖门、金墉城、阆风城或阆苑、阆风、悬圃、疏圃、姝城、九重玉台 。西王母所居宫阙,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昆丘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西王母是超自然神、救世神、创世神、生育神 。
  而在几千年间不断演化,定型为故事优美,结构完整,3000年不衰,至今家喻户晓的西王母神话经典,至少有以下篇目:
        《西王母其状如人》;
        《西王母半人半兽豹尾虎齿蓬发戴胜》;
        《西王母蟠桃会》;
        《瑶池蟠桃园》;
        《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天子宾于西王母》
        《王母岁登大鸟希有翼上会东王公》;
        《汉武帝见西王母》;
        《东方朔窃桃》;
        《昆仑之山有天柱》;
《羿请不死之药》;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七仙女下凡 》;
        《西游记》记西王母蟠桃盛会;
        《牛郎织女》;
        《董双成》;
        《玉兔捣药》;
        《广寒宫》 ;
        《天仙配》;
        《董永与七仙女》。
        顾颉刚认为,中国神话(仅指汉族神话)分两大系统,一是昆仑神话,一是蓬莱神话。茅盾认为,中国神话可分为北、中、南三个体系,其中昆仑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宏伟的一个体系。于是昆仑神话便成为中国远古神话的精华,昆仑山成为中国神话的奥林匹斯山,庄严、雄伟、壮美的“帝下之都”,“百神之所在”。西王母则成为神话中最有影响的女神。
        我们更要明白,昆仑山西王母神话是可以与奥林匹雅神话之审美价值相媲美的人类最早神话之精华。
   事实是, 西王母(昆仑)神话成了影响古今和未来的神话原型,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不死之林 ,在中国各民族的神话中,在中国各地的原始崇拜中,都有它的影响。古代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水浒传》以及无法统计清的典籍中都可发现有关它的记述。因此可以说,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本身就是东方的美神 ,是中国人想象中成熟女性最美的形象,最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美神媲美,她集中了中国人理想中的女性美,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对母亲美、对女性美的最高追求。人类神话中任何美神也难以超越她。在21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美的世纪,谁不爱美,谁就是罪恶。人类自觉追求生活艺术化,形象明星化,生育优秀化,把一个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层次。几千年前中国人塑造的美神,不仅成为今日中国人崇拜的偶像,也使人类走向美的极致有了审美的参照。
   乌丙安先生在《论中国创世神话群的新发现在神话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中国神话学百年反思》中认为,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神话”“广义神话(神话、仙话、鬼话三位一体说)”讲,“中国各族创世神话的类型远比世界上其它各国各族神话更齐全。”“多民族的神话史诗和神话故事的大量被发现并公开问世,完全展示了中国神话极为丰富的原始资源。中国不仅不是神话的“不毛之国”,反而成了高产神话的沃土,是神话原生态的未开垦的处女地。”
   “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证实了这些神话群在各民族的现实中仍然发挥着实际效用。它们所发挥的历史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功能对各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中国创世神话正体现了这种特点。正如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开创人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神话的继续存在,并不专靠本身故事的叙述所引起的文学兴趣,它乃是一种原始现实的描述,”“中国创世神话的大发现,不仅为神话学本身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还为哲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的研究打开了一座座丰富的宝库,因此,它们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这些神话中展现的瑰丽的宇宙观,无疑是哲学研究的最为丰美的原始思维材料。众多的人类起源神话为远古社会史的考古提供了鲜活的佐证。”“ 中国创世神话群的大发现,必将对于当代人文科学的大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拉法格在他的《宗教与资本》一书中说的好:“神话是保存关于过去的回忆的宝库,若非如此,这种回忆便永远付之遗忘。”   
   “所以要进行神话研究历史的反思,其目的在于从正反两方面剖析研究我国多民族“本格”神话在民族文化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使当代对古典神话的研究在上古史(史前史)的史学考证上继续产生其有效作用,也不只是使当代对古典神话的美学鉴赏在文艺学发展上能展现其永久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力求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科学方法,对我国各民族远古祖先浪漫、瑰丽的原始思维活动和丰富的神话遗产,做出尽可能的客观评价,从而为中华民族上古原初文化史的形成,提供出更多的更接近准确的科学依据,使中华民族的优美神话毫无愧色地立于世界神话的宝库,载入人类优秀遗产的史册。”
        这是一个难估其份量的话题,足见神话的重大意义。本文难以展示试探性理解,但我们都知道:
        西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世界神话之林中举足轻重、魅力四射、瑰丽浪丽的品牌之林,是人类神话万山中最不可轻视、最醒目的山峰,西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中最不零散、断片,而是相当完整、丰富,儒家难以排斥,神话想象力最不贫乏,最有完整体系的神话之一。是能证明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最富有神话想象力的神话,是完全可以永远与世界各文明古国原始神话相媲美,傲然自立于世界神话之林的经典。
        面对这样一座怎么评价也不过分的神话宝库,本文提供的信息和浅显认识难以匹配这一课题本身所需要的信息和才智。惟愿神话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的智慧之林,尽早结出“丰收世纪”的西王母神话科学果实。
        《嫦娥奔月》变成了中国人智慧真正驾驭着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这是西王母神话在几千年前就开启了中国人科学思维的法门,沿着神话预言的可能之路,中国人终于实现了神话的科学之梦,创造着神话的科学,科学的神话,发展的神话,科学发展的神话。在中国所有神话中,西王母神话应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最引以骄傲、自豪的神话。是人类全体向往的,努力进入的最美丽的神话境界、神话真实。
        三、道教(宗教)西王母论
        关于道教(宗教)西王母,较流行的说法如下:
        中国道教天界的概念是东汉以后的人们对以前的人们对天的认识遗存的整理和规范。
        道教概念中的西王母神灵,是元始天尊与太元玉女血气相通后,生育了扶桑大帝东王公,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
        东王公号天皇、号玉皇、号元阳父等等。
        西王母号九天元女、瑶池金母等等。
        道教思想认为,自然界最初是一团混沌状的气体,这团气体之中有一种灵性,这种灵性即是盤古。至后,这团气体开始演化,清气上升为天,沉渣下降为地。盤古的灵气在天上,称元始天尊;地上的岩石间渗出的积血生成了太元玉女,元始与太元玉女血气相通,在天界进一步演化。天界灵气得以运转,派生出阴阳两种灵气,其阳气的神灵是东王公,阴气的神灵是西王母。阴阳二气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互相转化才有了人间万物。这种自然规律是道与德,合称“道德”。
        道是自然本身,德是事物行为,道是按事物行为决定事物向一定的方向转化。行为符合天意,即向好的方向转化,行为不合天意,即向坏的方面转化。好的方向即是成仙得道,富贵长寿等等,坏的方面即是变为恶鬼、灾难、受罪等等。主宰变化的就是西王母与东王公,所以道教思想中有成仙得道必要拜西王母东王公,然后拜“三清”。
        在道教思想中,为了进一步阐述元始演化的以上三过程,分别用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来形象地宣导表述,这三天尊分别居住在天上的玉清界、上清界、太清界,合称三清,这就是一气化三清的概念。
        西王母、东王公是上清界神灵。所以道教中有王母直接得道于元始,和玉皇(东王公、天皇)传道于西王母的思想。
        道教认为老子创了道德经,所以有道德天尊之称,居于太清界。
        王母娘娘,或称瑶池金母、西王母、金母、金母元君、九灵大妙龟山金母;简称王母或西王母;俗姓侯,或曰杨,名回,字婉姈、或曰太虚。
        西王母的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说:“西王母 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怪物。另据《列仙全传》所载: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而成,与东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仅次于三清,十分崇高。  
        西王母掌管西方,举凡天上或地上所有成仙之女子皆由她来治理,并与东王公共同统辖东西两股元气,化育天地,陶冶万物。
        而王母娘娘自称为天帝的女儿,天帝是皇天上帝的泛称,据《礼曲礼集》解说,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都称天帝。
        《西王母传》中提及金母与木工共理阴阳二气,养育天地,陶钧万物,三界十方内得道之女仙,名籍皆归其管辖。
        《列仙全传》记载:“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于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杨,讳回,字婉姈,一字太虚”。  
        《道藏道迹经》记载:“王母上殿东西坐,著黄金褡辱,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 ,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凤文之 ,观之,年方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 ,灵颜绝世,真灵人也”。
        《道藏三洞经》记载:“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列西王母为第四神仙,仅次于东王父。
        《云笈七签》记载:“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西王母”。
        东汉末,道教兴起,推崇王母娘娘为尊神,将王母娘娘列为七圣之一,说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儿,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是她的属下。有的则视为元始天尊的母亲,类似人间的皇太后,具有掌握宇宙的无上权力。许多地方祠祀的西王母,左右有六位夫人,有两送子者、两催生者、两治瘟疹者,为仁慈、至尊的神明。  
        每逢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瑶池金母圣诞佳辰,仙界众神都会亲赴瑶池祝寿,由此可见金母神格之崇高。而该日王母庙的香火非常鼎盛。  
        不死之草,长生之桃,是道教西王母信仰的引力,刘映祺的《论西王母》,阐述精确,不可不选读其中章节:
        “(道教)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盛有衰的。汉代以前,西王母只是作为由原始宗教产生的神话传说并同黄帝的神话传说等等构成我们祖先远古历史的灿烂文化。到了汉朝,西王母信仰由于汉武帝的推崇,以及道教的宣导,形成了极盛的时期。唐宋前后,一方面由于许多外国神泊来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玉皇信仰的兴起,西王母信仰随之减弱。明清时期,西王母信仰又有所兴盛,目前国内遗留的大多数西王母庙宇即是这一时期的残存。今天,西王母信仰主要存在于海外华人中间,在台湾据说有百万之众。在国内,据笔者了解,甘肃省的泾川县民间对西王母至今保存着特别的崇拜心理。这里的人遇事需要乞求神灵,首先想到的是西王母而不是其它神。民间尚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当地传说。境外尚有西王母的重要遗存(关于泾川遗存的情况在下文论及)。笔者曾向到泾川朝圣的台湾同胞问及何以要尊西王母为自己崇拜的主神?回答说:“道由元始传给木公(东王公、玉皇)之后,现在由木公传给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
        数千年来,西王母崇拜虽有盛有衰,但却延续不止,今在海外尚有兴盛之势。那么,西王母何以有这样长久的引力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仍然是研究西王母文化遗存不可忽视的方面。
        《淮南子》中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博物志》:“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汉武帝),笑曰:‘此桃3000年一生实’”。《汉书》:“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予无死,尚能复来……从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料中十分明确的反映了西王母的一个主要神职即掌握着使人不死的秘诀。人们把这种神力具体表述为“不死之草”,或“不死之树”,或者叫“瑶草”,即是羿请到的不死之药。古时,草与药有同等概念,因为祖国医学是以草为本。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西王母这种神力具象为“桃”,即是所谓的“蟠桃”。民间人人都知西王母每3000年在瑶池举行一次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天神诸仙。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正是没有被西王母看起,未能被邀请参加这个盛会而盛怒,大闹了蟠桃会。笔者以为,在历史的过程中,人们在探索自身“生”的来由时,同时对“死”亦进行了极为深透的研究。佛教中把人的死以一种“轮回转世”的理论进行了阐述。而道教中,则把人的死以“得道成仙”的理论进行了解说。这些虽然都是人们对死的一种遗憾在心理上的抗争,但是,却真正起到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或不安心理的安慰作用。古人赋于西王母的不死之草和长寿之桃是人们渴望改变死对心理威胁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对人们的需要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尽管人们对不死之草和长寿之桃的神力有着清楚的认识,但还是以其最大的热情努力创造了许多不死的神话和仙话。这种神话和仙话的千古传播。正是西王母备受崇拜信仰至今不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西王母具有不死或长寿的能力,从出土文物来看,在汉代的时候就广为流传。《汉尚方镜铭》文有这样一条:“尚方作镜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东王父(即东王公),西王母”。“不知老”就是长寿,就是不死。谁能如此呢?只有仙人。谁是仙人呢?“东王公,西王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才垂慕西王母,一心想着成仙。成仙之后就成为“长生飞化之士”。成为长生飞化之士之后,就脱离了人间依赖生存的土地而迁居“天境”,与造化万物的西王母、东王公同居在一起。此即《集说诠真》中所言的“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中国道教就是适应人们期望长生不死的愿望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成仙的思想就是道教的发明。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仙,正是道教指引和研究的。人一生下之后,面对的最为严肃的事情就是死亡。人的一生所为最基本的也就是如何与死的因素抗争。例如劳作是为了吃饭,从而供给生的能源。例如看病吃药,是为了挽救疾病对生的侵害,当着人们在生的道路上无法摆脱困扰自己生的种种阻碍时,便把生的希望寄托在造化自身的天的代表,天神的恩慈、挽救方面。西王母即是造化之神其中之一,这亦是人们崇拜信仰西王母的原因。其实,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作为天神、仙家的内涵是统一的。
        西王母文化遗存,一般认为属于道教,其中尊为主神敬奉者属于道教中的“积善丹鼎派”。道教本身按今人的研究,其性质实际是一个神、祖同尊的宗教。以其同尊,区别于只尊神(佛)的佛教和只尊祖的儒家。由此再来反顾今日对西王母的崇拜习俗,就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作为祖先、作为神人的一个综合历史文化遗存。在近现代的引力主要则来源于成仙得道及对祖先崇敬”。(《泾川与西王母》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在世纪之交,就各地区比较而言,道教西王母信仰最虔诚、最规范、最兴盛的地区当在台湾,只要我们知道了台湾道教西王母信徒对西王母偶像的崇拜心理,就可略知道教西王母在当代道教中的地位,现引台湾王天麟的《西王母简略史》如下:  
        “ 西王母乃先天真圣,系混元未辟前,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一气孕真,陶成万物,为一切生命的灵源母亲。虽然道经上有关西王母的记载甚多,但颇为零散,未能备录。本堂缘于感恩母德,为弘扬母教之使命,发扬母业,普施教化,俾广结善缘,遂着手搜集整理西王母之圣史资料,愿众灵儿认母归真,共相扶持是祷。祈祝母娘感应!
        一、圣号母辉·玄经备载
         西王母,简称王母、仙母或灵母,俗称王母娘娘、仙桃奶奶。根据道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的记载:“仙母常乘九色之辇,紫云飞轮,从天仙、玉女各五千人”。《龟山丹皇飞玄紫文》则尊为“公元九灵上真仙母”。《仙苑编珠》则圣号曰“太真西王母”。《清微仙谱》则崇奉为“太华西真万气祖母元君”之圣号。凡此说明西王母在西天主西华阴灵之气,故为生化万物之灵母。
        二、圣位极尊·群仙咸瞻
        西王母与东王公,共理阳和、阴灵二气,养育天地,生化万物。位配西方,母养群品。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与。登仙得道者,亦属辖隶。例如《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云:“西王母德酬高玄,故为万气之母”。《九灵太妙龟山玄箓》则记载西王母“总领仙籍,承统玉清”。由于西王母制召万灵,统括圣真,致有神妙之玄学体现,信仰者自然通灵,承接大行梵气,弥罗一身。
        三、圣居天心·华光朗焕
        西王母的先天圣居为昆仑玄圃,远古之际仙降于中土时,则居于今日甘肃泾川之回山。《历代先真体道通鉴》及《墉城集仙录》皆认为西王母居:“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昆仑,相传为中原西方之灵山,西方之仙境,中国西部之山,皆发脉于昆仑,言昆仑即代表西部众山之意,回山列属其山脉。战国以后,渐以西王母古国的存在地域为回山。
        四、圣仪天姿·灵颜绝世
        西王母无灭无生,历万年而不古;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其圣仪变化万千,根据《九灵太妙龟山玄录》的记载:“春三月,头建宝琅扶晨羽冠,服紫气浮云,身披九色龙锦,羽裙腰带流金。夏三月,仙母则变化为九色之凤,一体九头。秋三月,仙母则变形为人形凤头。冬三月,仙母则变形为紫青黄三色之光”。故一般认为仙母发上戴胜,虎齿善啸,配金刚灵玺,仙班仪仗则乘龙驾鹿,霓旗羽幢,千乘万骑,萧鼓震空。
        五、圣母授道·清静无为
        西王母第一次与人间接触是黄帝与蚩尤作战之时,王母遣九天玄女授帝九宫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法,灵宝五符五岳之文等,晚年复授以清静无为正真之道,其词曰:“饮啄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宁,其要妙也,不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贵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凡此皆是西王母要人消除一切尘俗之累,进入虚无清静的精神境界。
        六、圣王谒母·长生不死
        周穆王曾遇见西王母,临别,王母为歌白云之谣。至汉武帝好长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山之岳,筑寻真之台,斋戒精思,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于宫中,对汉武帝云:“欲长生者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玄古华沣灌沉珍,既常清精入天门,金室苑转在中关,清白分明适泥丸,养液闭精具身神,三宫备卫存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彻通五脏十二轮,吐纳六府魂魄欣”,包含了吐纳练气、内丹升降、形神俱全的修道之理。
        七、圣地回山·神灵擎守
        汉武帝问道后,西王母即很少再降临人间。然而古西王母部族则因考古的研究发现,得以窥知今甘肃省泾川回山乃为西王母一处圣地。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渭河上游、洛河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古地名(见《史记》、《汉书》)。这一带从五帝时至西周,均属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历代皆为古戎狄族所据有。泾川回山居其中,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擎守,建筑名为“王母宫”,又称“王母宫山”。据《集说诠真》云:“西王母姓杨名回”。《神异经》云:“居于回屋,推得“回”与“西王母”实则相同。回山者,西王母之山,因西王母别名回而命名。
        八、圣国所在·四方之西
        《尔雅》言古中国之外的四方地域名“四荒”,四荒之地有国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西王母是西方之国,预知其所在,必须确知古中国西部的界线。推论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约在五帝时代,乃为传说时代,古部族疆界不明,无据可资。然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位于今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其时已为西部之山,故名“西岳”。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为戎狄所据有,至商、西周势力不减。可见,言中国西部外域,可能是上述三河上游之地。再者,以西王母名“回”之遗迹多在此处,足证史实与遗存的统一,确认此地域为“西华”、“东华”之界线。
        九、圣山遗迹·母宫宏伟:
        泾川回山上遗存的是王母行“宫”,而非王母“庙”。宫与庙仅一字之别,其含义却不同,庙仅指供奉神灵的地方,而宫特指帝王、神人居住之所。回山拔地而起,正视如“天之柱”,下有“石屋”〈今为佛窟〉,泾水环其左,汭水环其右,古树苍苍,西王母行宫高居于山巅,登临其境,俯视人寰,有冥漠天遥之感。王母宫正殿乃西王母大殿,背西面东,殿上是三清楼,殿前有一古槐,名降真树,此树相传为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此山而植。树前建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殿左依次是三皇殿、周穆王庙,亭右依次是五帝殿、汉武帝庙,玉帝大殿下为三天门,宫南之山麓为瑶池,宫西之上有天池,入山必经五道灵官殿才能达一天门,此即回山西王母宫之主体格局。
        十、圣碑悻在·母仪长存
        回山西王母宫处在古西行要道上,东距古都长安240里,为历代拜谒西王母的圣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有2100多年历史,可惜在清同治年间的陜甘回变中被焚毁殆尽。今宫址断碑残碣瓦砾遍地,唯宋天宝元年巨碑悻存,碑名“重修回山西王母宫颂”,为宋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天子之命撰文,记中国有西王母及其会周穆王、汉武帝之事,碑阴记此碑三次重修经过,免其误传于后世。另遗有清代《共成善果》一册,详绘旧时回山西王母宫胜境全图。回山下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西王母圣绩残碑极丰。”(台湾《凤德玉宝殿·2002年中国农民历》)
        在台湾5000多处王母宫庙、家庭香堂和道教界的宗教活动中对西王母的虔诚,可以信徒在宫庙网站的留言为证,祝词是多句或数十句重复出现的:
        “无限虔诚顶礼崇拜和歌唱赞美宇宙三界十方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王母娘娘最高女神!”  
        “无限虔诚顶礼皈依和歌唱赞美宇宙三界十方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王母娘娘最高女神,衷心敬祝王母娘娘万寿无疆、永远健康、永远母仪宇宙三界十方!”
         但是,道教西王母的解释,决不能囊括民族(人类)、神话、民俗、文学中的西王母涵义的全部。
        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只要我们读懂了道教西王母的解释,西王母的历史悬疑必可迎刃而解。
        四、民俗西王母论
        “甘肃泾川西王母信俗”,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西王母,即西王母民俗,西王母民俗最显著的特征,当有祖祠、宫庙、庙会、祭祀、朝拜、朝觐、纪念、祈求、寄托、祖先崇拜、特别崇拜心理等物质文本存在和程式性、俗成性民众参与活动和心理需求愿望。
        (一)西王母主题庙会:全体民众与信徒共同参与
        拙文《泾川:民俗文化圣地》曾言:“泾川西王母祖庙庙会,具有西王母信仰民俗的经典性,庙会始于宋天宝戊辰年(968),至今是第1033届。该庙会以纪念中华人文先祖西王母,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吸引陕、甘、宁民众奔波数百公里,台胞越过海峡与县域民众一起赴会,最多达10多万人。当日下午,泾川县城居民倾城出动,端午、农历七月十八日还有回山万人游之俗。祖庙庙会,是国内罕见的以民间信仰传承西王母文化的西王母民俗。”(《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 )
        拙文《民俗学史中的灿烂一页:泾川有全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庙会》又言:“ 泾川西王母庙会为什么在三月呢?因为三月是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从张铎于宋天宝戊辰年(968)刊勒陶谷碑文于石始,至今已1031年,也就是说,庙会已有1031届了。陶谷碑重书日期为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这是回山王母宫重修后的竣工之日,此时举行了盛大的朝拜进香活动,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明彭泽碑记说,明初,王母宫曾重修,二百载后,渐以颓废,泾籍太学士闾沂倡导,平凉韩王赞助,大规模重修了一次,“经营于正德甲戊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前后达八年之久,八年中在两个五月开工、竣工,故五月也有庙会出现,并流传至今。三月是继宋代庙会之俗,五月端午庙会自明代更有特色,当日下午,泾城几成空城,老幼朝山。三月、五月,还有七月十八日(传为王母纪念日)成为风雨无阻的朝王母盛会。泾川西王母庙会之期,总与重修王母宫开工竣工之期和王母纪念日相系。
        明代的庙会,在彭泽碑记中可以看到:“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炙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而吾泾自国初抵今,藏修于兹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侄也。”庙会的内容从碑文中也可见一斑,即除王母殿、玉皇殿、周穆汉武庙外,“其余雷坛及玄帝等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疠之祷而设也。”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免病、除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清代庙会情况可见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序言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锺,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
        何九如《王母宫山与王母宫石窟》言:“每到三月二十日王母宫逢会之期,春风轻拂,桃花、迎春、丁香、紫荆等花盛开。”《泾川一览》记载:“按照旧时的惯例,古历三月二十是泾川瑶池王母的盛会。”王子隆曾任建筑瑶池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在《回中山与瑶池》一文中说:“民国24年(1935)3月,庙会后收入了布施,会首景登霄经理修缮大殿……”“每年3月庙会期,桃杏争妍,绿柳才黄,红男绿女,蔚为壮观”。 
        泾川西王母庙会的最大特征是:民众进香、布施自愿,人到达即可,但一定要在心中默念西王母。就在十年浩劫期,凌晨或深夜,人们还是去山下或山顶默默而过,这和40年代驻军站岗限制自由但民众自愿上山一样。
        据宋代碑刻记载,宋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是重修王母宫竣工的日子,当时的碑文中说:“合征幼妇之词,庶尽上真之美”,即王母宫满足了儿童妇女的愿望,也表达了天上真人的美德。这一年,是泾川西王母庙会的开始。明代彭泽的“重修王母宫记”碑,对庙会又有描述:“第兹宫为吾郡千年之胜迹。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夹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王母宫内的王母殿、王皇阁,周穆王、汉武帝行祠,雷坛、玄帝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涝、疫疠之祷而设也。”清代庙会在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中有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钟,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清乾隆《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宋明清碑刻史料都说,泾川西王母祖庙不仅传承西王母史迹,还吸收了当地老百姓的民俗之意,既是亲夹交游的去处,更是祈福纳祥,盼望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所在。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防病、免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据考证,宋代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王母宫重修庆典后,一直相沿成习,每年都有三月庙会。由于王母宫山下有北魏佛窟,每月十五日是佛教的法会日子,王母宫庙会就推迟了五日,在三月二十日隆重举办。延续到民国年间,有泾川省立中学教师张文亭连续五个年头的三月二十日的日记记载,这一天,中学例放春假一天,师生列队去赶会,公务员也放假。日记中说:四十年代战争期间,驻军站着岗,当地民众、各界人士还是与岗哨擦肩而过赶庙会。近20多年来,庙会一年比一年规范、盛大,最多的一年一天来10多万人,回山一天门出现交通堵塞长达数小时之情境,山体几面大路小路上全是人。台湾同胞朝圣团的到来,又使庙会从1990年起有了全新的内容。
        这个庙会有以下特色:前三天开始,筹备会,告示,迎贡,仪仗出行,贡献,敲钟,献万民伞;庙会当天,进早香,少女用露水洗手,朝水,奏乐,祝寿,求子(偷馍),  拴福,唱戏,自乐班表演,回山万人游,购物,小吃展,赛吃(家家扶老携幼到庙会现场临时搭建的小吃摊、小饭馆吃一次),夜市,放河灯,法会,台胞还愿等20多项活动。购物和当代的县城商贸大会结合,南北20省展销团定时来泾,长达20天。台胞还愿,成了近17年来新的内容。(《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8月)
        (二)平时与庙会之外的节日:全体民众有意无意间纪念西王母
        拙文《千年诚心祭母娘——1993年西王母庙会纪实》言:“最迟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算起,今年的西王母庙会,已是第1025届了。
        信教与不信教,进香与不进香,贡献多少,布施多少,都不讲究。人人到达回山下,亲眼见母娘塑像,看壁画,观石窟,照相留念,在楼檐下望,登上 回山巅,奏响晓钟,极目泾芮川道、南北二﹙土原﹚,心绪飘向天际,体验从天而至俯视人寰之意。再拜王母宫,静心静气;来到古瑶池,饮矿泉神水,嗅花木奇香,夜里跑灯、放河灯。人不能到,心要到达。即使忙在县城乡村,心里也一遍遍说:我也游回山了。凡参加回山庙会者大半天只运一口气,少说话,无杂念,人人成了大气功师,从出发到归来,简直是做了一次超级气功,人人心中如是,这是回山王母庙会的中心内容。古三月二十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的日子,庙会经千年不衰,年年掀起高潮。”(《泾州之秘》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拙文《回山万人游》言:“古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上,在西王母发祥之地看戏,有飘飘欲仙之感。现在庙会搬进县城,山还是要游的。平时认真上班,沉浸于构思计算公务事业中的人,忽听说今天三月二十,便要离开办公桌去游山,这天不登回山进瑶池,如违犯了公众纪律一样。不号召,也不组织,就这么默默地去了。最早去的还是农人,近处的早游,几十里外的如游正月十六一样携老扶幼赶来,有的走到山下来不及上山,游一圈山根就回去了。工作人员特忙实在上不去,心中便说我已去了。于是,泾川人的身与心可以说全部去游了回山。     
        阵势更巨、人数更多的是端午游,端午划龙舟去水边是国游,泾川人却游回山。这一天,多有烈日,裙子出现了,半袖短裤出现了,花绳荷包挂满孩童胸背。时间是下午六点之后,人流准时哗地出来了,从大街小巷,从大村小庄,一流一流地流来了,七点左右,一座县城成了空城,外地人惊诧,抬头一望,密匝匝的人流忽地如花开在之字形的路上,回山晓钟是之字的一点,如花人流写成了完整的之字。七彩衣裙染得回山色彩丰富,树木小草愈绿,仅色彩一项之美已把人镇住了。     
        少女们媳妇们少不了比荷包,看绣物,问谁做的好,立即去追根寻源,泾川荷包也成了名物。泾シ内河堤上不知不觉站满了干部群众,望着河水与晚霞,说:游端午、游三月二十、游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是泾川人的一年三游,只游一游或二游,一年的好运不会特多,一旦有了烦恼,便怨未参与三游。民间自发的游日游项,关键是身心运动,游百病、游欢乐、游青春、游长寿、游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游物阜民康。
        早先游人一万,现已不止,石油工人、过路人、海外友人港台同胞陆续来了,游人由3万向10万递增。一个县城有10万人集体登山传统项目,堪称体坛盛事了。(拙著《动性》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
        (三)以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
        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泾川人都要举行传统的西王母庙会。其俗开始于北宋开宝元年 (公元968年),即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的日子,至今已有1031年的历史,即使在10年“文革”中亦未中断。这个庙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论是否信仰道教,不论是否朝拜进香,不论是否贡献布施,都无所谓,大都以祈求长寿幸福、国泰民安为主旨。每逢此日,不但本县和附近各县的老百姓都要登一回王母宫山,甚至陕西、宁夏的人也奔波数百公里前来朝拜王母。尤其是这天下午,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有时达数万人之众,人群磨肩接踵,道路为之阻塞,的确蔚为壮观。近10年来,台湾道教信仰者来泾川朝拜王母者日众。先后共50批,2000多人。尤其是其中“积善丹鼎派”更尊西王母为其主神兼祖先神,称她为“母娘”或“金母”。总之,泾川西王母庙会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远,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可谓第一,甚至成为心系两岸、促进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寻根》1999年第5期)
        (四)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
        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言:“在泾河一带的百姓中,尤其是在妇女中,对西王母长期存在着祖先崇拜意识。他(她)们的家乡,就是西王母的故土,他(她)们就是西王母的后裔。他(她)们的崇拜方式,除了一年一度到王母宫庙会朝拜外,在平素遇到大喜之事或不幸遭遇时,也会在心中默念王母之名以示感谢与祈求护佑。再者,一辈又一辈的老人向自己的儿孙们讲述西王母的神奇故事和传说,叙述西王母的功德和业绩,也是他(她)们祖先崇拜意识的反映。这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化传统。其原因,恐怕与西戎和华夏民族早就相互融合有关。古籍中不但有“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的记载,而且有“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史记·邹阳传》)的说法,证明西戎与华夏民族的密切交往与相互融合的历史极为悠久,而其古老文化因子的遗传至今仍然不衰,这样,西王母便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祖先之一,与伏曦、女娲、黄帝、炎帝、蚩尤等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寻根》1999年第5期)
        刘映祺《论西王母》言:“今天,西王母信仰主要存在于海外华人中间,在台湾据说有百万之众。在国内,据笔者了解,甘肃省的泾川县民间对西王母至今保存着特别的崇拜心理。这里的人遇事需要乞求神灵,首先想到的是西王母而不是其它神。民间尚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当地传说。
        古历三月二十日,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所以沿传为盛会。至今到了这一天,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其至诚之心理,在海内其它地方是少见的。信仰西王母是泾川当地的重要民俗。”(《寻根》1999年第5期)
        西王母民俗除以上最显著的特征性民俗生态外,还有虎崇拜,因为西王母民族图腾是虎,西方白虎是地理方位符号,虎崇拜体现在吃穿住行娱的形式方面:
        娱,有古代的虎舞,虎舞造型在出土文物中还可窥知。吃,在北方面食地区特别是关陇地区以面食做虎,凝聚着民众的崇拜与敬畏之情,是祭祀之圣物。穿,有虎帽、虎鞋、虎枕、虎背心、虎裹肚、虎香包、虎挂件,无数不知名的农妇自觉升华着审美天赋,在布艺和剌绣中以虎为艺术偶像,为表现题材的第一选择。住的形式有穴居,即黄土高原上数以亿计的土窑洞,石窑洞,至今部分仍在使用。行则体现在关陇地区特别是泾川一带春节社火队伍之前,都挚有虎旗、虎灯,以虎威开路,以虎灯壮胆。
        还有一种从古代一直应用到数字时代的虎图腾崇拜现象,就是西北特别是泾川一带地区给男孩起虎名,即使在今日的行政机关和大中小学里也随处可见有取名为虎、虎虎、生虎、存虎、永虎、来虎、兴虎、根虎、金虎、银虎、虎银、玉虎、蛮虎、碎虎、大虎、小虎、三虎、俊虎、拉虎、毛虎、振虎、爱虎、继虎、山虎、虎林、虎成、虎刚、虎强、虎祥、虎丹、 虎军、虎明、虎将、虎牛、虎勤、虎子的公务员、中小学生、硕士、博士。
        在其它动物中,除熊、牛有个别家长起为男孩名外, 狮、豹、狼、犬、猴、狈、豺、狐决不用于人名。只有虎的取名率与龙远远拉开距离,龙只能屈尊第二。虎本来和狮、豹、狼、犬、猴、狈、豺、狐一样,同样是伤人之兽,但这里的人乐意取虎为名,完全是虎崇拜,虎图腾的直接反映,和龙图腾、龙崇拜一样,既望子成龙,更望子成虎。
        西王母民俗,在严格界定之后,还有各地各民族许多从形到义,从建筑到吃穿住行娱、朝拜祭祀方面的俗成经典,本文的列举仅为沧海一栗。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民间信仰方面的大家将会对它有集大成式的科学调查和发现,以准确齐全的图文成果公诸于21世纪。
        民间信仰一直是西王母民俗的核心体现,它在各民族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实际效用。它和现实生活交织融合在一起,和民族的现行各种俗制、文化活动、信仰和道德都有密切关系。它所发挥的历史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功能对各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进而发生作用于社会的现行秩序和活动中,提供给社会以道德价值的参照,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存活在生活中的西王母民俗和中华民俗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储存。同时,在影响21世纪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旅游业中,它以其惟一性、“化石”性、可视可听的表演性、大量的普通民众民间信仰的偶像性,以及具有历史文物等与其它文化遗产相提并论的资源价值和应用价值。
        但是,就科学人文而言,西王母民俗也绝对涵盖不了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神话学、宗教、文学艺术概念中的西王母本来,民俗就是民俗,既不是宗教,也不是神话。西王母民俗就是民间因西王母曾经存在而形成的西王母记忆和西王母纪念意识,是乡下不识字的老奶奶即口头文学中把民族、神话、宗教、文艺、历史的西王母的各种信息、文化元素揉和在一起,打乱学科,错落时空,形成的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的解释和讲述不尽的王母娘娘大传。是保存关于西王母过去的回忆的宝库,使西王母永远在民间不会被遗忘。
        五、文学(艺术)西王母论
        屈原的《离骚》、《九章》,取材于西王母和昆仑山阆风 ,其中“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镶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深深表达了他对中华万山之祖昆仑的神往。  
        从《诗经》、《庄子》、《荀子》、《孟子》、《尚书》、《左传》、《礼记》等先秦诸子到《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宋诗》,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到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从屈原之《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到司马相如《大人赋》、杨雄《甘泉赋》,从班固、曹操、曹植、李白、李贺、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到谭嗣同、梁启超,从毛泽东、鲁迅、陈独秀、闻一多到郭沫若、吴晗、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凡古今所有大文豪,古今所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描写和引用了西王母、昆仑 。
        鲁迅的小说《奔月》取材于嫦娥。鲁迅对《山海经》、《西南荒经》多有研究。鲁迅的《古小说钩沉》评析了《汉武故事》等有关西王母的文学题材。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早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我国也早已施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30岁以下的人,只要已享受到了义务教育,从而也就都会知道《山海经》。
        在《毛泽东文集》中,毛泽东用矛盾论分析过古代的神话,他旁征博引了《山海经》等大量历史典籍。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等为例,来说明“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 ”。他还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
毛泽东的《 赠杨开慧》词,“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取昆仑意象。《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借嫦娥之美抒儿女之情。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 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 .昆仑》主题的丰富性使我们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诗的批注中向我们揭开了主题的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青春时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他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个一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泽东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也就是“大同”理想,是今天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
        本文仅列举了古代一部分文学家和毛泽东、鲁迅对西王母题材的文学兴趣和作品,事实是,古今中外以西王母为题材,引用西王母、借西王母开发人类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力而至艺术巅峰的、成就了传世之作的,影响和改变了中华文艺、世界文艺发展品质的作家和作品,以文艺作品启迪、升华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创造力的著作和实例信息,是无限大的海洋般的规模,如果把它一一整理归纳出来,必是一座惊艳未来的西王母文艺宝库,但愿人们在不远的将来能完成这项基础工程。
        在艺术方面,最容易见到的有春秋战国以来的青铜器、石刻、画像砖、壁画、雕塑、碑刻、木刻、民间画、年画上表现的西王母题材以及因此产生的飞天、奔月、入海等造型艺术形象。在舞蹈分支中,戎族等古老民族的舞迹也隐约可见。其乐声之美,总有梦幻般的旋律在记忆深处回荡。在现代,则影响了电影、电视、卡通、动画、现代数字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大量作品。戏曲一枝独秀,从古代到现代有许多不朽之作因西王母和西王母的影响而传世、问世,曲艺方面也有传世之作。
        在新千年里,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西王母形象和西王母文化,将为文学、舞蹈、音乐、雕塑、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剧、动漫提供广阔的表现对象和背景。西王母的艺术之美,在人类文学史上、艺术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对未来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跋
        关于民族西王母(戎族)生活地域之界线,大体就在陕甘高原以及以西地域;关于神话中的昆仑和中国版图中的大山昆仑,就在新、藏 、甘、青、宁、陕、川之间;关于“虎齿豹尾,蓬发戴胜”是西王母民族图腾再现和西王母首领章服之饰;关于周穆王西征的最远地点,就在六盘山以东的泾河上游;关于泾川王母宫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是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关于泾川有梁启超、闻一多、鲁迅、吴晗也未知未见的国内目前存在的最早的专门记载西王母的宋代碑刻;关于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明代《平凉府志》、清乾隆《泾州志》和《泾州乡土志》、《泾州采访志》、《泾川县志》、《陇右金石录》中有对泾川西王母祖庙、西王母史迹、西王母信俗的记载、诗文数百篇,是国内地方志记载西王母最多的县域;关于泾川有宋代以来的最早最大的三月二十西王母庙会;关于台湾西王母信众从1990年寻根到泾川朝拜西王母形成时间地点俗制的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关于泾川回中山、回山、回中之称与历史上的“回”之遗存即西王母文化符号等诸多话题,近20年来,笔者已有专门文章公诸于世,许多已在互联网上未被署名或变成他人之名而广泛流传,故以上话题不在本文复述。
        西王母,和黄帝、伏羲一样,古今对她始终很友好,很亲妮。关于对她的论辨,其实己进行了几千年,是极其热烈的,又是漠然的;是科学的,又是粘糊的;是理性的,又是困惑的;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但愿西王母与今人能够共赢,无论是论辨,论争,交流,对话,其实共识的梗概已基本显现,无限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元素足以保证我们用科学的双眼,科学的笔触,科学的气力,把西王母诸学科的高峰搬离开来,并列于世,让人们明明白白的欣赏其本来形象,汲取、保护、应用其无尽的文化营养。
          2009年1月28日至2月2日

[ 本帖最后由 张怀群 于 2010-4-9 17:13 编辑 ]

TOP

【张怀群】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西王母祖祠圣地泾川2﹚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张怀群

  

         “世纪之交,科学家们确凿考证出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就有直立的人,就有人工取火,就有谋生工具,就有文明萌芽。这么一来,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必将改写。北京新建的中华世纪坛,因此修改了青铜甬道五千年文明的纪录,将其远远上溯到百万年前”(魏明伦《历史的动力》)。
        21世纪,是人类把百万年之间的一个个文明之谜揭开的世纪,是人类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世纪,是人类把地球村各地域文化遗存能说清楚的世纪,是地球村各地域优秀文化组成人类优秀文化其营养惠及全人类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之初,西王母文化之谜必一层层揭开。现在,只要平心回眸中国的西王母文化,不仅仅令所有人触目惊心。西王母早已走出神话,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渗透区域之广,非过去所认识。这个文化,是由一位女性、女神、美神为缘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所有山峰中,它是最大的山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妇孺皆知的文化,且“已经出现了“中国说”、“西亚说”、“印度说”、“阿拉伯说”等种种不同的观点”(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这是令人鼓舞的,这要求我们把对西王母文化的理解必须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为在21世纪的地球村里,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人类文化必得有益于、美于全球每一个人。此时,走近、走进西王母文化宝库,已非愿意或不愿意,而是新世纪新千年在无声地提醒每一个接触西王母文化的人,首要任务是找准西王母文化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世界坐标、国际地位,只要完成这个认识,再研究西王母文化,肯定疑团骤解,茅塞顿开,西王母文化的本来魅力必能日渐明晰。
        西王母文化遗产遍及中国及亚洲,但目前发现的重点遗存区还推泾川地区为首。对西王母神话、古国、部族、首领、信仰、民俗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泾川人,既不能把认识西王母的依据限于泾川一个地区的遗存,也不能轻视“回中宫”“秦始皇过回中”的记载见于《史记》之后,西王母文化在泾川的所有遗存的巨大历史价值。仅“回中”及泾川古称回中这一个历史之秘,就值得相当的学术力量、科学办法去关注、去破译。所以,泾川人的第一责任是把泾川人对西王母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深深埋藏在泾川的遗存信息,无一遗漏向国内外传递。
        我在主攻文学创作的同时,对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十多年,理出了几个线条,一直跟踪深入,寻找答案。以下几条的结论,是我的认识和理解。
1昆仑是存在于新、藏、甘、青、宁、陕、川之间的大昆仑。
2神话的昆仑和自然的昆仑是两回事。
3神话的西王母和民族的西王母存在区域是两个概念。
4以西王母图腾虎为主体的文物——西周虎纹铜觚、铜爵和战国虎身铜壶于20世纪70年代在泾川出土,为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数据。《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经》在泾川发现,为泾川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权威的宗教史料。
5穆天子西征未越过陇山,周王朝势力也未过陇山。
6汉武帝十一次行幸回中、安定。
7泾川汉代西王母祖庙、宋代西王母庙会有考古资料和地方志作证。
8泾川西王母民俗全方位多角度渗透于普通百姓生活之中。
9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丰富而系统,总量位于国内外西王母文化遗存地前列。
10西王母神话产生的昆仑主峰之下,为什么当地民族没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遗存?因为后世信仰西王母的起源地不在当地。
11结论是:何处有祖庙,何处西王母文化遗存最多、最深远、最具体,何处就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就是西王母故里,就是朝拜西王母的圣地。
        要说明的是,泾川对西王母文化的传承和应用,在周代就开始了。存在于泾川和描写泾川的以西王母图腾虎为主体的战国“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西周虎纹铜觚、铜爵、汉王母宫遗址、汉乐府、唐诗、宋碑、宋庙会民俗、明碑、明诗、清碑、清诗、清地方志确确凿凿证明着,周、汉以来的历代贤达已自觉而认真地开始了对泾川西王母文化的认识、考证、理解。当代泾川人在万分荣幸之际,仅把这些遗产尽力保护、挖掘整理已需花巨大气力,而每接触一次前人遗产,都有一次发现,所有的原始资料,几乎都是研究成果,令我们在这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面前,一次次升华着对浩瀚、无垠的理解。近20年来,台胞和海外华人陆续寻根朝圣至泾川重建王母宫,依据就是240至2000多年前的古人研究成果。
        我们深信,本来简单但走进复杂的西王母,必很快走向简单。复杂是因为西王母不仅对神祗神格本身而且对民俗和上下层文化的渗透,简单是一位中国式的女神、美神、俗神、始祖神本质的最终定位。
昆仑是存在于新、藏、甘、青、宁、陕、川之间的大昆仑,昆仑与泾川回山是一个整体
        对于自然存在的昆仑,依据《山海经》的记载,与古昆仑文化区和今日行政区划中的地名相对应,是比较困难的。昆仑就是中国西部一座亘古不变的大山系,是连系、包容了中国西部万山的莽莽大昆仑。
        昆仑长达5000里,帕米尔高原从东而来,它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西段是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山上有峰,如公格尔山高达7719米,南支的可可西里山东延至巴颜喀拉山,发源了长江、黄河。巴颜喀拉山在四川省边境与岷山、邛崃山相接后,又与秦岭相连了,秦岭直直往北100多里处,又是回山山头。
我是这样理解回山与昆仑的,回山是昆仑的开始,又是昆仑的结尾,它是古乐府诗中的意象,它是躺着的历史。莽莽昆仑这名山下的千山万山都躺着,将军血征夫泪、千剑百戟、千军万马、烽火狼烟、羌笛胡笳、戍容方阵、胡骑纵队、苏武李广、关西老将、魏征张籍卢照邻的《陇头吟》、王昌龄的《出塞》、秦皇汉武的万乘千骑、太宗的卫队、左公的湘军都躺成了蜿蜿蜒蜒向西回旋一直达昆仑又折回秦岭的千里群山。
        昆仑作尾,回山作头,这条5000里钢铁屏障从远古著名到今天,也使回山和昆仑一样从远古著名到未来。回山,是昆仑的开始。回山下的泾川,是昆仑的容颜。
        昆仑也是天地间广大无垠的形容词,司马光解释说:昆仑者,天象之大也。只要到过泾川回山,并且西行,就会确信回山连着崆峒,崆峒连着陇山,陇山连着祁连,祁连连着更高处的昆仑,这是地理事实。泾川在万山之最的昆仑脉下,不能否认。

二、昆仑神话存在于自然的大昆仑之间,但神话中的昆仑地名与自然的昆仑地名难以照应,西王母神话与泾川难解难分

        凡是昆仑西王母神话,都在泾川地区完整而广泛地流传,本文不详述。这里只强调西王母神话更多的在泾川地区演变成了民俗事象。
        内地把穆天子会西王母的地点最早确认在泾川回山,皆因泾川回山形如“天之柱”,周圆如削,下有石屋,山下细水环绕,泾水环其左,水环其右,山麓有瑶池,瑶池有圣水;回山之上有天池,近有[上合下廾]山。
        西王母有蟠桃会,回山昔日遍种桃树。《泾州志》载明代山东济南府同知温应壁写的《重修水泉寺上寺记》碑文说:“南有回山,蟠桃争媚。”
        神话中的西王母“穴处”,演变成了泾川一带地域存留的千千万万孔古窑洞和今日仍在使用的窑洞民居。
        西王母有不死药,泾川瑶池“尤其在宫山上还生有一种茶树,群众习惯于“端阳”节采神茶,这种茶叶若再用瑶池水煮煎,味气特别淳厚香甘,故有“宫山茶叶瑶池水”的流传。若再能喝上“万人锅”烧的一杯茶水,就会自感全年必能吉祥如意,百病不生,给游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惜“万人锅”于40年代下落不明。”(何九如《王母宫山与王母宫石窟》)
        泾川存留汉曲、唐诗、宋碑、明碑、明诗、《泾州志》、清诗、清碑、历代对联、题咏都
记载了西王母神话。
        可以说,泾川的汉王母宫遗址、汉曲唐诗、宋明清碑刻、清方志、民俗,无不在发展着昆仑神话。昆仑神话以口传形式,在这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一笔口头文化遗产,还有待进一步发掘、面世。泾川是西王母神话产生、流变、传承的重要渊源地,言之有据。

三、西王母氏族古国,泾川在内

        远古的四荒之一,西王母部族生存之地,其疆域界线,多民族的融合,中外学者已有确认。
        吴晗认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动在陕甘高原的“西戎”即犬戎的别名”(《清华周刊》第36卷第6期)。《词源》解释:“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泾川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头骨化石,是一位青年女性的头骨,被命名为“泾川人”比北京山顶洞人的出现还要早。同时,平凉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50多处,泾川境内有7处,新石器遗址泾川发现的有206处以上,证明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数万年前人类活动已相当频繁,古戎族繁衍状大的人文基础在这里显得异常雄厚。泾川存留的宋碑,首先记载了“四荒”与泾川的关系和西王母事迹。
        在这个古国的疆域大概念中,泾川是在内的。需要强调的是,“回中”是一个值得花大气力研究的神秘名字,它的破译,将使西王母研究发生质的飞跃。
        《史记》、《汉书》皆载,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中上游一带,有“回中”、“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仅泾川就有回中、回山、回中山、回中府、回中里、回岭等地名(《泾州志》)。汉武帝开通的回中道,泾川是必经之地。如果按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写的“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理解,则回就是西王母国的别名,回中之意豁然明朗,泾川代称回中,古已有之,不释自清。关于泾川回地名的存在和有关史料,下面还要说到。
        回中与泾川是一个地方,“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无疑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而《史记.赵世家》中所谓“(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大约也在泾川回山”(柯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民俗文化》)。
        对地域概念中的西王母和部落女酋长的西王母的研究,需要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属于西王母古国地域内的西部一些地方,竟然没有崇拜信仰西王母的文化遗存,这应是区别西王母“部族区”和“神话区”的一个科学标志。而只有在泾川地区,从穆王西征至泾川起就开始传播和崇拜信仰西王母,一直延续至今。西王母成了当地普通民众世代传承的唯一信仰偶像、信仰观念、信仰习俗。
四、以西王母图腾虎为主体的文物——战国虎身铜壶和西周虎纹铜觚铜爵于20世纪70年代在泾川出土,为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最早的考古数据。《王母消劫救世真经》、《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经》在泾川发现,为泾川是西王母发祥地提供了权威的宗教史料。泾川窑庙为“西王母穴处”提供了活化石,也为西王母祭祀提供了世所罕见的民俗信仰文物
        在泾川出土的西王母文物中,最早最权威最精美的当属战 “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壶身是一只生着翅膀的飞虎,四只虎爪自然支撑,头巧妙地制成壶嘴,虎的尾巴翘起成半圆形与虎头双耳相接,成为壶的提梁。其实提梁是一条弓着身的长龙,龙爪有力地蹬着虎尾,龙头依偎着虎头。壶盖极精致,盖上小钮是一只举目远望的凤凰。也有人认为是三青鸟。
        该壶集龙、虎、凤为一体,但以虎头、虎身、虎爪为壶的主体,其造型凝厚丰满,旷达简拙,充满大气,饱含商周遗风。在它面前,唐三彩、景泰蓝就只有纤巧而无大度了,它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文明高度,我只能用叹为观止形容,其大美,其气度,不亚于甘肃武威出土的汉铜奔马。该壶把龙虎凤世俗化,把帝王之相人间化,而虎又是长着翅膀的,其“飞虎”之意至少是天上人间之意,使西王母由部族到神话的演变过程不再抽象。可惜它出土时未引起轰动,否则完全有可能成为世人公认的中华古代民族融合团结之信物,成为酒文化颂和平的祥瑞标志。
        在这件国宝身上,“东方苍龙,西方白虎”之天象融为一体,东部农耕先民华夏族祖先的图腾龙和西部游牧民族即西王母戎族祖先的图腾虎难舍难分,相依相存,是西王母戎族部落虎的传人与中原民族龙的传人融合的完美证据。在壶盖上,又有精巧的凤凰,龙虎是帝王之相,凤凰是帝王之仪:凤辇、凤盖、凤阙、凤诏,“凤凰来仪,以为瑞应”,凤凰在此即可隐喻女性的西王母,也证明此物的主人是贵为帝王的。(如果认为壶盖之鸟为三青鸟,西王母信使在龙虎之间,也是合理的)。这件战国时代的无价之宝在泾川出土,实际是通过它在无言地倾诉着商周时代帝王与西王母部族首领在泾川交往的历史。同时,该壶的本质是一件酒器,也使泾川瑶池西王母宴的历史性变得更为真实,而不尽是后人的联想。
        无独有偶,泾川又出土了周代早期的与虎有关的铜觚铜爵各一件,有意味处在于觚的颈足部是对称的餮饕纹,圈足内有铭文“父丁”二字。而铜爵为鼓腹,腹部也是餮饕纹,腹内有“母已”二字。我们的祖先在上古视龙虎为天帝,祭奠天帝时在使用的青铜礼器上必铸上似龙的逵纹和似虎的餮饕纹,以示天帝的神秘威严。“父丁”铜觚和“母已”铜爵都引用了餮饕纹,无疑为了传播虎即西王母文化的信息。不仅“父丁”、“母已”铭文包含了丰富的古文化之秘,且以虎为征的餮饕觚爵与飞虎铜壶不期而遇成一套完整的酒具,既能与泾川瑶池王母宴相匹配,相吻合,更能以虎为形与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地位相和谐,相对应。
        在泾川发现的最权威的西王母宗教史料中,首推在县城发现的《王母消劫救世真经》和《玉皇王母救劫保生真经》各上中下全部,为清咸丰四年木刻版本。在泾川乡村,现存有历代的经文2000部以上,如《太上灵宝号经》、《太上灵宝玄坛土登科神经》等,这些经文多为道教,也含有佛教内容。如果在县境内详细普查,泾川经文当在数千部之间,这为泾川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提供了权威的宗教史料。
        在泾川泾明、丰台等乡(镇)村落,至今保存有规模不小的“窑庙”群落,从窑内有数层壁画重迭情况分析,当是宋、明、清遗物,证明在四、五个时代连续修复。窑庙之神,多为西王母和道教主神。窑庙不易毁坏,遇天灾人祸时关门上锁,很难发现,既能保证世代祭祀西王母,又与窑洞住宅文化浑然一体,经济实惠。有的村落,先有窑庙后在窑庙前兴建土木结构庙宇。而在某朝代,土木庙宇人为毁坏,窑庙幸存。泾川窑庙的世所罕见,既是西王母文化的“活化石”,又是旅游观光的稀世珍品。
五、周穆王在泾川与西王母首领会见的可能,因为周穆王终生行旅未越过陇山
        与西王母有交往的历代皇帝中,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周穆王,而周穆王到底在何处会见西王母,成了问题的焦点,因为会见之地,是区别周穆王会见的是神话中的“西王母”,还是古氏族首领西王母的史证。
        不必细言,《穆天子传》中的穆王西巡之地与穆王做皇帝所巡幸的地方是两个概念。
        要像写出《汉武帝年谱》一样详尽地表明穆王的生平大事记,是很困难的,但依《诗经》、《史记》、《后汉书》、《左传》及权威学者的考证,历史上的穆王行踪大体是确切的。青年学者李春茂说:“如果我们把西王母、瑶池、玉山等问题放在西周时代来考察,就会有新的发现。西周时期,周朝西方边疆没有越过陇山(今六盘山、关山),《左传?昭公九年》的第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我西土也”。魏指何地,已难确知。骆与弃的故乡是一地,与太原有关,在今武功县。芮与古代河(今灵台县黑河)有关。岐在今扶风县。毕在今咸阳市毕原。……密须是今灵台县境内……这几个例子说明西周西疆在今扶风至灵台一线,周穆王西征不会距离此地太远”(《西王母和回中山》)。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原。”穆王西征未越过陇山,已很清楚,但一些人却把太原解释为山西太原,是错误的。
        把泾川回山认定为周穆王会见西王母氏族中某一代首领之地,是依穆王西征泾河上游这个史实的科学推断。穆王在泾川回山会西王母史实的广泛传播,也是中国内地信仰西王母的发端。
        这里顺说一下泾川与穆王先祖的缘份,《诗经.大雅》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是周文王伐密之事,密指密须国,在今灵台县,周的方国;阮(今泾川东北)、共(今泾川水泉寺),是周在泾川的两个方国,共国的共池,是泾川八景之一,遗址今存。周文王势力在泾川发展200多年后,周穆王西征至此,但其疆域和行踪始终未逾陇山。研究西王母文化近20年的专家刘映祺先生说:   “周穆王伐戎至泾河上游,在回山与西王母会见,无非是与西戎中一个仍处于以“母性为号”的部族解除了战争,重言和平相处的关系罢了”(《论西王母》)。
        因而,《史记.周本纪》载:“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白鹿以归。”穆天子西巡至陇山以西的任何地方,只能是神话内容了。
六、汉武帝十一次来泾川,汉哀帝时民会聚祠西王母
        《全唐诗》卷647收录胡曾的咏史诗很多,其中一首名为《回中》的诗云:“武皇无路及昆丘,青岛西沉陇树秋。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说明,唐代人认为回中与泾州是一地,且“几烦”汉武帝到泾州躬祀西王母,这也是汉武帝来泾川就是祀西王母的唐代史料。
        据《汉武帝年谱》和史书记载,汉武帝先后来泾川6次,一说7次。我近查《汉书.武帝纪》和《二十五史.汉书本纪》的汉武帝传,他来泾川是11次,只是有“幸回中”“幸安定”两种记载。安定、回中在当时是否一地?汉代学者应劭解释:“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又说:“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秦安置回中营于此”(《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安定又指何地,毛泽东评点过的二十四史《汉书?武帝纪》篇中,编者解释:“安定,郡名,今泾州县。”毛泽东还在“泾州”下划了重重一笔。按以上史书记载,回中、安定、泾州是一地,汉武帝来泾川就是11次。汉天子11次行幸泾川,汉武帝在回山朝西王母,泾川西王母祖庙建于汉代的史实,就成为可能了。
        《汉书.武帝记》、《二十五史.汉书本纪》如此记汉武帝泾川11次之行:
  “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逾陇,登空同;空同是今平凉崆峒山,必经泾川)。”
        “(元封)元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
“元封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
        “元封六年冬,行幸回中。”
        “太初元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谪民西征大宛。”
        “太初四年冬,行幸回中。”
        “天汉二年春,行幸东海。还幸回中。”
        “太始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
“太始四年十二月,行幸雍,祠五畤,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三年春正月,行幸雍,至安定、北地。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
“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
        还有一条《汉书》中的史料,证明在汉代确实已有了西王母庙,西王母已经成为民众信仰中的重要神祗,他们以西王母名义抵抗天灾与不平。请看《二十五史.汉书哀帝本纪》:“四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
七、泾川西王母祖庙:汉代王母宫的考证
        宋“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落款是“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尚书度员外郎知军州事上柱国上官亻必重书。”这个“重书”,已是第三次重书、重刻了。人们引用宋碑时间,多用“天圣二年(1024)”,但忽略了上官亻必在碑阴用三寸颜体楷书记载的刊刻成碑经过,全文如下:“翰林乘旨八座陶谷公,开宝戊辰岁为泾帅太师张公铎述回山王母宫颂,当时已刊勒上石。至咸平戊戌岁,澶帅太傅柴禹锡镇于是邦,乃削去旧字碑南岳僧梦英重书其文,而字多舛误,加以笔迹伪俗,谓名公之文远近流布,好事者传颂,恐失其真,比再磨砻,又以梦英者自负,小学时辈推尚。遂别琢坚珉,自篆籀状斯冰玉箸之体,命工刊之,立于殿之北楹。庶虑陶公之文,回山之庙偕斯篆而不朽矣,虑来者不详兹意,故书于碑阴以明焉。”即碑石撰文在宋开宝戊辰岁(公元968年),成碑却经历了56年的曲折,五代张铎二次镇泾州,公元968年2月入京受赵匡胤款待,三次到泾州,即请陶谷写了碑文和碑额,刊于石。27年后,柴禹锡知泾州,不满碑刻书法,请书法名家僧梦英削去旧字,于公元998年重书重刻。上官亻必于天圣初年到泾州,认为僧书伪俗,便磨去僧书,于天圣二年(公元1023年)重书成碑,保存至今(碑今在泾川回山)。所以,宋碑成文时间应在宋开宝戊辰(公元968年)岁,至今1031年了。
        1031年前的碑文说:“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物不终否,崇之在人。”
        在宋开宝年间(公元968年),王母宫已“年纪寝远,栋宇毁坏”,说明1031年前的王母庙,必是唐代以前重修的了。
        宋碑文又说:“宅享都兮如彼,降汉宫兮若是。”1031年前的宋人用刻在石头上的话,第一次说出了“汉宫”,是为泾川西王母祖庙建于汉代的第一条史证。
        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的《重修王母宫记》(碑今存泾川回山)说:“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又谓之王母宫。”彭泽在碑文中还说,仙家的神话都不重要,周穆汉武游览都不足取,关键王母宫是吾郡千余年之胜迹。请看碑文:“仙家之荒唐无足言,周穆、汉武之游览无足取,第兹宫为吾郡千年之胜迹。”
        明代碑刻证明,王母宫是泾川千余年之胜迹,这是汉王母宫的第二条史证。
        清乾隆张延福《泾州志》记载:“上为王母宫、文昌阁、三清楼,松柏各大数围,高数十仞,其气森挺。”大数围之松柏,当是年代之证。泾川博物馆藏文物、清代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序言说:“泾州近郭回中山乃名山也,瑶池相传为周穆王汉武帝会西王母处,山之巅有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锺,凡有祷祀无感不应。”“帐自不幸,突遭战火,一炬而空,即阶前降真树为数千年物,亦成煨烬。”“元封年间”与“降真树为数千年物”是汉代王母宫的第三条史证。
        1992年,重修王母宫时,在汉遗址出土古代乐器镦于一件,这与汉乐府《上之回》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为汉王母宫的第四条史证。
        泾川汉王母宫遗址上,残砖断瓦遍地,地下文化层有明显的汉文化层特征,专家认定,是汉宫遗址。这是汉王母宫的第五条史证。
        历史的遗憾是,王母宫屡建屡毁。宋陶谷碑言:“年纪寝远”,“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明彭泽碑道:“路当孔道,古今名士登览祗谒,题咏甚富。”清乾隆《泾州志》云:“回中山自禹迹所经,以及穆天子武皇帝外,皆不能无词勒诸石者,传记诗歌亦既鳞鳞,其没于烟草者不知凡几。”收入《泾州志》中的明诗、清诗更有描述碑碣古墓丰富之句:“累朝碣石荒阴在,不忍停骖多黍离。”“古柏初阴合,丰碑兴偶同”,“白云空锁岭头碑”,“古墓累累今稀其。”“断壁平芜尽,残碑荒梗连。”
        1000多年前,到过泾川的名士和泾川人,都感叹回山遗存的丰厚,又痛惜文化瑰宝的流失。今天,遗憾更甚,清代人见到的遗存,又失去了许多许多,已无法计数。
八、泾川地望:黄帝周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20个朝代42位帝王及历代朝廷名臣驻外大使巡幸泾川,古今名人题咏朝圣回中西王母
《庄子.在宥》言:“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黄帝抵平凉空同山,必须要经过泾川。
        周代皇帝与泾川一带的连系,见于以下记载:《诗纪.大雅》:“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密须。”“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一年,共王灭密。”《后汉书.西羌传》:“至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王遂迁戎于太原。”
以上说,周文王、周共王、周康王、周穆王皆到过泾川一带。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历史之缘因西征而开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秦始皇过回中。
        《史记》:秦惠置安定乌氏县。
        《二十五史.汉书本纪》:汉武帝十次幸安定、回中(泾川)。
        《二十五史.晋书本纪》:安定人张轨及后代张[上宀下是]张茂、张骏、张重华、张耀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在武威立国57年,名十六国之一前凉。
        《梁简文帝集》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写《上之回》。
        《魏书》:胡太后省亲回安定。
        出土文物证明:隋文帝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10月15日下诏30个州葬舍利子并建舍利塔,泾州在水泉寺大兴国寺建塔埋藏。隋开宝(公元581年)筑长武城和薛举城(《泾川一览》)。
        《旧唐书.本纪》:李世民战薛举于泾川薛举城(薛举古城今存)。
        《旧唐书.本纪》:李世民巡马政过泾州,给孤寡老人粮布,写《经破薛举战地诗》。
        出土文物证明,武则天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下诏各州建大云寺,藏《大云经》,泾州建寺时发现隋舍利子,遂置金棺银椁藏舍利子一十四粒,埋藏于大云寺(《泾川与古今名人》)。在数千年历史上,先后幸泾州或与泾州有历史因缘的帝王共达42位。
        《唐书》载:安定人牛凤及修撰了公元618—683年的《唐书》,官至中书门下侍郎兼监修国史。
        《唐书》载:段秀实在泾州做官。柳宗元写《段太尉逸事状》。
宋陶谷碑载:赵匡胤在京都筵三次镇泾州的张铎,当时名望仅次于皇帝的刑部尚书知制诰翰林学士、四朝元老、开国元勋陶谷撰碑颂。
        元代,忽必烈的第一代帝师八思巴用其创造的八思巴文书写了忽必烈给泾州镇海寺的圣旨,大意是保护和尚、教徒的利益。该文刻碑,至今珍藏于泾川回山。八思巴是使西藏归于元版图的凉州会谈的参加者,西藏代表萨班是其叔父(《古今名人与泾川》)。
        范仲淹、韩琦开府泾州,大败西夏。滕子京从泾州任上降职,贬巴陵郡后修了岳阳楼,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清代以前,回山下曾建有范公祠(《泾川与古今名人》)。
        明代,朝廷重臣朝泾川西王母者甚,明彭泽碑云:“自关西以达西南诸夷,不啻万里,延宁甘肃诸镇文武重臣,以及奉命总制、经略、抚按,册封出使外夷大儒、元老、名公、硕士,百五十年来经此者不知其几”。“宗藩韩王亦乐施助”重修王母宫。
        明清为泾川王母宫题咏的官员极多,明代著名的有:兵部尚书彭泽,翰林修撰岳正,刑部尚书、太子少保唐龙,陕西巡按薛纲,兵部尚书王崇古,陕西参政、佥都御史吴铠,泾州州制金世俨,分守关西道右参政胡松(《泾州志》)。
        清代有:徐干学,刑部尚书;安维峻,进士、福建道监察御史;武全文,关西道;杨美益,陕西巡按;孙永思,陕西巡按;郭崇嗣,平庆兵备;洪翼圣,陕西提学;练国士,巡按;刘天和,陕西总督;张延福,进士、泾州知州;谢〖外门言〗祚,进士、知县。庄年,平庆兵备;王机,平凉知府(《泾州志》)。
        《泾川曲艺志》载:清雍正二年(1724)三月,年羹尧赴青海时所带曲艺班社中的女艺人金环,“归泾州,宿王母宫为尼。”
        《泾州之秘》言:林则徐过泾州,日记载:“山上有王母宫,山下有回中降西王母处”巨碑。
        《泾川史话》载:左宗棠进驻泾川瓦云驿,立大营于毛家坳,赈灾、植树。谭嗣同游泾川瑶池赋诗。冯玉祥过境题词立碑,碑今存泾川回山。于右任游泾川瑶池为王母宫题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在《汉乐府》、《全唐诗》和历代诗集中,写《上之回》、泾川与西王母的诗人以唐代为最多,也不乏历代大家,他们是李商隐、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陆游、汤显祖、沈亻全期、卢照邻、陈子良、王昌龄、张籍、温庭筠、胡曾、刘得仁、李频、戎昱、项斯、姚合、张螟、徐珩行、吕牧、胡宿、祖咏、唐彦谦、喻凫。特别是李商隐客居泾川三年,写有《回中牧丹为雨所败》、《安定城楼》、《瑶池》等著名诗篇。李商隐文现存350余篇,多是作幕僚时,拟撰的各种公私应用文,这是他“秘书”职责而对府主应尽的本分,他27岁在泾州水泉寺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受王器重,李商隐娶其女为妻,也因此陷入“牛李党争”而不能自拔的政治漩涡,终其一生厄运缠身。在为王茂元代撰的《为尚书濮阳公泾原让加兵部尚书表》中,有“才望京华,又分旄节,拥戎马于泾上,护田谷于回中”句(《李商隐全集》)。李商隐诗文和唐胡曾的《回中》诗,不仅为泾州增色,更证明唐代人认定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著名诗人李白到过泾川”(《可爱的平凉》)。
         现代大作家张恨水30年代赴新疆途经泾川,写了《瑶池》、《泾川县》等三篇关于泾川的散文(《张恨水散文集》)。
        当代,宋平、钱伟长、耿飙先后视察王母宫,钱伟长为王母宫题词(《平凉日报》)。
        张爱萍、杨静仁、肖华为泾川和西王母万碑林题词、赋诗(《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入刻作品大典》)。
        巴金、冰心、钟敬文、臧克家、舒同、华君武来信、题词。伍绍祖、何振梁、沈鹏、胡一川、邵华泽、孙毅、李真、谭右铭、胡铁生、史进前、陆石、沈柔坚、权希军、柳倩、谢冰岩、张旭、郭献瑞、孙轶青、张西帆、陈雷、杨应彬、钟家佐、寇庆延、罗立斌、于希宁、王一琴、王冠、方鄂秦、李百忍、李少言、赵正、朱冰、张一凡、杨长槐、李般木、肖峰、林鹏、晁楣、郭征夫、韩书力、鲍加、颜家龙、穆毅、张森、周志高、黄养辉、姚奠中、高小岩、徐庆平,还有新加坡书法家丘程光、文莱书法家韩勉之及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台湾、香港、澳门书法家为泾川西王母万碑林赋诗题书或任顾问。90年代以来,海内外2000多位作家、诗人、书法家赋诗、作文或作书赞美泾川与西王母(《中国西王母万碑林入刻作品大典》)。
        ’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上,贾芝率50多位中国名俗学大家、学者亲临泾川,更使泾川地因人名,如乌丙安、陶立璠、杨亮才、程士荣、柯杨、郝苏民、赵宗福、谢承华、萧炼人、易陶天、杰恩.帕金森、宁锐、潘玉君。而钟敬文、袁珂、周星、刘铁梁、陶思炎、陈子艾等十几位海内外学者虽未到会,已与泾川情结难移。
九、泾川西王母祖庙与泾州城、佛教繁荣的映衬
        “泾川王母宫是天下王母第一宫”(张光复《平凉咏》)。其“规制整严、轮奂丽美、大非昔 比”(明彭泽《重修王母宫记》)。自汉始建王母宫以来,泾川西王母文化遗存之所以能沉积厚重,不断丰富,决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泾州在朝廷的地位决定的,只要回眸泾州城和泾州佛教的历史,便是照应和旁证。
        泾州城自古“诚西北的大都会也”(《泾州志》)。城“东西南北各长七华里,周长二十八华里,面积相当于今泾川县城的十倍,是西北少有的大城。唐代诗人李商隐《安定城楼》诗,首句云“迢递高城百尺楼,”可以想见箭楼巍峨,雉堞高耸,昔日雄城的规模,真是据山川形胜,扼交通要道。《读史方舆纪要》评之云:“山川环带,水陆流通。连络中外,翼带东西,诚关中之襟要也。”“城西北角有两座汉代烽火台。”“城内有商周时遗物和大量汉代瓦片堆积。”出土“汉率善羌长”铜印一枚,新莽时“别部司马”铜印一枚,北魏永安三年“泾州之印”铜印一枚,北周天和三年宝宁寺比丘慧明舍利石函一件,以及闻名全国的唐代大云寺金银棺舍利石函等,出土的唐以后文物更多。”“古城始建于西汉,大修于北周和唐,宋代也有所补修。”“自西汉以下各代连续使用,未尝间断”。“在城内的水泉寺和盘顶子作过多次考察,发现大片西周文化层,厚约一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确系共国遗址,古城上限可推至周初或商代,如以周初计算,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泾州城是“西北少有而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名城” (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泾州志》记载:“泾州古城内有两汉墓群,汉宗室葬此。陈平墓,在回岭。”
        泾川,自汉武帝置安定郡后,数千年的战争和文明不断变成历史,历史不断变成新的文化,一层一层积累,古城繁荣就是必然。而佛教之盛,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亚于任何一个佛教圣地。 “围绕州县城郊,曾出现过规模很大的寺院四处:王母宫石窟建于北魏早期;嵩显寺(今高峰寺)建于北魏永平六年(509年);南石窟寺建于北魏永平三年(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水泉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这些寺院全是佛教圣地” (《泾川与西王母》)。
  “北魏时的泾州是很值得研究的。解放后,由于历年来兴修水利、改土治河,使地面发生很大变动,据解放初期文物工作者张映文同志(已故)的考察记载:南石窟沿泾河北岸长15里许,罗汉洞长一里多,丈八寺与泰山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沿泾河两岸开凿连续不断,只是因石质不好,风化太甚,当时可以寻到的遗迹,一些散在的石窟现在连痕迹也难找到了。以此推断,当年自泾州以东沿丝绸之路,曾有连续不断的佛寺,如作为一个整体看,其规模是巨大惊人的,甚至可以超过敦煌、武威。它给我们以下启示:第一、丝绸之路商旅往来,十分繁荣。第二、佛教兴盛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十六国时高僧竺佛念曾驻?于安定,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弟子中道温、僧契是来自泾州的僧人。北魏虽未见有关记载,如此大量的佛文化遗存,应曾经是有大量僧侣的集中地。第三、大量石窟佛寺的营建,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沿丝绸之路东来,一路多是边荒之地,翻越陇山,到达关中,才算进入中国内,泾州是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个政治军事中心的大城市 ,一定是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除此以外,据《泾州志》载,至清代时,泾川存有周代至明代的名胜达66处,其中寺观、坛宇、学宫42座,古城、石窟、古迹10处、景观8处、明古墓群6处。
十、泾川形胜与西王母文化地位、内涵的吻合
        在中国,古人把西王母祖庙选在泾川回山,大的位置是合适的。从今天的版图上看,泾川正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部位,并非未到泾川实地考察者所言,泾川是边陲偏远一隅,这是大形胜。泾川回山的具体形胜,是二水夹一山脉,山脉突然不再延伸而让于水,实难在西部找到二景。王母祖庙位于版图中心部位且在龙脉伴二水之地,正如《泾州志》记载:“回 [上合下廾](与回山相望之山名 ﹚ 并峙,泾汭分流,而一种雄伟峭拔之气,实与关陇名山大川相发挥(庄年)”,“泾汭合流,回环于山之下,而山当其中,初予过高峰之麓,暮烟掩霭,马首而望,宛见一苍龙踞地饮于双溪间,则信乎此山之奇也。盖泰山皆童华得其秀,崆峒得其峭,而回山独苍老,皆足令见者有仙凡之异”(林毓俊)。“当登陟回山以望,诸山环翠,泾汭合流,盘礴雄远气势甚异,时必有定国家安社稷树勋伐之臣出乎”(张延福)。西王母祖庙居于这样的形胜之间,实乃先祖的智慧体现。
        回山插天,泾汭左右,王母宫座西,目光所及处是夸父峰,东西父母,形胜展列着中国古文化的深层哲理。回山南麟是瑶池,西是天池。这里是内地信仰崇拜西王母开始的地方和祖庙的地位,确非今人认为或被认为。无论谁站在此眺望,无不为此景与古书记载相贴切而感叹,择此地建王母祖庙,“非不经也”。
        回山形胜的超凡脱俗处,还在于身置水泉寺南望,才见苍龙真形,才知昆仑蜿蜿蜒蜒是为龙尾,龙头在关中门户饮溪。外地客人多在回山下向西望其正面,其实,回山的大美之气、大秀之气只有在泾河北才可发现,此时你才多少悟得为何把周汉唐名城安定城选在回山之北的水泉寺村,汉王母宫矗于回山之颠的深奥文化意味。
十一、汉乐府《上之回》与泾川
         汉乐府《上之回》全文为:“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乐府诗集》卷16)。吴兢《乐府题解》曰:汉武通回中道,后数出游幸焉。沈建《广题》曰:“汉曲皆美当时之事。”
         历代诗人多写《上之回》。李白《上之回》句:“金舆向回中。”“秋暮瑶池宴”(《李太白全集》)。李贺《上之回》句:“上之回,大旗喜。悬虹彗,挞凤尾。剑匣破,舞蛟龙。蚩尤死,鼓蓬蓬”(《全唐诗》卷17)。陆游《上之回》句:“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 鸡唱。重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宓妃穿杖王母下,何必轩皇居大庭”(《陆游集》卷31)。汤显祖《上之回》句:“翠华中极驾,赤羽上之回。”“玉云浮[艹臣]若,金雾霭蓬莱”(《汤显祖集》)。梁简文帝《上之回》句:“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乐府诗集卷16》)。南朝张正见《上之回》句:“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乐府诗集》卷16)。隋萧悫《上之回》句:“发轫城西,回舆事北游”(《古诗源.北齐诗》卷14)。沈亻全期《上之回》句:“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回望甘泉道,龙山隐汉宫”(《全唐诗》卷96)。该诗称回山为龙山,王母宫为汉宫。卢照邻《上之回》句:“回中道路险,萧关烽侯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全唐诗》卷17)。陈子良《上之句》句:“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下辇便高宴,何如在瑶台”(《全唐诗》卷39)。
        《上之回》蕴含了相当的史料,回中即安定,在前几节已述。
至宋,陶谷碑有“故乐章有《上之回》曲”句,又强调了《上之回》与汉武帝在泾川朝西王母的历史事实。
        泾川王母宫《上之回》诗碑,早已成为回山的文化积累,近代下落不明。所幸张维《陇右金石录》有载。该书收录泾川碑碣32块,其中记载西王母的13块,今佚的5块,即明重修泾川王母宫碑记(佚),明嘉靖重修王母宫碑(佚),泾川王母宫诗七碑(今存部分),王母宫诗碑(佚),上之回诗碑(佚)。
十二、方志学与文学:古人对泾川与昆仑、西王母神话、汉代西王母祖庙的认定泾川地方志载西王母史料之丰,可创全国之最。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西王母引用地方志史料的情况看,方志记载西王母,其它地方是难以超过泾川的。且《泾州志》还未收录《全唐诗》等写泾川之诗,《全唐诗》写泾川与西王母的诗有10多首,《全宋诗》还未触及,凭直感,至少有数十首。散见于古今著作报刊中的诗文,也还未收集。今回山下存有明清诗碑20多块,也未一一收录《泾州志》和《回中诗选》。
        清乾隆张延福着的《泾州志》,是至今所存泾川最早的方志,有“名志”之誉,其中收录关于泾川与西王母的诗文达81篇(首),其中赋1篇,诗61首,碑文13篇,记6条。这是泾川可遇而不可求的无价之宝,这81篇诗文,最迟的写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最早的写于宋。240至1000多年前的古人已为泾川说清了重大的历史问题,即泾川与西王母古国、泾川与昆仑西王母神话的关系,周穆王在泾川会见西王母,汉武帝在泾川朝西王母,西王母祖庙建于汉代,均在千年前达成以下共识:这个历史事实就在泾川发生或与泾川难以分割,因“回”、“回中”引出的历史事件只能定位在泾川。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提出“史诗互证”法,给了我们最科学的办法,为我们排除了解决某些历史问题因缺少史料而遇的无奈。
        泾川史诗达上千行,只能摘一些句子在此。
        咏昆仑神话与回中(泾川)的诗有:
《万首唐人绝句》云:“珠露金风下界秋”,“寻作浮尘飘陇头”。陇头点名了方位。
        明岳正《登回山谒王母宫》句:“祠宇重来比旧荒”,“烟霞不改回山色。”
        明萧练《崆峒怀古》句:“西望萧关通紫塞,东流泾水注瑶池。”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谒王母》:“绛节三千开翡翠,朱楼十二锁烟霞。行藏风雨啼山鸟,岁月浮沉老涧花。极目长空秋色冷,峰头谁驾紫云车?”“翠跸金天仙露闻,回中西望气氤氲。千年华发三株树,万里晴天五色云。隐隐昆仑烟外出,滔滔泾岭头分。”“金母西还白帝秋,岭增飞阙敞蜃楼。千山积翠连天霁,二水流岑抱地幽。梦里周秦同逆旅,樽前身世本虚舟。临风欲奏霓裳曲,沙际翩翩下海鸥。”
        清杨美益《望王母宫》句:“霞明若散灵飞绶,水绕疑拖细复裙。还有九微龙帝掖,愿移瑶台傍吾君。”
        清黄辉《王母祠二律》句:“祠前老柏才留叶,天上蟠桃可着花。”“天马东来复西去。”
        曾士毅《过王母宫》句:“幡影不随青鸟下,洞门空闭紫霞微。好从泾通瑶沼,笑摘灵桃满袖归。”
        清孙永思《冬日登王母宫》云:“空闻青鸟来金阙,不见蟠桃倒玉卮。泾水有声天地转,瑶池无路古今思。仙容赡谒幽深处,古木寒鸦冬日西。”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堪为泾川西王母史诗:“泾川渺渺接昆溟,王母宫开此地灵。门控千峰环紫翠,窗虚四壁闪丹青,瑶桃日暖栖鸾影,苍柏风高坠鹤翎。信是仙都尘境隔,恍疑天乐五云听。”诗意与史事一样清楚。
        他又写道:“关西跋涉欲投闲,又借琳宫暂一攀。望日未须临渤海,披云应喜到回山。步移仙境消尘虑,坐对瑶池洗醉颜。最是观风兼览胜,不妨吟弄月明还。”朝西王母最佳之地也。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草色泉声向晚多,故宫犹在碧山阿。门前飒飒松风起,倾听当年黄竹歌。”“曼倩空为阒洞记,回山半属野人家。长生自古谁能得?惟有苍松管岁华。”
        清张邦教《游王母宫》诗:“绝碧明月榜,长松荫绀宫。云车并金作饰,莲倚玉为容。黄竹歌堪听,青鸾信可通。乘轩山下客,延颈仰仙踪。”
        清练国士《谒王母祠》句:“山尽水旋地脉奇,谁将此处作瑶池?”“画壁仙人沧海渺,覆亭松色翠云低。”
        清刘天和《登回中山》诗:“六日泾原道,寻幽上翠微。纤云笼树纱,细雨湿征衣。峭壁凌寒瘦,新溪漾绿肥。山灵如有意,霁月傍人归。”
        清万象春《谒王母宫》诗:“山接崆峒藏宝[上竹下录],水分泾芮引瑶池。一双青鸟归何处,千载桃花空自疑。”
        清靳学颜诗《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千山俨龙马非,一邱忽凤踪,星河回夜波,玑衡转天步。”
        清何汝仁《瑶池夜月》诗:“皓月盈盈射锦塘,九天蟾兔饮琼浆。兰波荡漾濯冰魄,玉镜森沈摇碧沧。桃苑春深飞凤辇,瑶池夜净映蟾妆。宫峦隐隐芮河北,山紫烟疑不胜凉。”
        清李瑾《秋日登宫山》诗:“回峦依泾水,[上山下卒]嵬与天齐。红叶吟风日,黄花捧露时。何人营画阁,终古自瑶池。”
        清于锦《回山词》:“昔闻回山称绝奇,方诸群山会瑶池。今我来登临,天风吹上山之嵋。侧足孤峰倚天柱,俯视延睇小坤维。万山尽盘结,回[上合下廾]俨游麒。支本昆仑脉,望注沧螟涯。”“万山尽盘结”,“支本昆仑脉”,地理方位点得更清晰了。
        清林毓俊《回中山赋》云:“是其下,宜为真人所托处兮;故其上,遂成天地之大文尔”。
        “昆仑兮山巅,若有神兮褊衤迁。馆宇兮匪一,离宫兮泾之川。”
        咏周穆王与泾川的诗文有:
        唐李商隐客居泾州三年,写有《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名诗,还有《瑶池》诗,流传极广:“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全唐诗》卷539)。
        明彭泽《过回中王母宫》句:“宫祠王母翠微头,周穆曾驰八骏游。”
        明岳正《登回山谒王母宫》句:“穆王空办马蹄忙。”
        清郭崇嗣《谒王母宫》句:“王母祠前古柏垂,周王曾此宴瑶池。一樽未毕回中乐,八骏归来国已移。”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穆王驭骏旧时游,青鸟书传信久幽。洞岳几经沧海变,泾河不断古今流。身依日月三千界,足蹑云霞十二楼。东方朔去知何在,空余翠柏绿阴稠。”
        清冯如京《过泾州望王母宫》:削峰聚影嵌玲珑,古栋人传王母宫。桃实万年难再熟,穆王八骏几嘶风。沧茫水泻瑶池碧,澹宕云生宝座红。过客顿忘形在秽,月明神往紫霄中。(《秋水集》清顺治版)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周朝八骏去不返,此地犹传王母宫。昔日瑶池作泾水,仙人原在有无中。”
        清王之诰《登王母宫》句:“伤心犹自惹周王。”
        清靳学颜《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翠华昔享瑶池觞,华表今疑承露掌。山川是昔人事非,白云黄竹共凄腓。岁时犹有随阳乌,飞来飞去傍翠微。”
        清于锦《回山词》句:“周王徙驻跸,汉皇空有祠。”“顾兹山也,周汉二君乃籍是以传为千古胜事。”
        咏汉武帝朝泾川王母宫及汉代王母祖庙的诗文有:
        唐诗人喻凫写了《晚次临泾》后,又写《王母祠前写望》,当来过泾川王母宫,句云:“云霞千古事,桃李旧花颜。芳信沈青鸟,空祠掩暮山。香传一座暗,柳匝万家闲。那复伤神所,河昏落日间”(《全唐诗》卷543)。此诗珍贵,在于唐代人写出了“云霞千古事,空祠掩暮山”之时空概念。
        明彭泽《过回中王母宫》云:“金碧积层台殿古,云霞萦绕篆烟柔。蟠桃留树知何处?老树无枝可耐秋。千载回中传故事,荒亡不道古人优。”
        明岳正《登回中谒王母宫》句:“仙家漫诧长春术,祠宇重来比旧荒。”“武帝岂知桃核异。”
        明唐龙《谒王母宫》句:“半空玉洞烟霞出,千古瑶池日月浮。朱草丛深盘白鹄,玄梨树老卧青牛。”
        明薛纲《过回山王母宫》句:“晓骑马总马过回中,上有西池阿母宫。瑶草变成芳草绿,蟠桃让于野桃红。武皇好慕心徙切,方朔恢谐技已穷。欲觅仙踪何处所,茂陵无树着秋风。”
        清武全文《秋月登回中谒王母》:“鸾飞缥渺知何向,落日秋风忆汉君。”“风清月白倒金穉,席石幕天水镜开。翠柏苍松柯上下,落凫鸣雁影徘徊。銮蹄芜没秋容老,垒萧凉夜壑哀。桃实何须方外熟,泾干咫尺是瑶台。”
        清安维峻《游崆峒题》:“徙令千载下,怀古发遥思。鞭挞及四夷,武皇自英鸷。”“不然烧回中,斯山且沦弃。”
        清杨美益《望王母宫》句:“回中佳概汉时闻,古殿凝祥覆紫云。”
        清黄辉《王母宫二律》:“削壁交河荡远空,彩云犹护汉时宫。登楼忽下高林雨,秉节来乘六月风。青鸟传书虚汉外,苍龙飞辇漫回中。”“茂陵秋色落谁家,王母荒祠水一涯。祠前老柏才留叶,天上蟠桃可着花。”
        清曾士毅《过王母宫》:“王母峰头宫殿巍,雨中行径草芳菲。谈仙汉代虚千载,览胜秦山碧四围。”
        清孙永思《冬日登王母宫》:“回岭高开王母祠,□风众壑回凄其。”
        清姚孟昱《王母宫四首》句:“汉武当年封禅夸,回中顶上礼仙家。瑶池晓浴三山日,绀殿晴飞五色霞。地拥丹梯堪蹑穊天连云汉好乘槎。金函宝[上竹下录]千年注,谁识先传萼绿华。”意天子受命在回山立祖庙。
        清谢少南《谒王母宫》:“往日回中道,犹存王母祠。百留千尺树,桃忆万年枝。芮曲瑶池衍,泾山悬圃移。茂林空栽木,索萧岁星期。”回中道通时建王母祠, 芮水衍变为瑶池,悬圃移在泾川,诗如史一般真实。
        清王鹤《过回中吕大参招饮王母宫夜归有作》:“汉皇归去已多时,胜迹还留王母祠。地接崆峒即阆苑,川回泾汭似瑶池。云中青鸟归何处,海上蟠桃不可期。独有山头明月在,相看且覆掌中卮。”汉武留王母祠,回山接阆苑,泾汭似瑶池,王母宫内有王母宴。
        清叶礼《甘肃竹枝词》咏泾川诗其二:城西名山是回山,王母当年响佩环。古柏犹存汉时树,蟠桃未许种人间。(《甘肃竹枝词》清道光版)
        清杨巍《游回山四绝》:“青鸟已无白鸟来,汉皇空筑集灵台。只因王母曾临处,一树仙桃对客开。”
        清杨楫《回山谒王母祠》:“仙宫天外倚层峰,洞口曾闻御六龙。一自鸾箫声断后,空余烟月挂长松。”六龙之驾于回山,天子来仙宫。
        清万象春《谒王母宫》句:“扳萝迤逦到仙祠 ,绝壁崔嵬古木奇。”
清王之诰《登王母宫》句:“汉武雄才振八荒”。“凄凉一片回山月”,“争得清晖到未央。”
        清练国士《谒王母宫》句:“蟠桃难定朝天日,青鸟依然入汉时。”
        清刘天和《登回中山》:“雨暗回中池,云深王母宫。环溪山浴影,迭嶂鸟迎空。古柏初阴合,丰碑兴偶同。”
        清靳学颜《谒王母宫感汉武故事而作歌》:“紫气高盘王母宫,青霞低护长生树。汉皇作后圣作武,坐临寓县压尘土。端拱凝旒叩至精,白日青霄降王母。王母躬持千岁桃,金支翠葆拥云霄。”“高居华盖朝元会,总揽王籍无恐怖。不然海上无垂衣,不到泾原有方外。”
        清于锦《回山词》句:“遗勾上有金银阙,古柏□云时护持。”“安凌玉虚顶,披彼金母帷。原受龟台六甲灵飞秘,恣意蓬壶阆苑长追随。”
        清谢〔外门内言〕祚《宫山晓钟》:“推帘月色尚溶溶,万籁萧然听早钟。隔水一声传激越,傍山万木响玲珑。”“王母祠前花正放,定应添得晓妆浓。”
        清张延福《王母宫降真树》:“回峦耸峭壁,古柏闭宫悬。根植蓬莱地,干叉日月天。苍森不染黛,枯澹若参禅。色向青松秀,神摇碧栋鲜。元精培自固,劲子凌无前。悟此灵光意,长随法镜圆。”
        清刘庆云《九日登嵩山》:“鹑觚郭外接嵩坪,九日登临又喜晴。山到萧关含夕气,水回泾汭杂秋声。一天烟雾笼边徼,几阵风云绕戌城。”
        清李廷蔚《九日登宫山》:“秋来镇日转飞蓬,重九登临王母宫。桃苑着霜凋落叶,瑶池洒露湿低丛。魄沦晓雾迷悬磴,目断残云坠宴鸿。”
        清诸诒孙《秋日安定怀古》:“鹊印衔铃阁,龙韬播锦川。层阴笼奄垒,穷色变回巅。振履空留信,偷桃莫漫传。瑶池歇翠色,泾水澹虚烟。”此为汉初都尉孙名穋兵不满千抗万敌,身死,州东立庙,《泾州志》有载。
        关于匈奴入萧关朝那烧回中宫,清姚永和还有《朝那吊孙将军》诗:“将军忠烈昭千古,冷落边关名姓香。几处火冥蠡烧未尽,满天磷火泣胥亡。锦袍血洒回山紫,铁甲骨沉泾水黄。耿耿丹心贯日月,西风一吊一沾裳。”
        《泾州志》除收录西王母诗文外,对泾川西王母史料的记载亦富。关于西王母古国,有“民朴半多穴处”句。关于泾川“回”的地名,有回山、回中山、回中里、回岭等记载。
        对回中山的记载是:“回中山,又一名宫山,在治西二里,绝岸壁立,泾绕其左,汭环其右下,上为王母宫、文昌阁、三青楼,松柏各大数围,高数十仞,前贤题咏甚多。”
        对瑶池的记载:“瑶池,在宫山之阳,传为王母宴周穆王处,环池皆山泉,自石窦中出,喷激湍漩,缥碧涵青,其傍峭壁,天悬石,黑似古铁,又诸泉岔起,滴沥如雨,诸名贤提咏。”
        记载朝那城句:“朝那城,在回中里至州二里,两壁峭立,沿岸多桃花,今城废。记载朝那沟句:“朝那沟,在治东二里。”
        记载朝那庙:“在州东二里,汉初,匈奴老上单于寇朝那、萧关、北地,都尉孙名穋兵不满千,抗十万骁腾之虏,战不胜死之,不知何代封朝那盖国大王,郡人祠于东山之麓,有祷辄应,今庙废。”
        关于朝那城、朝那庙的记载,证明匈奴烧的回中宫即泾川汉王母宫,泾川汉西王母祖庙无疑。
        泾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使王母宫屡建屡毁,历代名将重臣镇守泾州,“故汉王尊、冯异,唐马麟、段秀实,宋张齐贤、腾子京、韩琦、范仲淹诸公经营之迹往往具在”(《泾州志》)。
        写泾川的诗文,最迟从于右任起,上至汉唐,都写出了周汉二君来泾川的真实和泾川西王母祖庙的时间、方位概念。
        以我浅见,几千年来,当史不传时,诗在传。当史断时,诗不断。
        当史家以有疑、无聊为借口偷懒时,诗家正认准诗题的不朽、无妄,于三更灯火时让诗意飞越天际外,史诗就这么互补着。当历史学家的疏漏,使历史空白点生发千古遗憾时,好诗恰在此时应运而生,大诗人的片言诗句却正印证了真相而最终变成历史。如《诗经》,谁能不把它当史读?史家在一些时期不自由不能写,对发生的大事只字不敢提,诗人却在不让写的不自由之中,思想自由,写了真情真事真话真人。
        史不敢写史实时,诗正敢于依史实写诗史。适时公开,便揭开了千古之谜。
        泾川史料丢失、毁灭严重,也可创全国之最。明代一场泾河大水把明洪武至周的泾州城一次性淹掉,也泡烂腐朽了周至明代泾州的全部史志与所有文字记载。当年的雄城未留下片言只字,唯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随着李商隐在晚唐就离开了泾川而得以保存,其“迢递高城百尺楼”一句,就让后人读出了泾州城当年“箭楼巍峨,雉堞高耸”的气势和泾州城的规模。
        当史家把历史模糊时,诗家正把历史咬定。写泾川西王母的古诗,我们在21世纪必须当史读。

十二、民俗学史中的灿烂一页:全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庙会

        泾川西王母庙会为什么在三月呢?因为三月是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从张铎于宋天宝戊辰年(968)刊勒陶谷碑文于石始,至今已1031年,也就是说,庙会已有1031届了。陶谷碑重书日期为天圣二年太岁乙丑三月十五日,这是回山王母宫重修后的竣工之日,此时举行了盛大的朝拜进香活动,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明彭泽碑记说,明初,王母宫曾重修,二百载后,渐以颓废,泾籍太学士闾沂倡导,平凉韩王赞助,大规模重修了一次,“经营于正德甲戊五月上旬,落成于嘉靖壬午五月中旬”,前后达八年之久,八年中在两个五月开工、竣工,故五月也有庙会出现,并流传至今。三月是继宋代庙会之俗,五月端午庙会自明代更有特色,当日下午,泾城几成空城,老幼朝山。三月、五月,还有七月十八日(传为王母纪念日)成为风雨无阻的朝王母盛会。泾川西王母庙会之期,总与重修王母宫开工竣工之期和王母纪念日相系。
        明代的庙会,在彭泽碑记中可以看到:“而吾泾缙绅士民得以亲炙而交游之,皆以斯宫之在兹,而吾泾自国初抵今,藏修于兹以登仕途者,又不特寒族父兄子女至也。”庙会的内容从碑文中也可见一斑,即除王母殿、玉皇殿、周穆汉武庙外,“其余雷坛及玄帝等庙有差,则皆乡耆之意,欲为旱、潦、疫疠之祷而设也。”庙会凝聚着乡耆民众之意,也就是民众之会,祈雨、抗涝、免病、除灾是关键的民众心理需求。
        清代庙会情况可见清光绪七年筹资复修王母宫《共成善果》册序言记载:“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厥后历代修葺,灵气攸锺,凡有祷祀无感不应,每岁三月间,远近朝山进香者,不知其几千百人。”正如《泾州志》靳学颜诗云:“游客年年策马来。”
        民国时期泾川中学教师张文亭(1893—1952)的《文亭日记》记载了40年代5个年头的庙会情况,共九则(见本书《读五十年前的西王母庙会日记》]
        《可爱的平凉》言:“每到三月二十日王母宫逢会之期,春风轻拂,桃花、迎春、丁香、紫荆等花盛开。”《泾川一览》记载:“按照旧时的惯例,古历三月二十是泾川瑶池王母的盛会。”王子降先生曾任建筑瑶池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他在《回中山与瑶池》一文中说:“民国24年(1935)3月,庙会后收入了布施,会首景登霄经理修缮大殿……”“每年3月庙会期,桃杏争妍,绿柳才黄,红男绿女,蔚为壮观。”
        泾川西王母庙会的最大特征是:民众进香、布施自愿,人到达即可,但一定要在心中默念西王母。就在十年浩劫期,凌晨或深夜,人们还是去山下或山顶默默而过,这和40年代驻军站岗限制自由但民众自愿上山一样。
        庙会的基本程序有:
        1会议。正月吉日,经理会经理全到会,筹划当年庙会事宜,虽多是传统,但经理无一不到。
        2告示。前一月,经理会即广贴告示,郑重邀请。
        3迎贡。正会前一日进行,取大祭之前暖棚、暖寿之意。泾川8社家在县城南门集中,集主贡经典贡品,如寿桃、献糕,善男信女则拿来干果碟子、动植物造型的面艺俱全的贡品,都是自愿尽心,各显手艺,绝不摊派。汇集后,由唢呐锣鼓引路,会首列队,信众和好善者有心人随后,人手不空,或挑、或捧、或举,从南门沿中山街下,出北门,进山,献于山下和山上,或要走完县城主街,主要是给人看,见者越多越好,看与被看,成为一景。唢呐曲悠悠扬扬,有四人或八人、十六人不等,曲多为泾川曲艺精华。
        4仪仗。县城衙门口的全架执事最著名,有硬幡。一为挑16面三角旗,分玉鸟旗、鸡旗、虎旗、金瓜旗、皂角旗,还有黑三角旗为水旗,旗上缀七个白圆代表北斗星。二挑16面方旗,正方形,红芯或绿芯,白边。再挑软蟠,如帅旗。四为保驾,叫属龙的十几岁娃娃背上龙棍,列队护驾,畅游街道,笛子等管乐和锣鼓竟相演奏,各仪仗队伍互相比赛。想参与是不易的,必须属龙或属虎,即使挑旗也要精干潇洒者。
        5贡献。多是外地人,自愿贡献,从前一日持续至正会日,贡品有馍、肉、菜、果、糕、香、香具,贡案累累。另有大米、粉条、白面,赠于庙倌或道士。
        6敲钟。约五时,回山钟声敲响,该钟铸于金代,高1.9米,直径1.5米,边厚13厘米,重万斤。嗡嗡钟声在南北二原、川道数十里可听见,县城更显雄浑深沉。人们早早起来了,敲钟者或是会员,或是自愿者,有心人。
        7献万名伞。有功德的人,每人出一针一线一纸一花之功,每人绣一个东西拴在上面,县城及全县乡下的临县的民众,不分地位,只要有功德,出钱多少不等,无序写上自己名字于万名伞上,伞奉于回山下王母座像之上,伞取皇家风范,黄色,直径3至5米不等,高2—3米,献伞前后,还有游城、游庄之仪,有名者皆来围圈观看,一定要看见自己的名字,未布施者后悔已来不及,伞悬至庙会结束后数月,意护金母风雨,求王母护万民,风调雨顺,也有互相祝福之意。
        8进早香。此为有心者、有求者所为,凌晨3点或许有人起床,轻手轻脚跑步上山,以第一个上山者为荣幸,自己高兴今年成为第一名,但不公布,人多不知。于是,不论男女老少,年年争第一,以为自己是第一,上去后见有人早已上去,总有多年未争到第一但年年争早不辍。太阳出现,八、九点后,懒散之人以为赶了个早,勤人已下山进了家门,或干了好多事。此时人人见面互问的话全是:上山了?我已上了!你才去?上去可进香,可不进香,但定要抚摸铁钟,到大殿前默默朝拜。
        9洗手。姑娘、小姐所为,人愈是漂亮,天生丽质,愈早起,太阳出来之前,匆匆进瑶池或至山顶,用三月的草上露水打湿手,双手互搓,久摩久抚,手洗得白嫩细腻。有的轻轻在草上摸过去,手就湿了。洗手后再用露水洗脸、洗眼。过去讲:洗 手后从此手巧且进入大巧,针线茶饭之艺必为地方一流。凡有超人针线茶饭功夫的母亲,必在凌晨叫醒超过自己容慧的女子,婚前年年去洗手。少妇则是更求上进者。现在讲究:洗手洗眼洗耳之后,一下子醒悟,灵性附身,读书有质的进步,今年必能考上大学。小姐们,则觉更娇美妩媚,眼睛更迷人,肤色更好,身段在今年内必成仙女状。此俗是王母为女性,王母有众多天姿绝世的仙女所吸引,由纯真性灵的女子们继俗。
        10朝水。前一日或当日,以神圣心情,朝龙口里流淌不息的瑶池圣水,外地人偷偷取了喝,或带回去孝敬老人。
        11奏乐。以唢呐为主,高平、窑店、城关的唢呐队最为著名,前一日已汇集山下,在石窟前、回屋前、瑶池旁、大殿前,若干乐队齐奏,每队8至12人,唢呐为主,还有板胡、二胡、笛子、鼓、锣、水子。清乾隆年间乐器有龙笛,风箫、洞排箫、瑟、埙、稣、麾、搏拊各二,祝、[吾攵]、小把鼓、应鼓各一,金钟9个,玉磬16;舞具有木穹拐、节各二,龙头、 羽、龠、千戚各16。现在把西洋管乐全部引进,中西合璧,乐从早晨奏至深夜,庙会氛围始终浓厚。
        12祝寿。60岁以上老人参会,多为求增寿。60岁儿女扶80岁老人,顺大路上山,直到大殿。80老人亲手要进香,亲手布施,特别是60岁以上的女儿,最挂心的是能得到一个寿馍,无论以什么方式只要得到为荣,回家后郑重给老人行孝,老人吃了,必少生病而长寿,此为一年中儿女行孝的第一个选择。也有40多岁的儿女扶着60多岁的老人。寿桃是有限的,多是在心中祝愿,一年中其它喜庆礼仪活动可免,庙会一定要去。
        13求子(偷馍)。子孙宫位于瑶池内,现保存完好,已婚女性不分年龄涌向那里,一定要得一个动物型的馍馍,偷偷装回去自己吃或给儿媳妇或已出嫁的女儿,盼生个令人疼爱的孩子。过去求儿子,现在只求漂亮健康聪明。但和寿桃一样,数量有限,得者有限,但心诚者还是能得到。在子孙宫前走一走也是祝福。
        14拴福。经理会或庙会主持者,早已备好二厘米宽,1米长的红布条,爷奶、外祖父领着最疼爱的孙子,如不足周岁第一次过会更为稀罕,递上一元钱,必能得到一红布条,有幸让法师亲手拴在小孩脖子里,则为大幸。多是人挤得不能迈向前,远远从别人头顶接到布条就不错了。这一天在山顶、山下,碰到的小孩,差不多脖子里都拴着红布条。
        15唱戏。过去,南关、北关、观音阁、茶园门,轮流请戏。有时县政府派戏,指定某某剧团去唱,老戏台在瑶池沟。现时在县城内广场演戏,开发区也临时搭台,请过最著名的秦腔剧团如易俗社、三易社。秦腔传统剧团换着唱,也有眉户、陇剧,昼夜两场。庙会开幕当天,来人均看戏,中老年则把会期的戏一台不少看到底。
        16自乐班。多在晚上演皮影戏,清唱自乐班在夜晚有多家自乐,有在山下的,有在庙院的,或街头随便一个人家门前、单位前,人们围一个圈就唱开了。
        17回山万人游。正会下午五点以后,庙会又是一个高潮,泾川县城几乎家家人走室空,此时呆在家里反而觉得不安全,除非行走不便。人人争先恐后出城,过桥上山,再一次到达山顶。此时,上山的之字路上尽是人,花绿红白,生机一片。上去干什么,说不清,人人都去,不去是最大的遗憾。然后坐在山边、山下、河边,人们散步、见面、问候、夸美、夸青春、比娃漂亮、夸衣服好看,就是不愿早早离开,直等夜幕低垂,人们依依不舍才回家中。
        18购物。自古就有物资交流会,在县城举行,但回山下从早上摆开的香表、饮食、水果摊,挤得赶会人难以通行。县城里,陇东十几县的客商前来,沿街搭满棚子。平时不买东西,此时买。腊月是办年的高潮,正二月节俭,三月会上就大买特买了,进庙会许愿还愿,出庙购物而去。
        19讲吃,小吃展销。瑶池沟内,开满茶社、饭馆,多是棚子,会前搭起,人人过会以美食一顿为享人间大福。见了面第一句话是:吃了什么?过会就讲究吃得啥。昔日无论城乡人进馆子美食一顿的滋味,那香那体味,今人、后人都永远难以体会。现代在南门、中街、北门,都有小吃市场,摆满泾川近百种小吃,经多年演变,提炼出精品三四十种,所有逛会的人,谁能不至少吃一种、一组呢?乡下人全家不能到齐,则手提一串一包回去,敬老爱幼。小吃长年有,唯有在会上要比工艺高低,质量优劣。
        20夜市。旧时在南门,各家二层木土结构的门店、酒馆前挂着各式灯笼,店内营业,多点清油灯。人们一边在南门高戏台下看戏,一边品一二种小吃解馋。近20年夜市在北门开张,多是青年女性主理,各自竖一盏有灯罩的灯,引进四川和外地一些小吃,实是泾川式快餐,泾川小吃、黄酒、啤酒特色也保留,多吸引外地车辆所载旅客吃夜餐。
        21放河灯。回屋前是指挥台,经理会最有声誉的会长指挥,不知家在何处的有心人,早已自愿做好莲花灯,内点蜡烛,到河边点燃,漂入水中,一时间就漂入泾河,谁点的灯漂得快、远,谁的运气好、寿长、福大,最远漂到20里外的温泉以下,还不灭。山上、桥上、河边,无数的目光在夜色中欣赏一河灯在流淌。
        22法事。道教协会请最著名的道长主持,引领颂经,长达一天,道教音乐引人入胜,宗教气氛庄严肃穆。
        23台湾同胞还愿。每年都有台湾朝圣旅游团体和海外华人于三月十九日抵泾,赶正会日进香,朝拜。泾川人自觉让路,行注目礼,台胞总要挑着会旗,从城内列队步行到达山上,台胞在回山巅要度过一天,向晚才下山。
        西王母庙会的品质是:圣洁、纯净、友善、和睦、团圆、平安、祥和、如意。仪程中的活动是千年之俗,其它不健康或有迷信包彩的民俗礼仪,一律不许上山表演。昔日讲,王母是至高至上的先祖之一,其它庙会所敬之神,用神轿抬来,其地位也只是朝王母者,只能在回山下,而不能上山。
十四、随处可见的民俗遗存:西王母穴处与泾川窟洞民居
        古籍载:西王母穴处。泾川的窑洞民居,从远古使用至今,也已经几千年了。现在处于山 沟半崖里最古老的窑洞,当在1000年以上。泾川民众自古穴居,只怕水淹,故现存的古窑洞都在沟边、悬崖之上,几千年水土流失,院落成沟,最高的窑洞在百米处。今人驱车过泾川,只要随意一瞥,便见身边的沟、崖、岭上,都有如瞳仁般黑幽幽的窑洞 ,那就是上古的泾川地区民俗民居。废弃的古窑洞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以一个自然小村20孔计,全县有1466个小村(生产队),有204个大村(大队),古代的窑洞至少在40000孔以上。
        200年前开凿的窑洞,10多年前才基本闲置,未住人家,但百年前开凿的窑洞,不少人还在居住,保存完好。泾川的窑洞民居分地坑、明庄、半明半暗三种,是黄土高原上极具典型的,而地坑又为典型之最,只有古泾州域内可见到。
        地坑是从平地上挖下的约20米的四方深坑,从四面各钻出三孔窑洞,窑洞深约10米,高约6米,宽约5米,上窄下宽,成拱圆窑顶,窑墙叫“窑肩”,多是与原沉积黄土连成整体,挖出门形,上留天窗,下无窗。以南崖面为正,从中间窑进去,窑右边,在窑壁再挖约1米深的炕窑,内盘土坑,是用土坯(胡基)砌成炕墙,内填满黄土,上覆一层15厘米厚的用长麦草和黄土和成的泥巴,两个月内,边捶打边凉干,干透后取出黄土。从此,以麦秸羊粪豆或煤煨热,昼夜不凉。炕左是锅头,安大黑老锅一口,小锅一口,盖木锅板,锅头外面置一木风匣吹火,锅头后放柴火,名“灶火”,灶火角立一黄酒大缸。灶火后置2米长、1.5米宽的杏木或梨木大案板,细长面在此擀出。案板靠崖处摆满罐、盆、碗、碟、擀仗等。案板后置装粮的条囤、蔬菜等。只有一孔窑洞的人家,在此处安一盘石磨,或盘牛槽,拴牛,触及窑掌。从左进,依次是木柜,很笨重结实,内放衣物和最值钱的家传之宝物。上搁茶具烟具化妆品。
        柜后是两个大水缸,条桌上搁面瓦缸、咸菜罐,条桌后是面柜,上挂面罗。这窑叫当中窑,是家庭办理大事和最权威礼仪进行之处,也是全家团圆吃饭之地方。锅头连炕,冬天可煨燃料, 叫“烙炕。”春夏秋则不用烧炕,做饭的烟火进入炕下,炕也常热;烟囱出炕角,从窑洞外直箍上崖顶。当中窑多是老母亲住。右窑无锅头与炊具,多架起一对画了花鸟的木箱子,是儿媳的陪嫁,是大儿子俩口及孩子的住处,窑内藏粮或木料。左窑是老人住,值钱东西和二老的一对棺材置于炕左旁。西崖面,挖出三孔窑洞,中间住人,左窑为磨窑,右窑为牛窑。北崖面的三个窑洞,左为猪圈,紧接着有一小窑,内挖10米以下的坑,叫“渗坑”,院内所有雨水可蓄,中窑是“洞子”,即上下通道,坡在洞内藏着,黑古隆冬。洞 子过去,是一浅浅的窑,内打井,约60米深,取黄土深处水,用井桶(小木桶)、井绳、辘辘搅水。井窑过去,是第三只窑,叫窑窑,一般是小青年住。东崖面,三只窑,也是婚后三对夫妇住。院内平整。有的在正面右窑上挖一高窑,住人藏粮。或在正崖面当中窑与左窑之间挖一暗窑,门在中间窑出,但门常年用什物堵严,内藏家产,叫拐窑或套窑。崖上一圈是“盖墙”,墙后有场,碌碡压实,碾粮与护窑。落雪了,从原上望去,什么居所特征也无,只有从地下冒出凫凫炊烟。人们怕冷,缩手缩脚钻入地穴了,原上空荡荡的。忙季,人们爬出来,在地里下苦。有趣的是洞子,有的直上,有的朝北出有门,出门后洞朝西拐,箍成洞子,坡约60度,再做门楼与门,这种弯洞子可防盗,土匪如半夜把碌碡掀下,打不开第二道门,碌碡已陷在崖里。
这样的地炕、明庄、半明半暗的民居,各称为一个庄子,一个庄子是一个单元,如北京一个四合院,即住一户人家或三、四户人家;每小村约50户,每大村约500户——1000户,这样的千户大村落,全县有200多个。
        西王母穴居——悬崖古窑洞——古窑——今日窑洞村落,构成了西王母古国的居住文化,已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兴趣,这是西王母民俗居住文化留下的深深痕迹、遗存。
十五、新疆昆仑地区少数民族不信仰西王母与西王母民俗渗透于泾川百姓生活
        泾川穴居与西王母古国居住民俗紧紧连系,还有西王母祖庙庙会外的村落庙会,“清雍干时期,全县戏楼有161座,县城周围就有17座”(《泾川曲艺志》)。161座戏楼下,就是161处庙会,每年从正月初三起,至腊月二十八,几乎天天有庙会,夏秋收割时只短暂停顿,庙会上无不有王母戏、王元音乐、王母礼仪。祖庙上有朝瑶池圣水民俗,有蟠桃会民俗(二项专文述),此外,还有十项民俗。
        一、王母宴,从古传之,各代不同,有长寿宴、蟠桃宴、青鸟宴等,菜名与造型、内涵多源于西王母文化典故。二、有百种小吃附助王母宴,也存在乡下老百姓寻常岁月的一日三餐中,以麦面、玉米面、荞面、高粱面、糜面、谷米、糜子米、豆类做成。这是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后,从食肉到食植物种子的演变。三、罐罐黄酒,全家坐热炕上,围着一个方盘子的9个小菜,端来一瓦罐,黄酒糟放进去,分次兑开水,插一竹管,你一口,他一口,相传吸吮,是王母宴君王之礼流变成民间之俗,意为长寿、团圆、和美。四、礼仪程序,生礼有:做满月、百岁、戴锁、卸锁,此是婆娘娃娃过的事。婚礼上最有趣的是娶黑媳妇,至今存在,即鸡叫动身,天亮前要把新媳妇娶在洞房炕上,是一种“抢婚”,原始婚俗浓厚,大有研究之处。有寿礼,以吃长面为正宗礼俗,泾川长面为何擀这么长,即面越长寿越长。葬礼多行三献礼、打醮。五、女哭。无论大喜大悲,女人以大哭一场为程序,边哭边在心中默念王母娘娘保佑。七、社火。春节演,分文社火与武社火。八、陇剧、眉户和皮影、曲艺演唱。特别是曲艺的贡献大,“南宋绍兴初年(1131—1135)安定郡王赵令的《元镇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被王实甫编创成元杂剧《西厢记》”(《泾川曲艺志》)。九、说古今,爷爷在夏秋月夜的庵棚里,奶奶在雪夜的热炕上,讲王母娘娘的古今,在乡下至今盛行。十、不信佛,不信上帝,只信王母,但无教仪,自由自在,只在心的最深处信仰,这正是形式上看不信仰什么而却有大信仰的独特民俗。泾川回山下的民众信西王母,天下的许多少数民族却不信仰西王母而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只有民族学回答这个问题之后,西王母古国与西王母神话的渊源才能研究透彻,西王母信仰遗存和信仰发源地不在新疆而在泾川地区的答案就很明确了。
十六、今日台胞与泾川人共建西王母宫
        台湾同胞说:“道由元始传给木公(东王公、玉皇)之后,现在由木公传给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刘映祺《论西王母》)。据悉,仅台湾信仰西王母者有百万之众,从90年代初至今,先后有50多批数千名台胞来泾,共捐资数百万元重修了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三皇殿、五帝殿、回屋、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下限至明代的一组庞大的王母宫建筑群中的三清殿、文昌殿、无量殿、周穆王庙、汉武帝庙、北望河楼、南望河楼等建筑也将恢复。
毁于清同治年间的王母祖庙,在人们心中不倒,今日台湾同胞与泾川人在泾川重建西王母祖庙,是台胞考证新疆天池、泰山王母池之后,以实地遗存为据的最后认定,别无第二种选择。汉代王母宫重新以至永远将在泾川回山矗立。
十七、西王母文化的定位与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从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自身,看其在新千年的进步意义,看其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定位,我 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西王母应该是中国的、东方的和平女神、长寿美神,以完美的形象,正从五千年之先,款款向21世纪的全人类走来。这个文化的精华是:
        1和平之美。西王母与黄帝、周穆王交往的实质,是灭战争、求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以传说形式存在的两国君主、两个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个性别(父系社会代表和母系社会代表)友好相会,建立和平之盟的伟大事件。西王母是人类理想中的和平使者、和平之神,是人类和平的奠基者之一。西王母与黄帝、周穆王的交往,是人类历史上两国君主会见的第一次,或是最早的。5000年后的今天,求和平,求各民族平等,不要种族歧视,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而一律平等,这是地球村里共同的呼声和旗帜,求和平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事。而长久和平的关键,在于各国元首为和平做出的贡献大小。西王母与周穆王唱和的《白云谣》、《黄竹歌》,就是人类远古时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和唱。
        2民族团结之美。西王母作为西戎部落,是最早与中原民族融合的西部氏族之一。这个课题的研究,对民族团结,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西戎与周、秦部落的交往史,是一部即抗争、又融合,最终融合的历史,西王母是为最终融合做出重大贡献的始祖之一。西王母确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千秋万代敬仰、爱戴、崇拜的民族团结之母。
        3长寿之美。进入21世纪,人类彻底摆脱了迷信的束缚, 过去认为是迷信的东西被彻底埋葬。而看人类早期的文化是否优秀,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对人类进步、文明有多少益处。西王母掌着使人不死的秘诀,有不死之药,不死之树,最美好的象征是蟠桃,3000年一熟,3000年开一次蟠桃会。吃了蟠桃,能活不止3000岁。人最怕的是死,人最爱的是活。久活不死,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进入现代 ,人类用科学的手段能战胜更多的疾病,人寿渐高。进入21世纪,人类终于进入了长寿时代。为了长寿,人类必须要从水、食、草木、空气、阳光的保护方面苦下功夫,这种种促进人类长寿的智慧和行动,发源于数千年前的西王母文化,这是人类最智慧一面的难得的反映。10000年后,求长寿和求和平一样,还是永恒的主题。所以,每吃一次西王母的长寿之果“蟠桃”,就能使人类明白一次,生命科学是源于智慧而不是源于生命本身,人类寿命尽可以延长。所以,西王母文化不仅为长寿时代的老人所喜爱,她更是生命科学的鼻祖,文化根基。
        4女神之美。汉代以后,西王母成了中国人想象中成熟女性最美的形象,最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美神媲美,她集中了中国人理想中的女性美,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对母亲美、对女性美的最高追求。人类神话中任何美神也难以超越她。在21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美的世纪,谁不爱美,谁就是罪恶。人类自觉追求生活艺术化,形象明星化,生育优秀化,把一个美的盛世正推向更高层次。几千年前中国人塑造的美神,不仅成为今日中国人崇拜的偶像,也使人类走向美的极致有了审美的参照。
        5母爱之美。女人因母爱精神而美丽,女人身上最重要的质量是母爱精神。小女孩会抱洋娃娃,是有母爱的天性。母爱精神实际上是指对人类的爱,对丈夫、同事、孩子的爱。看到别人受苦她会流泪,就是母爱精神。男人爱女人,希望得到关心与照顾,实际是对母爱的渴望。西王母文化包含的言和平、灭战事、除灾病、赐蟠桃、求长寿、珍惜青春,让人智慧、团圆,让自然与人和谐等文化元素,表现得无不是以母爱精神大写的美。
        6青春之美。女孩子对美最敏感。西王母生有许多女儿,又管理着许多仙女,她们个个容颜绝世,历史上任何一位青春女性,也不敢说超过了西王母瑶池仙女的美。新世纪、新千年是美女闪亮天姿与青春的时代,女青年美是男青年美的镜子。任何一个青春女子都追求至美,而任何一个追求至美的女子,任何一个想珍惜、饱享女性青春美的女子,无不以西王母仙女作为源头偶像。
        7想象之美。西王母住在昆仑,实际是住在一个想象力无限大的空间。如奔月的嫦娥,她在5000年前就把人的想象力带到了太空。当太空时代来临,人到月球并非神话,科学的飞速进步,人把幻想、想象变成科技之舟,得力于嫦娥等形象推动了人类想象力的大解放。空间技术、高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一次次成功,使人类不得不追溯最早与太空有关的精神活动。可以说,先有了嫦娥,人类才一步步实现了飞天的梦。
        8团圆之美。蟠桃会的另一面内涵,是3000年里让各路长寿者团聚一次。西王母又乘着三青鸟与东王公定期团圆。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也是定期相会。团圆,是对分离的弥补,久离必聚,久分必合。人间的分离是存在的,但团圆 是不断实现的。西王母文化提醒人们,分离是苦,团圆是必然。台胞、海外华人寻根到泾川朝西王母,正是让团圆的文化典故变成团圆的真实。
        9自然之美。要长寿,要和平,要美,要青春,要想象,要团圆,环境美是第一条件。在西王母文化世界里,那树,那果,那花,那草,那山,那水,那石,那屋,那些动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情的,都是万般和谐的。自然与人的统一,自然与人的感应,那么完善,那么完美,无不预示着几千年后环境恶化将成为地球村里最大的灾难,而水源污染最甚。
        当泾川西王母瑶池圣水采水仪式举行时,人们如临圣境,再一次感到了古老的西王母文化与现代人类寻常生活的亲近,人们都呼吁,这是应向全人类传播的文化含量极高的最神圣仪式之一。
        10艺术之美。仅说文学,打开清代以前的中国所有文学作品,历代大家、作家,几乎没有一位不写西王母,不以西王母为文学形象,尤其是中国古诗。仅历史上描写西王母和受西王母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就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新千年里,以文学艺术形式再现西王母形象和西王母文化,将为文学、舞蹈、音乐、雕塑、绘画、戏曲、电影、电视剧提供广阔的表现对象和背景。西王母的艺术之美,在人类文学史上、艺术史上占有的地位和对未来文学艺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1爱国之美。这里首先要提到奥林匹克文化,因为先有了这个文化,才有了奥林匹克竞技,有了奥林匹克运动,才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公认、喜爱、不可取代的最神圣、最权威的体育盛会,成为和平进步的载体。其实,它的源头就是奥林匹克文化之美。中国的西王母文化,未能达到这个效应和这个覆盖面,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果我们在新千年里,让西王母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全人类所接受和喜爱,就是爱国的具体行动。把一国最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用于为全人类造福,才是大写的爱国主义。所以,在西王母文化美中,爱国之美是需要大力弘扬的。
        西王母文化的精华与进步意义,有待花大气力,把其放在全人类文化之间比较,深入研讨,这是今人的重大责任。
        最后,说一下“西移”、“东归”的问题。
        西王母神话是内地产生的,为什么以记载的形式,一直向西传播,推到了远古中原人从未到达的昆仑之巅?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民族多次融汇,多次分离,多种文化不断交流,不断排斥,最终相汇的结果,是人们地理知识不断进步的结果。
        泾川有庞大丰富的西王母文化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存,证明西王母文化是和中原文化融合后的产物,西王母是中原民族和远古少数民族最早创造以至中华民族今天继续崇拜信仰的偶像。对西王母的崇拜信仰,泾川是最重要的发源地、传播地,因为泾川在汉代之先长期处于中国西部边陲,也是西王母古部族疆域和中原民族疆域交替割据,民族不断融汇,文化不断碰撞的地方。说到底,西王母文化是西王母古部族后裔和中原民族共同创建的文化,她的积淀只能在泾川最丰厚,在西王母古部族与中原民族交融之地存留最多。
对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再认识,任重道远。泾川最典型的有形遗产是:出土于泾川的战国时代的西王母图腾“虎”文物、“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周代早期的虎纹铜觚铜爵、始建于汉代多次重修的西王母祖庙;宋代重修王母宫碑,源于宋代的西王母庙会;由“穴处”演变而来的40000多孔古窑洞;10万件以上民俗遗存(内含清代皮影、历代古玩等收藏);有只有在泾川才办过的瑶池圣水采水仪式、西王母小姐推选活动和西王母蟠桃会;有古城、古墓、古迹、碑刻200多处(座);有旧石器时代智人头骨化石和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有地方面食小吃百种、西王母宴系列及宴酒、饮料系列;有100年至1400以上的古树名木2000多棵,有26万亩果园,森林覆盖率达34.9%;有以瑶池矿泉圣水为代表的矿泉数十处,有温泉4处。无形遗产有:汉至清代写泾川与西王母的诗文数百篇(首);民间民俗信仰程序礼仪20多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曲艺、歌谣、民歌、谚语、曲子戏、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文武社火4000多种(篇、首);有出版的现代研究著作、资料、报刊30多种,300多万字。
  泾川还有优越的地理位置,312国道横穿全境,距宝中铁路70公里,距黄帝陵(相隔正宁、宁县)、炎帝祠(宝鸡)、伏羲庙(天水)、古城纪(静宁)、黄帝问广成子处崆峒山(平凉)各一、二百公里。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文化、全人类文化的日子不会太远。当西王母以集和平美、民族团结美、长寿美、青春美、智慧美、团圆美、自然美、艺术美、爱国美于一体的大美形象出现于人类面前时,中国的、东方的女神、美神将美于全人类而使全世界惊叹,使全人类感动。古老的文化,往往是最年轻的文化。在她和人类优秀文化永恒的大美的感召下,世界大同的路将更平更宽地豁然展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将不分地域、肤色,凝聚于人类优秀文化和西王母文化大美的旗帜下,山川异域,大美同天。泾川人正满怀激情,以无限的自信力,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发扬光大做出应做的努力,正尽着自身应尽的义务。

[ 本帖最后由 张怀群 于 2010-4-9 17:13 编辑 ]

TOP

收藏了。多谢张先生!!!

TOP

下功夫了!这才是民俗 学者应该研究的东西。

TOP

正尽着自身应尽的义务。

多谢!正尽着自身应尽的义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