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陈泳超、钟宗宪、萧放、施爱东等在中山大学率先动议,后有吕微、叶涛、陈建宪、刘晓春等诸位加入,一批有志于民间文化研究的“青年学人”,以延传学术根脉之雄心、突破学术困局之大志,建树学术功绩之热情,于2002年7月正式发起成立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3年3月9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会议召开。八位发起人、十届坛主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实现全部聚首。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艰难地做出了终止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活动的决定。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他们已经不再年轻。
这是个多少令人感到遗憾和心痛的决定。
十年来,作为一个网站,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积累学术资料、发布学术信息、探讨学术话题,动态地记录了学者们交往交流交锋的过程,展示了民间文化研究十年的成长经历。作为一个会议名称,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十届会议十个主题,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从中产生。作为一个学术团体,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励后学,凝结人心,虽然组织松散却不乏聚合力,成为诸多民间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的学术家园。网站、会议、团体就这样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同一个名字,从网上到网下,从海峡此岸到海峡彼岸,锻炼着、培养着、壮大着民间文化研究者的力量和队伍,引领着、推动着、见证着民间文化研究日益走向深入和成熟。
有人也许将终止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决定归因于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曾经这样解释“青年”二字:“青年不是代表著年龄的多寡,而是一种积极探求与反省的动力。”但更多的人看到决定终止的背后是博大的胸怀、热情的呼唤和真诚的期许,释放着一种激励后学前进的伟力。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不该落幕。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需要薪火相传。
70后学人有责任与义务开启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
命名第二季是多位70后(包括80后)学者多次讨论的结果。“第二季”包含着青年的活力,第二季意味着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发展,承继前辈的同时也为后来者预留空间。
命名的过程无疑是思考民间文化研究现状的过程,是思考70后学者与70前学者关系的过程,是认知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过程,也是探索70后民间文化研究者学术使命的过程。这个命名(与前辈学者鼓励改名革命的想法大不相同)本身已表明70后学人的认知和态度,也显示了独立思考的追求和能力。尽管这个思考仍然需要深入和继续。
每个有责任心的学者都应该怀着崇高的理想直面问题并有所担当。
那么什么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愿秉承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自由、平等、开放、公益的精神,努力发现发掘、探索探讨并解释解决之,为人民文化的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拟开展以下工作:
1、 每年召开一次面对面的主题会议。
2、 定期(每月15日晚8:00)在网络上开展主题讨论活动。
3、 推进读书评书活动,时机成熟编辑《中国民俗学评论》。
4、 继续开展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评奖活动,奖金由第一季各位发起人筹集。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
2013年7月15日
附参与讨论的70后学人(以姓名拼音为先后)
毕雪飞、蔡磊、刁统菊、高荷红、冯莉、韩成艳、关昕、彭伟文、双金、宋颖、孙正国、王鑫、王加华、王杰文、王均霞、王素珍、吴丽平、吴新锋、吴真、宣炳善、杨秀、杨旭东、张勃、张多、张金荣、钟俊红
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4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