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民俗学之父、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提升文化自信
——纪念“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05 |
座谈会全景
2013年是钟先生诞辰110周年,社会各界都在纪念。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是创建中国民俗学派的学术大师,是创立中国民俗学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先生也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文化巨匠,在诗歌、散文和文艺批评等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历史成就,著作等身,影响深远。6月29日上午,由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协办,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隆重举行“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当日下午,与会学者继续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钟敬文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著述出版座谈会”。其他专题研讨会也已经或即将陆续举行。各种会议准备充分,视野开阔,内容深入。钟先生在辞世多年后仍受到重视,是因为他创建的民俗学理论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提出的中国民俗学派学说在全球化下还要大力发展。
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和专家学者合影
6月29日上午, “纪念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有:中国文联荣誉主席、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屹,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罗成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刘魁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王宁先生、刘家和先生和瞿林东先生等。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陈建文主任,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罗江华处长,中国民协张志学副秘书长等,历届中国民协领导班子成员兼专家学者代表卢正佳、杨亮才、李耀宗、宋兆麟、刘铁梁、乌丙安、赵书等,钟敬文先生的同事、后学、生前好友与亲属和家乡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
展台上的《钟敬文全集》
会前播放了纪念会专题电视片《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展出《钟敬文全集》(全四十二册)的主要著作,首次推出这位学术大师的经典著作全编。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主持座谈会
上午10时,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宣布正式开会,传达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座谈会的关心,对钟敬文先生表达的崇高敬意,以及对钟先生亲属的问候。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发言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文联副主席李屹先生首先发表讲话。他说,钟敬文先生是在我国20世纪国家民族建立和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中涌现的学术巨匠,他毕生研究民间文化,关注民生、是对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的重大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做了重要讲话。她指出,钟先生的主要学术文化工作都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他的卓越学术文化成就影响了北师大几代人。他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是20世纪传播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大师精神的核心,是执着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国学底蕴、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也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术奠基人,并在北师大完成了这两门的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创建了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民俗学学科一直是北师大的特色学科。钟先生还在文艺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诗词格律学等多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文科学的建设与发展。钟先生奉献师范教育近80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是为人师表的楷模。他的人格境界与巨大成就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钟先生生前常常以两句诗自勉:“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我们向钟先生学习,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原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发言
中国文联荣誉主席、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先生是钟敬文先生的老朋友。他们对人民文化感情深厚、志同道合。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钟先生晚年参与中国民族民间十套集成志书的搜集整理运动取得的成就。今天这项工作已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发言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讲话。钟先生曾于1949年相应党的号召,从香港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成为新中国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即现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实际创办者和长期指导者,罗杨副主席深情回顾和充分肯定了钟先生对中国民间文艺社团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民协原分党组书记刘锡诚发言
接着,中国民协原分党组书记刘锡诚做了题为“一个愿意做泥土的人”的发言,“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论证了建设‘民间文艺学’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和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的命题。他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前进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发言
继承和发展钟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遗产,前提是要深入研究、正确阐释和创新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代表、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在发言中指出,钟先生以一生奋斗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学者兼教育家,只有站到了民族自觉的高度,才能产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高校文科教育的本质正是要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文化精英。文科教育的另一个对象是文艺。钟先生将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打通,能指出文科各个门类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文化与文艺都是最贴近人性的东西,钟先生在人性上也是完美的。没有了文化与文艺,高校文科所培养的人才就没有了光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发言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北师大资深教授王宁先生在发言中指出,钟先生坚持从五四得来的一个深刻的理念,就是要重视社会的底层文化。他提出将中国上中下三层文化进行整体研究和创新建设。他的根本立场,是要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科学的重要地位和未来价值。钟先生满腔热情地投身教育事业,精心培养后学,让知识成为改造社会、强盛国家的伟大力量。他正是在潜心研究和奉献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了中国民俗学派,成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保存功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建设也要关注民俗文化对解读上层经典的补充性,并找到合适的突破点。十几年来,我们在这类综合型科研项目上有很多收获,特别感激钟先生。
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钟先生后学团队代表董晓萍教授发言
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钟敬文先生的后学代表董晓萍教授在发言中提出,钟先生的弟子应该有一种自觉,即为民俗文化而建立文化自信,而这正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本质。要把钟先生传下来的学术良知传下去,提升人格境界、追求卓越。在现代社会中,还要注意研究如何激发优秀民俗文化的内生机制,参与解决国家社会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钟先生对国家发展和人民文化需求有一辈子的学术担当,是将学者形象、文化形象和国家形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学者典范,这些都值得广大后学去不断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发言
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发言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发言
本次座谈会的主要协办单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三家国家级出版社。高教社发挥教育资源和出版人才实力雄厚的优势,出色地承担了《钟敬文全集》重大出版任务,中华书局为钟先生高质量地出版了多种学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杂志13年,成为发表钟先生的中青年弟子的后续衍生成果的学术平台。三家出版社的负责人苏雨恒、徐俊和于殿利先生都在会上做了发言。
原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签名
主办单位领导:董奇、刘川生、周巍峙、李屹、白庚胜(左起)
主办单位领导与北师大资深教授和部分嘉宾合影
上午11点30分,董奇校长宣布座谈会圆满结束,并代表北师大校领导向社会各界对钟先生纪念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
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召开“钟敬文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著述出版座谈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派代表参加。《钟敬文全集》的部分编者,钟先生在北师大的同事,钟先生的后学、钟先生生前友好的子女,钟先生的亲属和北师大民俗学专业全体师生与会,参加者逾百人。座谈会就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著作出版方面的重大贡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钟先生的女儿钟宜教授代表钟先生的亲属致答谢词,座谈会于下午5点半结束。
( 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图/曹文瀚 齐松)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