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晒晒“六月六”

晒晒“六月六”

六月六在甘肃是大节,是保安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歌节,据说他们会在莲花山对歌。民谚云:“六月六,晒丝绸”,听岷县一老亲戚说六月初六,是晒虫节,说这一天会把家里的带皮的衣物全拿出来晒,主要是怕衣物生虫子,虫子咬坏珍贵的衣服,但今天下雨,估计晒不成了,大家说说自己家乡今天是怎么过的?

TOP

我今天晒了靴子 哈哈

TOP

回复 2# 的帖子

看来你的那双靴子很昂贵!可以收藏了,就别再穿了。

TOP

去逛庙会去了。。白天因为天气太热而且大多数人要上班,逛庙会人不算多。晚上凉快一点,于是都是逛庙会了,真的是人山人海,走路都是种困难。。

TOP

我今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江城镇参加“八仙赐福、乐满江城”牛魂节!

TOP

江苏宿迁:六月六,接热肉
“热肉”指已嫁女儿。宿城区和宿豫县的农村,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不论穷家富家都要把已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好好欢聚一场,享享天伦之乐,说是为了消灾避难。这风俗源远流长,是从齐鲁大地传入宿迁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羞辱女儿亲家赵衰致死。赵衰儿子恨岳父不讲情义,密谋在六月六那天,乘狐偃做寿机会,大闹寿宴,杀狐偃,报父仇。狐偃女儿获息,心神不安,于六月初五午后,趁丈夫不在家,跑回娘家把丈夫的密谋报告父母。狐偃大惊,吩咐家将,严守相府。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机密败露,吓得魂不附体,在家等候狐偃来收拾他。  

  没想到,六月初六早上,狐偃派人把女儿女婿接到家,让他俩上座。这时狐偃对人说:“近年我做事有错,贤婿设计害我,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还望贤婿不计前仇,两家合好。”众人听了又惊又喜。  

  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将女儿女婿接来家团聚一场。事情由此传开,百姓家家模仿,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图个免灾去难的吉利。此习沿袭至念。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回复 6# 的帖子

嫁出去的女儿叫“热肉”,第一次听这么古怪的事,祖国之大,无奇不有!

TOP

( ⊙o⊙ )哇,原来昨天是六月六了呀
“六月六,猫狗潮浴(洗澡)”,这一天要给小孩子洗澡,寓意小孩子像猫狗一样好养活
另外就是吃馄饨了,大馄饨,为什么还没有了解过,想念老妈裹的馄饨了

TOP

回复 8# 的帖子

我看现在的娃娃不好养活,狗娃子也穿衣洗澡,伙食也不差,世道变了!

TOP

六月六湖北35个姓氏晒家谱 82年前手绘家谱现身

中新网 2012年07月25日 13:54 来源:楚天金报

 □文图/本报记者肖丽琼 实习生刘梦倩



  昨日是六月初六——中国传统的晒谱节。每逢这天,过去的家族宗祠就会借着这一天的艳阳晾晒家谱。昨日上午,第四届湖北晒谱节在长春观“藏经阁”举行,来自我省的35个姓氏,“晒”出了各自家族凝聚厚重历史印迹的家谱,共同展示、研讨。

  82年前手绘家谱现身晒谱节

  “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每年的晒谱节,只要家中有家谱的华人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团结宗亲,二是为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本届晒谱节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和省道教协会共同举办,今年前来晒谱的家族多达35个,还有民俗学家刘谦定、谱牒专家周启志等出席。记者在现场看到,晒谱台上的家谱有昌氏、胡氏、马氏、田氏等,吴氏家谱由长春观方丈吴诚真的家族修订。这些家谱有的印刷精美,有的制作十分古朴。

  其中,一套《川塘胡氏宗谱》格外引人注目。该家谱封面为蓝色布制,字迹全为手写。所采用的人物图片全为手绘,色彩绚丽,十分精致。根据族谱上的记载,该家谱修于1930年,距今已经有82年的历史。副研究馆员昌庆旭介绍,像这样保存得品相完好的“墨谱”已不多见,十分珍贵。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谱牒分会有邹、方、谢、胡等十余个姓氏会员,此外湖北已成为不少姓氏修全球统谱的发起地,如中华邹氏,中华方氏,中华谢氏,中华胡氏。

  湖北将建家谱资料收藏中心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也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家谱要想源远流长,需要妥善保存”,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范志毅告诉记者,家谱如何保存也成了重要的问题。他说,现在存世的“墨谱”,因为所用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特殊,就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保存,省图书馆特藏部就具备这样的条件。除了帮助保存实物,图书馆还将一些珍贵的谱牒进行数字化存档。“家谱、方志、正史是构成我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珍贵的意义”。据昌庆旭介绍,省图书馆力图建成湖北省家谱资料收藏中心,便于市民寻根。

TOP

农历六月六韵和书院举办晒书节 复原风雅传统

中新网 2012年07月25日 09:41 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农历六月六,青砖木壁古书 运河边,几百年前的时尚“复活”了

  艳阳高照,何不一起来晒书

  本报讯 昨天是农历六月初六,数字很吉利,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古人流行“晒书”,梅雨刚过,艳阳高照,家家户户要在院子里把书籍拿出来见见阳光。

  清人潘平隽在《六月六日晒书诗》中曾这样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藏书之家》中,茅威涛也演过“晒书惊魂”这一场。

  现在,这样一个有情调的节日,已经被大多数现代人遗忘掉了。

  不过,昨天上午,在运河边,有“天下粮仓”之称的富义仓大院里,这个流行于古代的“晒书节”复活了。

  坐落在大院中的韵和书院,把收藏的近两千册经典图书,一捆捆排到院子中央,接受阳光沐浴。

  青砖木壁的古书院里,被晒出来的书籍也特别有古味。

  精装图文版的四大名著,手工宣纸的《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江西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绝版收藏《资治通鉴》,100册的《京杭大运河图卷》,123册的《藏世传书》……

  最亮眼的是1184册仿真版《四库全书》,排了足有半个院子,光气势就很震人。

  “这套书是当初在世博会中国馆看到的,一眼就爱上了。”韵和书院院长吴艾倩说,“这是紫禁城出版社出的,全国仅有100套,是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的原版《四库全书》的影印本,目前内容最完整的版本。”

  这么大规模的晒书节,在杭州非常难见。现在可能由于纸张等各方面因素,不需要晒书,但我们不妨过过这个古代的节日,以这样的方式感受文化和书的美好。

  农历六月初六晒书的风俗,现代人已经少有耳闻,不过在古代却是很风雅的传统。

  最早六月初六为“天贶(音同“况”)节”,相传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这段典故经过《西游记》的润色后被广为传颂。

  也有一说晒书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嗜好文学,他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直流传至今。某年的六月初六,赵恒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本书,说:“保其书则保尔国。”说完后,赵恒醒了,他发现手里果真执一书。于是赵恒谨遵玉帝之言,每年六月六晒书一次,以防止书发霉被蚀。传到民间后,百姓们也为了防灾防祸,而在这一天晒书。

  最后一种传说来自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这情景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朱彝尊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就叫作“晒书节”。

  古代人晒书为了防霉,现代人还需要晒书吗?

  韵和书院重新办起晒书节,更多的是为晒出一份传统意境。至于保护这些珍贵的书,自有现代高科技的方法:书院的书,纸张都是特制的,本身就有防虫防霉的功能。

  专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保护书籍主要是靠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浙江图书馆图书文献部主任胡东告诉记者,适合书籍保存的温度是5℃到25℃,湿度在50%到65%之间,“对于年代久远的古籍,一般会恒温恒湿保管。这不是因为宣纸更容易受潮,实际上古代的宣纸比现代纸张质量更好。主要是因为时间长了纸质会发生变化。”

  现在很多家庭里都藏书过千,有的甚至几万十几万,普通爱书人要怎么保护书籍呢?

  胡东认为,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最重要。

  “现代家庭的条件比古代好多了,即使是梅雨季节,也不太容易沾霉菌。”胡东说,“但是灰尘、油腻、高温都会给书籍造成破坏,所以要养成一些好习惯。平时吃饭的时候别看书,躺在床上也尽量别看;天气热了不要把书闷着,时间长了,纸张容易变脆。”

  著名学者扬之水,是出了名的藏书如山、爱书如命的人。他护书的秘诀,首先是每本书都要包书皮;其次在天气炎热的时候,翻书必须戴上专用白手套,以免手汗使书发黄。

TOP